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學習、互動與融入:自閉症幼兒的丹佛早療團體模式

學習、互動與融入:自閉症幼兒的丹佛早療團體模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939112
賈科莫.維凡堤
張美惠
張老師文化
2018年4月20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6939112
  •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教育輔導系列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兒童/青少年心理











      自閉症兒童因為天生處理社會資訊較困難,加上注意力�認知�情緒方面的問題,而剝奪了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少注意與投入早期的社會學習經驗,使得自閉症兒童未能接收到必要的學習經驗,因而無法刺激神經網絡的組織與專門化,幫助孩子發展社會溝通能力與更高階的社會學習。所幸,若能及早實施特殊教育方案,對於減少這些自閉症兒童早期的學習困難會非常有幫助。



      丹佛早療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是一套融合發展科學、應用行為分析、社會—情感的神經科學等,以促成自閉症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實證療育法。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Group-Based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G-ESDM)則是將丹佛早療模式應用在團體環境中,不僅能在治療時教導較多孩子,並可提供一對一場域所欠缺與同儕互動的機會,讓缺乏溝通能力的孩子因為參與合作性活動,達成在社會領域落實教育目標的目的。



      本書詳述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起源、原則與策略,包含如何建立專業團隊與學習環境、如何擬定治療策略、如何透過同儕互動與社會參與促進學習、當療育進展不如預期時該如何調整,以及對施行此模式的常見疑問,都有清楚的說明。是從事自閉症療育的專業人員及自閉症兒童的父母絕佳的實用參考。



    名人推薦



      丘彥南(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朱慶琳(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何美慧(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何淑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任)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吳欣治(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

      吳進欽(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首席顧問)

      李國平(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周文君(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高雄長庚精神科系系主任暨兒童心智科主任)

      幸曼玲(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

      林初穗(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侯育銘(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

      翁菁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

      高淑芬(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

      張正芬(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兼進修推廣學院副院長)

      梁培勇(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陳質采(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曾美惠(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系主任)

      黃惠玲(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楊宗仁(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楊品珍(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教授)

      鄒國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

      雷游秀華(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長)

      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鳳 華(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劉士愷(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蔡文哲(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

      盧 璐(臺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賴德聰(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主任)

      謝正宜(臺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


     





    審閱序 尊重差異的學習 姜忠信 6

    各界專業推薦 12

    前言 14

    鳴謝 16



    1 自閉症的早期學習

    維凡堤、道森、羅傑斯 17

    早期發展與學習 17

    向同儕學習 19

    早期學習的腦部與認知基礎 21

    一般發展孩童的早期學習概論 24

    自閉症類障礙兒童的學習 25

    自閉症的成因 26

    自閉症如何干擾學習 27

    自閉症與學習: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30

    結語 31

    參考資料 32



    2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起源、原則與策略

    維凡堤、季爾哈特、道森、羅傑斯 37

    為何要治療自閉症兒童 38

    為何要進行早期的密集治療 40

    為何選擇丹佛早療模式 41

    丹佛早療模式的原則 42

    從丹佛早療模式到丹佛早療團體模式 51

    進行自閉症團體療育的潛在問題 54

    結語 59

    參考資料60



    3 依據丹佛早療團體模式擬定治療目標

    鄧肯、維凡堤、道森、羅傑斯 67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個別學習目標 67

    建構學習目標 70

    決定以何種標準確認目標和步驟的精熟 74

    環境考量——並非所有場域都能提供相同機會落實個別目標77

    測量才能進步:依據丹佛早療團體模式蒐集資料 78

    結語 83

    參考資料 84



    4 建立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團隊與學習環境

    維凡堤、凱普斯、鄧肯、道森、羅傑斯 85

    建立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團隊 85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教室設計 89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遊戲室的不同學習區 94

    遊戲活動中心 95

    小圓圈區和大團體區 97

    其他學習區 101

    不同區域間的轉換 103

    有助空間安排的考量 103

    結語 104

    參考資料 105



    5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如何安排教室課程

    維凡堤、凱普斯、鄧肯、道森、羅傑斯 107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課程活動——將個別孩子的目標納入團體例行活動 107

    將對自閉症兒童的直接教學融入日常例行活動中 111

    實踐方式:團隊合作,演奏日常「交響曲」 115

    協助轉換 117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裡的角色與責任 117

    療育是否依照計畫進行?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真確度測量 120

    結語 123

    參考資料 124



    6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治療策略

    維凡堤、費爾利、鄧肯、季爾哈特、道森、羅傑斯 125

    療育情境 125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運用的療育策略 126

    結語 144

    參考資料 145



    7 透過同儕互動及社會參與促進學習

    維凡堤、鄧肯、道森、羅傑斯 149

    早期學習的同儕角色 149

    在包容性場域創造社會參與 150

    創造對的氛圍——包容性方案的理論與實務 151

    包容性場域裡的個別化目標 156

    促進同儕參與的教學策略 158

    結語 165

    參考資料 166



    8 如果孩子沒有進展怎麼辦?

