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

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33764
李建緯
豐饒文化
2018年4月20日
267.00  元
HK$ 226.95  






ISBN:9789869333764
  • 叢書系列:典藏民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典藏民俗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民族學/風土民俗

















      對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的理解,在20世紀以前它們常是人類學者關注的對象;20世紀後半則逐漸有民俗研究者的參與。過去,在臺灣的藝術史家面對的若非來自西方的美術精品,便是華夏典範中的書畫、青銅、玉器、瓷器、文玩等高檔器物;而以臺灣本地為研究對象的臺灣美術史,也多以日治時代以降的前輩畫家生平或作品風格考證為主流,少數則觸及到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物。至於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精神信仰產物––傳世宗教文物,常因為它們材料低廉、流通性高,是由無數的無名藝術家所創作,因此常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對這類文物的詮釋便很難擺脫以「常民物件」或「民俗文物」等具實用性或功能取向的宿命。



      本書共計20餘萬字,分為5章,各章節曾分別發表於國內期刊、專論或宣讀於研討會上。按其主題可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文物的歷史分析」、「文物的認同與記憶」,以及「文物與展示」。第一部分的「文物的歷史分析」主要在考證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的時空座標與物件的產地,收錄有〈女神的容顏——新港奉天宮媽祖神像造形研究〉、〈臺中市萬和宮金屬鐘研究--試論其所反映的產銷問題〉、〈日照香爐生紫煙--鹿港天后宮所見香爐研究〉三文。



      至於第二部分的「文物的認同與記憶」則是透過文物本身所反映的自我認同與集體記憶,討論文物研究中的物質層面,以及非物質層面,收錄有〈臺灣寺廟現存「宣德爐」形制、年代與功能〉、〈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等文章。



      第三部份的「文物與展示」,主要討論的是當傳世文物被進入到文物館或博物館重新展示時,勢必會面臨的文物脈絡與功能的再詮釋問題,收錄有〈靈光與除魅-當臺灣民間宗教文物進入在地「博物館」收藏〉與〈博物館與歷史--歷史物件的再現、詮釋與記憶〉二文。



    專文推薦



      簡榮聰�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茂賢�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黃翠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暨副校長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魏? 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暨系主任



      林茂賢�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宮廟、佛寺、教堂就是民間的博物館、藝術中心,基層民眾經由宗教信仰參與、接觸各種傳統藝術。建緯是台灣稀有的民俗文物專家,他長期?究台灣民間文物,透過專業的學術研究,確認文物的年代和價值,為許多民間的神像、香爐、匾額、圖像確立它的歷史定位。」



      黃翠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暨副校長

      「本書揭示了一位從古代華夏貴族文物起步的藝術史學者,跳脫『古代』、『華夏』和『貴族』的框架後,在臺灣常民宗教文物研究上所展現的視野和成果。」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今天的事物就是明天的歷史,無可懷疑,隨著歲月,有些會消失。目前被稱之為“傳世民俗文物”還沒進入主流學界的視野,但是當我們對更古老的文物作艱難的考證時,會不會想到如今的“傳世民俗文物”也會重蹈覆轍?用現代學者的眼光、手段來記錄研究這些文物無疑是重要的。它的價值不僅在今天,更會在將來。李建緯教授的這部著作,正是做了這件功在千秋的事情。難得可貴的是,這部著作不僅有詳細的記錄,還有深入的研究,同時還以史家的責任感,通過理論思考,提出了如何保護、展示等建設性意見。這是一部目前少有的高水平著作,無論是作為歷史還是現實,很值得一讀。」



      魏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暨系主任

      「李建緯教授所撰《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對臺灣傳世的宗教文物做了全面闡釋。這些宗教文物不同於出土的考古資料,年代被凍結在某個時空,而是在持續的使用中得到傳承,成為研究地方社群、集體記憶、地方史,甚至是文化交流的難得資料,是臺灣物質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補充。本書不僅結合圖像與物質資料,也充分運用歷史文獻與口述史,以及親身調查東南沿海華人地區的第一手材料進行研究,在方法上揉合了藝術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與當代哲學理論的多元視野。本書可作為傳世宗教文物研究的參考範本。」

    ?


     





    推薦序

    推薦文

    前言

    第壹章? 女神的容顏-新港奉天宮媽祖神像造形研究

    一、臺灣媽祖神像研究現況

    二、新港奉天宮歷史沿革

    三、新港奉天宮所見媽祖神像

    四、奉天宮媽祖神像造形探討

    五、結論

    ?

    第貳章? 臺中市萬和宮金屬鐘研究-試論其所反映的產銷問題

    一、前言:關於金屬大鐘的認識

    二、萬和宮沿革

    三、萬和宮兩座金屬鐘基本資料

    四、與臺灣其它傳世古鐘比對

    五、鑄造者考證

    六、結論:從大陸東南沿海轉向日本訂製

    ?

    第?章? 日照香爐生紫煙-鹿港天后宮所見香爐研究

    一、歷史背景

    二、鹿港天后宮傳世香爐與相關討論

    三、對於鹿港天后宮香爐的再認識

    ?

