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由來,原係作者應台鐵員工訓練中心之邀,為台鐵工務同仁編寫的講義。調訓的進修人員基本上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台鐵局希望工程師們嫻熟工務規章,同時也理解各項規定所依據的力學原理、幾何觀念。例如臨時線路的限速,可以限每小時以15 公里慢行、也可以限60 公里慢行通過,現場工程師可有不同的選擇,判斷的標準除了經驗,更重要的是對於軌道狀況、線形、輪軌作用等專業知識的基礎。
鐵路規章部分主要是以台鐵現在的工務規章為依據,進而將高速鐵路及標準軌距的相同類型規章內容,也一併加以說明比較,看似不同的條文規定,其實都是源自相同的原理。後來,為了在大學課程上使用,面對的又是一群未經專業訓練的學生,作者重新以較貼近口語的方式敘
述艱澀情節,希望縱使沒有來上課的學生也能輕鬆閱讀,只是,不知這樣的目標有沒有達成;即便如此,但作者仍懷抱著期待,或許工程界中人、或許某些對鐵道工程有興趣的人,也能輕鬆閱讀,這便是出版成書的目的了!
全書分為七章,每章各自獨立,雖有連貫的脈絡,但不一定要從第一章依序閱讀,任一章皆可為起點,亦可為終點。第一章緒論,不能免俗地談鐵道歷史,著墨較多的仍是台灣鐵路,可能有讀者會對附錄中各式統計表有興趣。全世界的傳統鐵路系統、地下鐵系統、以及最近興起的高速鐵路,洋洋灑灑十幾頁,作者已經追蹤統計廿年以上,但是從來沒有正確過,因為新資料不斷出現。
第二章的基本力學原理,及第三章路線,都難免涉及幾何原理、數學公式,那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不破真理:牛頓力學與幾何學。若對數學式沒興趣的讀者可以選擇只看文字敘述部分,相信也可以了解公式的用途及各個參數在實務上的物理意義。
第四章道床與路基及第五章軌道養護與管理,則是基於工程師實務上的應用而寫,其中軌道養護也是以台鐵的傳統道碴軌道為背景,不過軌道管理的標準與養護作業項目、工作內容等,各個鐵路系統乃至高速鐵路,大致相同,因為軌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
第六章也是頗為獨立的部分,許多軌道類書籍對鐵路道岔作專章討論,這是軌道工程學重要的部分,本書則放在停車場與維修基地這一章,鐵路站場設計是變化多端而有趣的一門學科,實務經驗非常重要,書中主要是介紹場站線路設計的基礎知識。
最末第七章的鐵路立體化建設,是作者「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乃有感於台灣各城市為了傳統市區鐵路要高架化、還是地下化?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甚至淪為政治操作的議題,民意也因此而無法聚焦,致公共工程建設停滯,後果則是全民共同承擔。這一章中收集鐵路立體化的評價方法論及各國的施工工法,對各種立體化型式作比較分析,希望能提供國人做合理的思考;然而,行文敘述有時顯露作者個人主觀評論,可能犯了以管窺天的疏失,祈請工程界同好高人前輩們能包涵作者有心求好之下的無心之過。
??????? 作者 謹識20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