    鄧肯、維凡堤、費爾利、道森、羅傑斯 169

    為何有些孩子未能對療育方案很快有反應 169

    何時需要改變教學方法 170

    如果孩子沒有學習,我們能做什麼? 172

    如果孩子還是沒有學習呢? 176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決策過程的專家意見 184

    結語 190

    參考資料 191



    9 常見問題

    維凡堤、鄧肯、道森、羅傑斯 197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是否適合所有的自閉症孩子 197

    孩子若診斷出自閉症以外的疾病,是否適合丹佛早療模式 198

    哪些科學證據支持丹佛早療模式及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效果 199

    實施丹佛早療團體模式需要哪些條件 201

    照顧者在丹佛早療團體模式裡扮演何種角色 201

    視覺輔助在丹佛早療團體模式裡扮演何種角色 202

    書中有很多活動需要孩子坐在桌前,如果他們只能坐幾秒鐘或根本坐不住呢? 205

    丹佛早療模式如何處理感官敏感度或感官反應 207

    是否使用iPad 及�或其他行動科技工具來促進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的學習 208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方案有哪些規劃與會議上的要求 209

    如何建立跨專業團隊的文化 211

    是否有任何資源可協助丹佛早療團體模式方案的管理者實施丹佛早療團體模式 212

    參考資料 212



    附錄 丹佛早療團體模式真確度測量工具 216



    ?





    審閱序



    尊重差異的學習 

     

    姜忠信




      丹佛早療方案(Early Start Denver Model)回應了當代對自閉症嬰幼兒發展心理病理學的理論基礎,在介入的策略上以丹佛模式為基,結合核心反應訓練(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PRT)的理念來實踐。自從2010 年發表專書後,目前已在國際上自閉症早療領域得到高度重視,我想,這項重視不僅是這個團隊有很高的推廣能耐以及國際高規格認證程序,更關鍵的理由是,丹佛早療方案高度重視科學實徵研究的證據,截至目前,至少已有超過十五篇同儕匿名審查的科學研究報告。這些報告,絕大多數都是以嚴格的研究方法(特別是隨機嘗試研究)來進行,而研究成果多半指出,這些曾被介入的自閉症幼兒(從未滿一歲到四歲之間),介入長度從十二週到兩年都有,介入方式可能是個別的治療師介入、家長介入或是合併模式,或是網路平台的遠距介入等等,相對於對照組自閉症兒童(多半是社區自閉症兒童的樣本,讀者可參考本書第九章的詳細說明),他們在認知、語言以及自閉症症狀上都有改善,而且,不論是高低功能者,這項進展都是明顯的。此外,這些研究中也有介入後兩年的追蹤報告,此報告顯示,先前得到丹佛早療方案的自閉症幼兒,不僅在自閉症症狀上持續改善,同時,他們在社區中需要特殊醫療服務的時數也明顯低於對照組(如持續接受認知、人際、語言或職能治療等)。也就是說,經過丹佛早療方案訓練後的自閉症兒童,後續需要特殊醫療及特殊教育的成本開始降低。這些資料已經逐步顯示,丹佛早療方案對自閉症嬰幼期到幼兒期的介入,是得到學界高度肯定的。



      然而,由於丹佛早療模式的實施方式主要是一對一,且非常強調居家訓練,這種方式不僅成本高、難以普及,也未必適用所有家庭。丹佛早療模式的第一本書專書(同註1)中雖提到,此模式可應用於家庭、醫療院所、社區中,也能有個別介入或團體介入的形式,但目前全世界在討論此方案時,大都是以一對一的形式來做介入。本書的作者維凡堤(G. Vivanti)博士,目前任教於澳洲墨爾本的拉籌伯(La Trobe)大學,曾在丹佛早療方案的本部,亦即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發展障礙醫學研究中心」(MIND Institute)擔任羅傑斯(Sally Rogers)教授的博士後研究員。他在學習丹佛早療方案後回到澳洲推動丹佛早療團體方案,並發表嚴謹的科學研究報告,進而邀請核心團隊成員合寫出版本書,成就斐然。



      細讀本書你會發現,這本書的寫作理念是將既有的丹佛早療模式理念、TEACCH 的結構教學法,以及一般幼兒教育中的蒙特梭利教學法,整合成為丹佛早療團體方案。這無疑將過往我們對一般幼兒教育以及自閉症早療療育的理念及方法做結合,使自閉症幼兒在學習發展的過程中,讓友伴(不論是一般發展同儕或自閉症同儕)互動的動能展現。互動的成人與同儕為何能促進自閉症幼兒的成長?我想這是基於維高斯基(L. S. Vygotsky, 1896 ∼ 1934)