    第肆章? 臺灣寺廟現存「宣德爐」形制、年代與功能

    一、宣德爐定義與研究現況

    二、臺灣寺廟所見宣德爐形制與款識分析

    三、臺灣寺廟現存宣德爐所見款識種類

    四、臺灣廟宇所見宣德爐產地與歷史影像探討

    五、異地發展-宣德爐在臺灣廟宇的文化意涵

    ?

    第伍章? 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

    一、匾額:一種作為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的載體

    二、臺灣媽祖廟所見御匾由來與分布:以「與天同功」匾為例

    三、臺灣媽祖廟現存「與天同功」匾工藝與風格分析

    四、臺灣媽祖廟其它「御匾」可能年代與其版本

    五、「御匾」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

    六、結論

    ?

    第陸章? 祖先的「再現」-彰化大村賴氏祖先像的品級、風格與功能

    一、前言

    二、彰化大村與賴氏的八幅祖先畫像

    三、祖先畫像的展示空間與相關文物

    四、祖先畫像形式來源:發展概述

    五、臺灣其它祖先畫像

    六、大村賴氏祖先畫像分析

    七、結論:賴氏祖先畫像的文化資產價值

    ?

    第柒章? 靈光與除魅-當臺灣民間宗教文物進入在地「博物館」收藏

    一、民間宗教文物的定義與本質

    二、博物館與「現代性」

    三、臺灣民間宗教文物典藏實例

    四、宗教文物生命歷程:從除魅到歷史功能的開展

    五、宗教文物「擬像化」:宗教文物的救贖或輓歌?

    六、除魅後的民間宗教文物:回歸科學化的管理

    七、結論

    ?

    第捌章? 博物館與歷史─歷史物件的再現、詮釋與記憶


    一、歷史物件進入博物館

    三、過去與當下的對話:「此在」的詮釋

    二、傳統史觀下的歷史物件:真理與進化

    四、博物館物件與歷史記憶

    五、結論

    ?

    參考書目

    一、史籍類

    二、中文期刊

    三、專書或專書之一章

    四、翻譯書籍

    五、外文期刊或專書

    六、網路資料

    ?





    推薦序



    普照與昇華─略談李建緯《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專書的意義與價值




      民國八十年,我曾經在拙著《民俗文物典藏鑑賞論》談到:「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最具體的真實事物,就是文物;文物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反映,是民族生活最具體的象徵,也是國家歷史最真切的表白,它表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結晶與文化層次。」傳世的宗教文物,是文物的範疇品類之一,是民族因宗教信仰關係所衍生的文化器物,有其歷史性、功能性、價值性!其中、這個價值性更包涵了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作為物質文化的文物,可能是民眾司空見慣,絕大部分的人都不重視,常以其老舊而拋棄!這樣的習慣,一直到民國50年代還有所見,民家常因長輩過世,即將其所用衣物,所睡紅眠床等家具,一把火燒給他(她),或將家具搬到溪埔,或丟置於刺竹叢下。至於宗教文物方面,不論神像、儀仗、供器、匾聯、版印、道士掛軸等,遺失常有所聞;有些家庭的古老公媽牌、神龕等,也遭信仰關係而遺棄!而一些宗教文物主要是消耗性物品,如醮壇的精彩糊紙、儀式的木造王船,則隨著儀式活動結束而焚燬。這樣林林總總的文物損失,有些是民眾的無知,有些是儀式的無奈!又隨著老藝匠的凋零、技藝的式微,民國40 年代以前的精妙糊紙技藝∼∼整座醮壇唯妙唯肖的糊紙,也就永遠消失!



      在我的觀念,寺廟教堂宗祠,是地方或宗族的文化中心、社教中心、活動中心、甚且是藝術館或博物館,地位相當重要。臺灣地區寺廟眾多,文物繁富,在早昔甚少人去注意重視研究,直到藝術家席德進撰寫《臺灣民間藝術》,學者劉文三繼之撰寫《臺灣宗教藝術》,繼之有宋龍飛、阮昌銳、莊伯和、簡榮聰等撰寫論文專書,才算有系統的探討臺灣的宗教文物。民國79 年起,我承乏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委,有感於文物即史料,民俗亦文獻,乃推動「各縣市成立民俗文物學(協)會」、倡修「寺廟志、教堂志」並辦理臺灣北中南東區講習,呼籲大型寺廟成立「史蹟文物館」典藏文物並記錄歷史,得到了部分寺廟的嚮應,而縣市文物協會則成立了19 個,在採集整理文物方面,開始有了民間參與的曙光。



      在臺灣宗教文物的調查研究,取得最大進展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頒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各縣市政府依法開始進行寺廟文物調查研究計劃,而「古物類」文化資產隨著2016 年7 月27 日公布的新版《文資法》,明確訂定古物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更確立了民間傳世文物,可藉由國家機制進行身分鑑別、價值分析、與歷史脈絡梳理,將文物的重要性提升層次。為配合時代潮需要,早於民國80 年代,臺南師範學院成立「鄉土文化研究所」,逢甲大學也成立「歷史與文物研究所」,開創大學部門設置研究鄉土文化與歷史文物之先河。



