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愛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願

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愛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2334
李雪
遠流
2018年3月29日
87.00  元
HK$ 73.95  






ISBN:9789573282334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正
    綠蠹魚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

    育兒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

      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

    ?

      任何事物,如果你覺得它美,那麼它一定暗合了某種美的規律。



      家庭教育也一樣,一個孩子呱呱墜地到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呵護一定暗合了自然發展的規律。



      母嬰關係決定人生的起點。孩子透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係模式與長大後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

    ?

      看見,是療癒的開始

    ?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



      親密是親子關係中最自然的狀態。在孩子的嬰兒期看見他的需求,不干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身心臨在的陪伴,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



      但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陪伴我們自己,回顧生命的最初。

    ?

      我們有改寫自己和孩子命運的自由

    ?

      請給孩子空間,讓他自由感受、體驗各種事物,別用我們狹隘的頭腦來限制孩子無限的可能。如果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都教給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優秀?



      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看見,是真正的愛。

    ?

    名人推薦



      尹建莉(教育專家)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武志紅(《巨嬰國》作者)

      徐嘉賢(黑眼圈奶爸)

      張德芬(心靈作家)

      曾奇峰(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

      廖笙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趙崇甫(大樹老師�到府育兒顧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尹建莉〔教育專家〕:李雪是少有的人才,對心理問題,尤其是母嬰關係對個體生命深遠的影響看得透徹無比。當那麼多所謂的學者、專家打著心理學的招牌胡說八道時,有李雪這樣的人存在,真是一件令人安慰的事,讓我覺得自己不那麼孤獨。

    ?

      張德芬〔心靈作家〕:李雪的文字有種撼動人心的力量,並且具有療癒的效果。她從自己經歷的最痛苦、被忽視的嬰兒期開始,一路分析家長的種種無意識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毫不吝惜地與大家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智慧。

    ?

      武志紅〔《巨嬰國》作者〕:在我和李雪共同的讀者當中,有很多人說更喜歡李雪。我由衷地覺得,李雪的文字中閃耀著一種特別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覺知結合的結果。她的敏感和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曾奇峰〔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李雪的思考和言論,明確地在反抗傳統教育,維護孩子的利益。我們看到,朝這個方向行進,傳統會死去,孩子擺脫傳統的虐待,形成獨立人格和自由心靈的目標指日可待。

    ?

      孩子的最初是母親的另一個開始。──林靜如(律師娘)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子,找回內心的自己,才能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廖笙光



      讓讀者有機會看懂依附關係,勇敢的走上自我覺察之路,進而療癒伴侶、親子,還有跟自己的關係。──趙崇甫(大樹老師)



      本書以母嬰關係出發,揭示人與人之間最自然的互動型態,提醒每個家長用心去發現,孩子生命與生俱來的價值。──陳志恆


     





    推薦序一 張德芬(心靈作家)

    推薦序二 武志紅(《巨嬰國》作者)

    引子

    ?

    01

    覺察:遇見內在的嬰兒


    ?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孩子夜哭,因為需要你

    睡眠訓練,給孩子的一生塗上灰暗底色

    延遲滿足能力始於嬰兒期的及時滿足

    退行,內在療癒的種子在發芽

    ?

    02

    態度:放下評判,全然看見


    ?

    不干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

    限制是偽造的愛

    規則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

    智力發展來自於體驗而非知識

    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只因匱乏愛

    不期望改變

    父母的負面投射創造了孩子的負面現實

    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

    03

    關係: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係模式


    ?

    不同回應,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不評判,只確認感受

    拒絕不等於傷害

    孩子間的衝突不會引發創傷,但父母的干預會

    痛苦的中國式家庭陪伴

    父母無須完美,但需誠實

    ?

    04

    內在:會痛的不是愛


    ?

    沒有界限,只因缺乏愛的能力

    孩子不必為父母的錯買單

    可以不原諒父母

    控制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

    溫和而堅定地「反控制」

    家庭秩序不可錯位

    在生命早期,偏執的種子就已種下

    輪迴之痛止於覺知

    ?