      學習理論中鷹架(scaffolding) 及潛在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而來,也就是相信自閉症幼兒的社會或認知學習過程中,若能依循其發展能力的起點,在良好的引導與協助條件下,其發展的潛能將與一般發展兒童一樣,會得到巨大的成長動能。這樣的理念及設計雖然不難,但其背後的意涵值得關注。首先,讓不同自閉症的孩子在早期療育的開端就嘗試一起學習,而這項學習也可讓一般發展的兒童共同參與;實施的場所不再是醫療單位,而可能是社區中經過專業設計後的幼兒園所或托兒所,這樣的實踐,重要的意義除了是認同當代科學研究的發現,亦即同儕互動的學習並不比個別學習要差;更重要的是:將自閉症幼兒的早期療育嘗試走向去醫療化或機構化的建制,回歸到一般幼兒教育的場域中,讓融合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徹底揮灑!



      從自閉症早期療育的歷史發展中,這樣的理念不是新的,在美國,著名的LEAP(Learning Experiences - An Alternative Program for Preschoolers and Parents)方案,是1980 年代由史權(P. Strain)教授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所創辦(目前他在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任教),就是強調自閉症幼兒與一般發展幼兒共同學習的小團體早療模式,目前幾十年下來,累積的科學實徵研究雖不多,但成效可觀。我第一次知道LEAP 方案是1990 年期間,從我的同事也是好朋友的林初穗教授口中得知(以前在台大醫院自閉症日間病房一同工作,目前她是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林教授過去在此中心服務過,也曾在台灣提倡過。而1990 年代,在台灣,吳淑美教授(現已退休,當時在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學育系任教,目前已改制為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竹師國小的幼兒園中,就創辦台灣第一個將特殊發展幼兒(包括自閉症)與一般發展幼兒共融的幼兒園,讓這些孩子一起學習成長。這樣的歷史軌跡,是過去前輩們篳路藍縷的心得,而今天,我在這本書中再次得到了啟發。



      這本書是我為丹佛早療方案推廣的第三本書。從第二本為家長所撰寫的《穩步.慢行:自閉症孩子的生活、溝通、學習》後,一年前,當我看到這本團體書時,馬上寫信給俞壽成主編,她二話不說馬上答應我,願意不計成本地再次推廣此書,實在感動!本書的文字,也謝謝資深譯者張美惠小姐再次協助,也感謝李美貞小姐的細心編輯。推廣此書的同時,我的研究團隊也正在台灣如火如荼地進行台灣丹佛早療方案的介入研究,目前已進入到第二年的工作,我們期待能在細密研究的過程中,將丹佛早療模式完整消化,進一步以客觀的數據提出我們的發現,並和國際學術圈對話。做為學術工作者,我們不是丹佛早療模式的特定背書者,如同我在不同場合提過的(讀者可參見我在前兩本書的推薦文),目前國際上諸多具科學實徵基礎的早療方案不少,丹佛早療模式是值得肯定與推廣的方案之一,但本土化的系列嚴謹研究必須逐一進行,才能以我們的角度說出這項方案的優弱之處,從而開展更新一代的自閉症早期療育的願景與實踐之路。未來,我們期待在這樣的基礎下,能以無語言隔閡的方式,分享這些經驗給本地的專業人員及家長等。

     

      當然,這本新書的出現,我還是要強調以下兩個重要價值:第一,如同上述,將進一步促進台灣幼教領域也加入更積極的角色,與心理、醫療及特教等領域合作,對自閉症嬰幼兒的成長做出更有開創性的貢獻。第二,對目前受到健保制度規範的醫療場域,如何對自閉症這類發展障礙的幼兒,在早期療育的處遇上,不再固守一對一、每次治療半小時的形式來設計,而能更積極以跨專業小團體治療的形式,讓這些孩子有更多機會在團體中學習成長。更重要的是,本書對自閉症領域還有一項重要的人文價值,就是對自閉症者的友善環境(autism friendly environment)做出回應!這個概念數年前從英、美國家開始出現後,大家提倡的是自閉症者以外的我們,該怎麼去理解自閉症者的經驗世界,甚至是所謂自閉症文化,而回應「尊重差異」這樣的普世價值呢?我想澳洲學界所主導的丹佛早療團體模式一書,似乎已經在引導我們,尊重差異的學習,是不是能從自閉症孩子第一次開始在家庭以外的正式學習機會中,就和所有成長中的孩子,一起不分你我地共同成長、共享生命的悲欣經驗呢?這個提問,對台灣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態來說,是發人深省的!讓我們來一起回答吧!

    ?
    ?????????????????????????????????????????????????????????? — 姜忠信 謹識於台北指南山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