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16829
亞歷山大.內哈瑪斯
林紋沛
網路與書出版
2018年4月28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9616829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0 cm / 普通級
    FOR2


  • 人文史地 > 哲學 > 西方哲學 > 概論











    臉友喧囂的時代,看清友誼,摸清自己。

    2007-08 Gifford Lectures "Because it was he, because it was I": Friendship and Its Place in Life

    蘇格蘭學界最高榮譽「紀福講座」集結成書,挑戰亞里斯多德以降的友誼定義。



    世上沒有兩段一樣的友誼,也沒有始終如一的自我。

    每個朋友都是不同的拼圖,結合起來才是你的樣貌。

    交友變成網上點按鈕的時代,普林斯頓哲學教授帶你揭開友誼與自我的真面目。



      朋友彼此激勵,同甘共苦,也拓展對方的人生眼界。不同朋友帶來的影響,滲透在我們生活與人格之中。友誼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關係,也是許多文藝、影劇作品的歌頌對象。但現代人際互動越來越頻繁,隨著網路時代來臨、社群網站活躍,「朋友」一詞囊括的範圍越來越廣,我們越說不清怎樣的關係才算「真正的」朋友。



      自古以來,朋友就常伴我們左右,友誼本身卻一直面目模糊,難以捉摸。人為什麼親近朋友、愛朋友?又為什麼疏離、斷絕友情?什麼樣的關係才算是朋友?亞里斯多德、西塞羅、蒙田、亞當.斯密都想定義友誼,說清友誼與人生、社會的關係,卻未曾找到能通行理論和現實世界的準則。到底怎麼樣的友誼才堪稱理型典範?友誼究竟會將我們的生命帶往何處?



      友誼是知名哲學家內哈瑪斯長年關注的焦點,《論友誼》集結其多年研究,以及在世界頂尖大學講課的菁華。他從批判亞里斯多德的友誼定義下手,論述與生動的事例並行,將討論擴展到哲學、宗教、政治、藝術、心理學、經典文學、推理小說、戲劇影視、自身生活,審視友誼在公私領域如何展現,以包羅萬象的素材描繪其複雜形貌。解析友誼的同時,內哈瑪斯也引導我們凝視與「朋友」對應的「我」,探索「自我」豐富多彩的形象。



      為什麼愛他,我覺得這無從表達,只能回答:因為是他,因為是我。除此之外別無答案。──蒙田談摯友波埃西



      ※關於友誼,你有沒有想過……?



      ◇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友誼的見解有盲點?

      ◆讓我們關係更密切的友誼,竟然會撕裂人群?

      ◇「福爾摩斯拉小提琴、華生抽菸斗」比「為朋友赴死」的場面更能精準表現友誼?

      ◆如果你說得清楚自己為什麼愛朋友,那你可能並不愛他?

      ◇我們深愛同一位朋友時,喜歡上的絕不是「同一個人」?

      ◆現實生活中毀你一生的朋友,可能對你的人格養成最好?



    各界推薦



      台大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__專文推薦

      專欄作家 周偉航

      編輯人、作家 黃威融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益中

      作家、出版人 顏擇雅__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我以誠摯的心情,向國人推薦這本好書,希望大家在閱讀之後,能夠深深地體會,其實我們需要朋友的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內哈瑪斯的著作優異精彩又流暢易讀,他讓哲學能被更廣大的讀者接受。內哈瑪斯的新作內容廣博,研究嚴謹,同時又從溫暖的個人敘事出發,闡述友誼這個神秘現象。內哈瑪斯的文字清晰明快、貼近讀者、博學多聞。衷心推薦!──喬伊斯.卡洛.奧茲(Joyce Carol Oates),作家



      現今社會中,社群媒體把「朋友」動詞化的心態已如此深入人心,內哈瑪斯討論友誼的著作正如及時雨,意義重大。這本哲學著作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如果想更瞭解友誼,這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推薦本書。──《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論友誼》文字清晰、條理分明,論述細膩又廣博,是一本優美的著作,時有感人之處。如果有人認為重要議題的討論不可能精確又深入,那麼本書正是有力的反證。──菲利普.基徹(Philip Kitcher),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杜威講座教授



      亞歷山大.內哈瑪斯動人而切身的新作清楚告訴我們:﹝……﹞為什麼人性價值的核心深處,竟是朋友之間緊密相連的羈絆。他巧妙融合哲學、文學、心理學,探討友誼的脆弱之處、道德衝突及風險所在﹝……﹞──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哈佛大學約翰.科根人文學校級教授、《大轉向》作者、普立茲獎得主



      內哈瑪斯以清醒的現實主義戳破了對友誼常見的盲目崇拜,他指出友誼可能帶來的損失或負面影響,但又完整保全了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即朋友是無價之寶,在我們生命中舉足輕重。本書深富洞見,是畢生反思的結晶──不只關心友誼的人應該讀,我們所有關心朋友的人都應該讀。──R.拉尼爾.安德森(R. Lanier Anderson),史丹佛大學哲學教授