    05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

    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

    認為自己值得,財富就會追隨你

    所有關於成功的信念都制約你成功





    他序:



    向自己開刀的人




      和李雪結緣,是因為她寫的一篇文章〈不存在感──最可怕的痛苦〉。這篇文章在我發現的時候已經有84萬人讀過,我在微博上轉發並評論道:「寫得太好了,清楚地說明了我們每個人受苦的根本原因和解決之道!作者小時候受的苦難,讓她擁有現在明晰的洞察力和智慧。在受害者和創造者之間,她選擇了後者。佩服!讚賞!」就這樣,我認識了這位古靈精怪的小美女(雖然她自己覺得年齡不小了,但在我眼裡,她永遠是個聰慧可愛的小妹妹)。



      《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是李雪的第一部作品,我深信,它一定能夠幫到很多人。從我們第一次見面開始,我就鼓勵李雪寫作,把自己的經驗、領悟、洞見與眾人分享。她的文字有種撼動人心的力量,並且具有療癒的效果,因為每個字都是她自己的見證,字字血淚,所言不虛。很多人都有不順遂的童年,但只有擁有敏感纖細的內心和聰明睿智的頭腦,才能把苦難教訓精煉成智慧。李雪三者兼具,她就像從淤泥中盛開的美麗純潔的蓮花,無比誠實又充滿勇氣地從一個責怪父母、責怪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中走出來,以最敏銳的觀察力和解析能力,回觀自己、剖析自己。這個過程就像拿著手術刀給自己開刀一樣,雖然痛苦萬分,但她做到了。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李雪,永遠帶著最大的勇氣和最高的熱忱來探索世界,不斷奮發上進。她也有屬於自己的陰暗面,但又總是能一個人去經歷,悟出道理,然後帶著微笑和自嘲出現在我們面前,依舊美麗,依舊談笑風生,依舊充滿熱情和幻想。



      李雪從自己經歷的最痛苦、被忽視的嬰兒期開始,一路分析家長的種種無意識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毫不吝惜地與大家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智慧。由於長期擔任心理諮詢師,她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家庭案例,所以書中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外,還有很多生動鮮活的故事,輕鬆好讀,相信大多數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對號入座。



      近些年來,終於有人開始疾呼:「中國有些父母就是不合格,子女不需要一味地『孝順』父母。」我想,李雪應該是國內最早宣導這種觀念的治療師之一。



      她承認,當接受自己痛恨母親的事實時,內心反而比較平靜。是的,在我們誠實地、不逃避地去感覺自己的感受時,才會實現真正的療癒。正如李雪所說:「全然的經驗就是覺知,而覺知是開始,也是結束。」她崇敬的大師榮格也說過:「You 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你必須去感受,才能獲得療癒。)這是我最佩服李雪的地方。這些道理我雖然都懂,也說給別人聽,但我很清楚,自己內心有一塊地方是碰觸不得的,因此不肯去面對,長期逃避。李雪告訴我:「去感受它。你會覺得痛死了,那就讓自己痛一次,看看會不會真的痛死你。」她說她試過,精神和肉體分離,無法聚攏,但只要待在那裡,還是會活過來,生氣蓬勃,內心的恐懼被戰勝,心靈的空間被重新奪回。我這麼做了,勇敢面對自己的心魔,結果真的走出來了!我感到內在空間變大了、自由了!



      最後要說的是,所有修行之人都需要看這本書。因為我見過太多人,拿著「修行」來逃避自己的人生課題,最明顯的就是和父母的關係、金錢關係、親密關係等。「修行」這面大旗是可以遮風擋雨,但最終,我們還是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魔。否則,修行也只是我們的一個業餘愛好或職業,和我們真正的人生沒有交集。其實,所有人的心魔都是在兒時種下的。這本書可以幫助已經走上修行之路,但內心仍有障礙和糾結的人,成功接納自己的陰影,積極修復和原生家庭的關係。



      對於從事心理學、心理諮詢行業的人,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必讀教材。我真的很高興,又多了一位如此優秀的女作家進入心理學、心靈成長的領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步一個腳印地演示給我們看:她是一團活生生的火焰,不是標本,而是範本。李雪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期待她有更精彩的人生歷練和心靈分享!

    ?
    張德芬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