推薦序
建築的文化功能
房屋建築的實用功能是遮風擋雨,住人、辦公的場所,但如果在設計、建造中注入相應的文化元素,則會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更是一件激起文化認同的顯著標誌物。由此言之,房屋建築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文化認同的功能,比之其遮風擋雨,住人、辦公的實用功能,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因此,研究建築與文化的內在聯繫,研究建築中承載著的文化內容,研究建築給人們帶來的文化認同感和潛移默化的感染力等等,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建築文化課題。
林文成先生是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一位建築師、慈濟人,多年來參與慈濟建築物的設計和建設,其間一直關注著慈濟建築物中所體現的佛教精神和慈濟理念的問題,為此還北上就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專門研究慈濟建築,並寫成了《慈濟建築及其宗教精神》的論文。
慈濟功德會的建築是一群很有特色的建築體,特別是其中的「靜思堂」、「靜思精舍」這類建築。林文成先生在論文中,通過對佛教精神、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的理念,以及慈濟50年的歷史和實踐等分析,歸納出慈濟建築應體現宗教精神,這樣一個明確的認識。作者認為,慈濟建築,彰顯了佛教「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菩薩精神。論文分析說:慈濟建築的外觀,「如出家人的衣服僧袍」,「提醒慈濟人儉樸」。慈濟建築的「人字」屋頂,是「合」字的意思,「是出世『六和敬』,是入世『家和萬事興』的和合期待」等等。而建築內部的佈局,如「靜思堂的回字平面」,與傳統佛寺格局不盡相同,那是「應因時代、應因社區、應因『菩薩訓練場』需要的『內修外行』格局」,「內回講堂的精神空間,不是傳統佛龕,是『人間佛教』縮影的人間舞臺」。這些論述,讓人們對慈濟建築的文化內涵、宗教精神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悟。
蒙林文成先生抬愛,在他這篇論文正式出版時,希望本人寫上幾句話,於是就有了以上這些感想,以為導讀。
文/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