      優美又睿智的《論友誼》將帶領你更深入瞭解你所經歷的友誼。哲學作品能讓人讀得欲罷不能嗎?《論友誼》確實令人手不釋卷。──保羅.伍德拉夫(Paul Woodruff),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哲學與古典學教授



      如果想瞭解友誼的概念在亞里斯多德以降的西方文明中如何演變,本書富有特色的研究十分實用。──《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推薦序 苑舉正

    緒論



    I

    第一章 朋友是另一個自我 亞里斯多德的基礎

    第二章 一種分離 現代友誼的出現

    第三章 靈魂的結構 友誼與藝術



    II

    第四章 諸如此類 我們為什麼愛朋友?

    第五章 毫無幽默感 友誼的瓦解

    第六章 友誼的善



    圖片來源

    誌謝

    作者註

    ?





    推薦序



      友誼,是哲學中最富爭議的題目;為什麼呢?因為友誼明顯地具有正面與負面的價值。交一個好朋友,可以得到被愛的滿足,生活上的助益,感覺的愉悅,甚至互相砥礪。但是,友誼也會導致我受到拋棄、欺騙,甚至一起做壞事,最糟糕的情況,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在西洋哲學史中,對友誼提供最樂觀論述的,是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的倫理學,強調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幸福,而獲得幸福的主要途徑,就是交朋友。亞里斯多德甚至認為,只有神與動物才能離群索居,而人是靠著友誼(一種廣義的愛),成為完整的人,能夠得到幸福。



      這的確是很樂觀的想法,但亞里斯多德有沒有想過交到壞朋友怎麼辦呢?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對於這位大哲學家而言,朋友具有三方面的價值,分別是功能的、感官的,與德行的。在交友的過程中,沒有損友的問題,因為友誼本身就是德行的展示,而與損害德行朋友交往的關係,不能稱為友誼。



      《論友誼》這本書,從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開始,採用批判的角度,直接指出亞里斯多德理念的限制。作者分別從兩種不同的角度,指出亞里斯多德的友誼論述中所包含的缺點:一是歷史的觀點,另一是辯證的分析。



      歷史中,當古希臘的城邦制度轉換到基督教世界的時候,所有我們在友誼中所期盼獲得的幫助、愉悅與德行,都是從工具性的角度看待友誼。而在基督教世界中,這種從工具性角度愛朋友的觀點是狹隘的。這種觀點忽略了我們真正要愛的對象是,神與祂所創造的一切,包含所有的人。沒有錯,從普世的角度而言,珍惜友誼的人,只在凸顯個人的偏好。



      在辯證的分析上,本書作者告訴我們,友誼是環繞在我們的感覺所生成的一種社會關係。這種關係會產生各式感覺,包含友愛、快樂與美好,但伴隨著友誼的發展,這些感覺是雙向的;愛可以變成恨,樂極會生悲,美會庸俗而變醜。雖然亞里斯多德認為友誼就是德行,但事實上,友誼包含的情緒,不但不是德行的來源,甚至往往友誼會導致一些不道德的行為。



      友誼的複雜性,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導致父母對於子女交友的狀況,特別擔心交到所謂的壞朋友。可是,友誼與道德之間,必然有一定的緊張關係。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思考友誼的價值呢?這個問題極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哲學問題,因為友誼就像是我們的美學經驗一樣,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



      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用藝術品來比喻友誼的價值。在鑑賞藝術品時,作者非常巧妙的引用康德對於美學的論述,認為美學的價值就在於欣賞藝術品的過程,是主觀的同時,也是所有人共享的判斷能力。因此,審美判斷具有「主觀的普世性」。這個概念恰好可以說明,友誼是什麼。



      對於友誼的認知、發展與堅持,作者認為,這不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不斷自我轉化的過程。對於了無新意的友誼,我們會慢慢地讓這段友誼離開我們的生活,留下的只是想要交新朋友的感覺。作者甚至運用了反向思維說,友誼的維持,並不著眼於現狀的維持,而在於從朋友身上發掘新的元素;同樣的觀念,也發生在我們對於美的認知上。



      沒錯,友誼與美學是同步發展的。我們會欣賞一個人,與他共享生活中的細節,目的並不在於告訴這個人什麼秘密,而在於讓這個人成為友誼建構中的一部分。同樣的,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我們也不斷地從藝術鑑賞中,發現新的價值,同時否定以前認定的。這個連結友誼與美學的觀點,是閱讀本書得到的最大收穫。



      本書的譯筆其佳無比,文辭通順,表達明確,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瞭解作者在本書所欲展現的深度,也可以愉悅地領會文字中所呈現的思路。對於這麼重要的一個哲學議題而言,譯者的貢獻,是我們深度思索友誼這個議題的橋梁。



      最後,我以誠摯的心情,向國人推薦這本好書,希望大家在閱讀之後,能夠深深地體會,其實我們需要朋友的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