      好友李建緯教授,學識淵博,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而且勤於田野調查研究,是現今歷史文物學界人人稱道的青年才俊,現任逢甲大學歷史文物研究所所長。



      我最敬佩他的是,在十幾年前,文物還是相當冷門不受學界重視時,他就興趣於探討研究中國早期金銀製品所反映的區域文化與身分表徵、工藝文明進程、性別差異與技藝內涵。無獨有偶,那麼湊巧和我研究興趣與治學進程相同相似!我從民國60 年代就陸陸續續發表了臺灣銀器和生活文化與工藝表現的文章,民國76年出版了我第一本專書《臺灣銀器藝術》上下冊;後來我的興趣也轉到民俗信仰的研究,剛好和建緯教授同軌。其後又因文化部文資局的文資審議會議,遂使我對他及盧泰康教授有知遇之感!我發現他們兩位年輕學者的治學功夫,比我扎實超越太多了!他們的著作質量、廣深,令人尊敬!長江後浪推前浪,他們才是我的老師!



      建緯教授近著《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專書,是他近年個人田野考察或執行公民營委託的文物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之學術結晶。



      這本書的特色,內容既強調原始材料的收集紀錄、分類整理與歸納,也重視和第二手文獻、文物的比對、分析,以及對材料的詮釋。在內容方面不但豐富,在論述上又很精到,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據建緯教授的研究體會,這本書有幾點文物研究的意義:



      第一、引據宋儒呂大臨《考古圖》及20 世紀考古學家李濟的學術觀點,說明文物研究除了具文獻史料意義,還有「探其制作之原」、「補經傳闕亡」、「正諸儒謬誤」等積極內涵。



      第二、傳世宗教文物,不僅具社會意義與神聖意涵,也凝聚了信徒對廟宇或宗祠的集體記憶。尤其有年代的祭祀文物,更具高度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第三、感於臺灣藝術史研究對文物的耕耘仍有不足,希望能夠透過對臺灣傳世宗教文物造形分析、比對、分類、歷史脈絡的梳理,觀照其背後所象徵的人群與各種文化意涵,以及後續的展示問題。



      第四、傳世文物的研究可分成「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外部研究即文物所在相關的沿革、地方開發史、贊助者、儀式信仰以及名稱等問題。內部研究則是分析文物之形制、紋飾、工藝、製作、材質、或其他科學儀器檢測所獲取的資料等。



      第五、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的特點,在於大量文物保存於百年之久的寺廟、祠堂、宅第或地方社群中,具有明確時空與歷史脈絡,是臺灣記憶、社群意識的具體物證。本書不全然以傳說或文獻為據,同時也注意到傳世文物研究中的非物質層面,即它所形塑的集體記憶或社群認同。



      第六、對於宗教文物失去空間與功能脈絡時,本書亦探討這些文物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被重新展示,並被建構策展論述的問題。



      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於研究了三大主題:「文物的歷史分析」、「文物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文物與展示」。每項主題都具備學術的敏銳、精到、周延、科學,在廣度的探索、旁徵博引、深度的挖掘,都有新發現、新見識!



      因為都是我們生活周遭切身的宗教文物,所以讀之親切有趣、興味盎然,大呼過癮!這些各節的學術價值,就讓讀者去領會,我在序文就不枚舉。



      要而言之,亞洲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而中國文化的價值,也反映在臺灣宗教民俗信仰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臺灣宗教文物,包括了先住民土著族與漢民族兩大類。先住民土著族的文物,在學術上,它不僅是東南亞先史學和民族學的寶藏,同時也是中國上古史活的史料,濃厚地具有質樸、強烈、綺麗、豐富、雄健、粗獷有力的感人藝術、民族記憶、族群認同!而臺灣漢民族所表現或內蘊的宗教文物,更為廣泛而多樣化!



      李建緯教授這本巨著,意義、論述、價值,就像日月的普照,讓讀者更清楚見識臺灣傳世宗教文物之用之美,並昇華為民族的文化資產!

    ?
    簡榮聰)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其 他 著 作
    1. 以形傳神:認識金門祖先像
    2. 紫宵帝闕上帝公:歷史與民俗(上冊)、信仰與文物(下冊)
    3. 刀起刀落識豪傑:南臺灣六堆賴熊飛大刀研究[軟精裝]
    4. 西螺福興宮嘉慶年款翹首供桌研究
    5. 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
    6. 凝視螺陽三百年:西螺福興宮歷史與文物集粹
    7. 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研究
    8. 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研究
    9. 五0保典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
    10. 文物觀自在:恆春大光里觀林寺文物調查研究
    11. 傳神:走進金門祖先畫像
    12. 深藏古老巷弄間的寶物:你所不知道的瓊林文物
    13. 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作業手冊
    14. 文物普查動手做
    15. 入木的刻刀【重要鑿花技術保存者-李秉圭】
    16. 俎豆千古禮陶樂淑:臺南孔廟釋奠禮與禮樂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