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1223
徐碧貞
心靈工坊
2018年6月20日
180.00  元
HK$ 144  






ISBN:9789863571223
  • 叢書系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PsychoAlchemy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經典學派/大師思想











    挖眼睛、切耳朵、砍頭、燒死、變石頭……

    面對陰影與邪惡的代價到底有多少?

    魔神仔、吊死鬼、骷髏、山怪、巨人、女巫、魔法師……

    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最可怕又最吸引人的一本書!



      你自己帶在身上的邪惡深淵,早晚總是要面對。──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在簡單純粹的童話當中,馮.法蘭茲找到許多超越個人、足以解釋人類心靈與道德運作的基本法則。本次她聚焦在人類陰影面與邪惡面的觀察,用22個童話搭配臨床案例,輔以民族學、神話學、字源學及意象與象徵的擴大比較,不僅還原這些黑暗故事背後隱含的深意,也指引了一條認識自己的路徑。



      ◆強光背後的陰影永不消失

      集體想法強勢時,相異的言論往往失去發聲權,成為強光後的陰影。但這些聲音會躲在童話裡,被有技巧的傳講……



      ◆孤單讓邪惡有機可乘

      負面思緒常和孤單密不可分,因為孤單無依使無意識活躍,讓人看見恐怖的東西或想起心頭的糾結,甚至衝動做出錯誤的決定……



      ◆好奇心殺死貓

      不管是出於莽撞的好奇,或因狂妄而踰越禁忌,在童話中都可能遭致不幸。禁忌化身妖魔鬼怪現身山林,提醒人們千萬不要大意。



      ◆動物是最好的朋友

    「  撿起這支羽毛筆」、「躲進我的腳趾甲裡」……童話中的動物總會帶來建議。如果不聽建言甚至和牠們作對,通常就是主角的死期──因為童話中的動物就像你的本能與心聲,聽從內心就是最好的指引!



      閱讀童話讓我們在陰影與惡所打開的深淵之中,把深淵化為河流,讓我們潛入其中,游向神聖的核心。──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



      •22個來自北歐、冰島、德國、立陶宛、愛爾蘭、土耳其、中國、俄羅斯、南美洲的故事,精彩捕捉人類的心靈樣貌。

      •提出童話如何以一種補償的形式,說出主流文化沒說出的真相。

      •討論陰影面的運作方式、邪惡的各種面貌,以及如何招引和對付邪惡?

      •作者馮.法蘭茲分享自己與邪惡交手及運用「積極想像」的實際案例。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杜明城│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何敬堯│奇幻作家、《妖怪臺灣》作者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教授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


     





    推薦序

    序言



    第一部:陰影面

    第1陰影面的概念

    陰影面的個人與集體面向�童話的起源,以及童話中的原型�裁縫和鞋匠在童話中的意涵�國王與神祕生命力量�小人物與當代問題的解答�當光線落在物體上才會投射出陰影



    第2處決

    罪犯是神的黑暗面工具�神明吊在樹上——生命的懸掛狀態�讓眼睛張開的療癒露水�四個試驗的象徵意涵



    第3童話人物中的阿尼瑪

    失去鼻子的國王�打開兩邊通道的鑰匙�阿尼瑪宣告真理的神祕文件�彈性態度化解陰影面衝突�來自阿尼瑪的創意解決方案



    第4調停者:忠實的約翰

    被禁閉的陰性意象�無意識內的陌生高層智慧�積極想像與無意識歷程�積極想像與黑魔法



    第5石頭或雕像

    回程的考驗�本能驅力的剎車系統�化成石頭的無意識內涵�邪惡力來自無意識中被忽略的原型�在祕密之下他們是同一個



    第二部:邪惡

    第6邪惡的原始層次

    無意識的心靈道德�原始場景中非關道德的邪惡�附身:從人到非人的歷程�死亡之後到處流竄的惡行



    第7附身

    因幼稚的狂妄而被「那個」附身�被掃入單一的情感模式,成了一顆滾動的腦袋�孤單招致邪惡附身



    第8禁忌

    人類不該窺看的諸神祕密�邪惡依據人的態度及行為而表現�骷髏:心理的死亡氛圍�仁慈的弔詭



    第9炙熱的邪惡

    爆發性邪惡的回敬,以及黑魔法�單純的傢伙與人格的整體性�面對邪惡,別像傻子般全盤展現�沒有自我意圖而身在「道」中�「沒錯,但是……」



    第10冷面的邪惡

    如巨人般無可駕馭的情緒�烏鴉、鮭魚及狼�床底下的隱密危險力量�海島、教堂、水井及鴨子�合而為一那一刻的驚嚇�在行動與不行動之間



    第11魔法競爭

    退隱於內在看不見的自性城堡



    第12心靈核心

    權力態度與陰性原則的鬥爭�自我消失,本能驅力顯現�馬的獻祭�逃跑中的曼陀羅轉化之旅�人類心靈的神聖核心,就是解決方法

    ?

    附錄1 延伸閱讀

    附錄2 中英譯詞對照表

    附錄3英中譯詞對照表

    ?





    推薦序?? ?



    那賦予陰影的,也賦予了深度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惡的經驗也許是人性經驗中最複雜、最難界定,也最深刻的一種。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oeur)在 1960 年出版了《限度與罪咎》(Finitude et culpabilite),在第一冊《限度與罪咎:會墮落的人》(L’homme faillible)中,提出惡做為人性之根本經驗:惡既是對有限性的原初體驗,也指向對超越惡的希望。在第二冊的《限度與罪咎:惡的象徵》(la symbolique du Mal)中,呂格爾進一步以詮釋學的方法,用象徵與神話為材料,分析惡的象徵如何從外部的汙染意涵演變為內在罪咎的主體經驗。對呂格爾來說,惡是人遭逢限度與破壞的存在經驗,也是反省與自我革新的契機。做為一種存在之痛苦的原初經驗,惡是以象徵與神話的方式表述,因此難以用理性的思辨形式全然把握。馮.法蘭茲在 1974 年所出版的《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以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以童話做為理解惡之原初經驗的進路,呼應了呂格爾的觀點,指出惡之經驗的原初性,以及用充滿象徵意涵之童話進行理解時所可能開展的豐富性。



      馮.法蘭茲在書中以童話的素材討論陰影與邪惡的呈現。陰影是意識過度單一化發展所投射出的黑暗。但意識與陰影這兩個對立的概念並不能直接套用在童話的角色分析上。童話中的角色雖然表面上有善良與為惡的區分,但馮.法蘭茲並不用對號入座的方式進行解讀,而是將故事整體視為一個自性化開展的過程,討論其曲折而豐富的意涵。自性化的過程常以心靈自我更新的方式體現,有個人的層次,也有集體的層次。兩種層次都會經歷執於單面的危險,但馮.法蘭茲在本書更強調集體的面向,尤其是基督宗教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過分靈性化、將倫理衝突尖銳化的趨勢,以及對「異教」之陰性原型,例如大地之母的女性角色之壓抑。從這個角度來看,童話發揮了對文明提出分析,促動文化自我更新的功能。



      在討論陰影的部份,馮.法蘭茲已經開始觸及惡的主題,她從童話中吊掛罪犯的主題談到面對邪惡時的「非人類」的感受,一種戰慄、令人無法招架的恐怖感。這種恐怖感與「神聖」感很接近,都是遭逢超越人類力量時的震懾。除此之外,惡也可能是被壓抑的原型,例如童話中巫婆或是女巫的角色,可能象徵的是被忽視的母性女神。這種罪犯與神聖,或是女巫與女神的疊影,指出了惡的雙面性。



      日本榮格分析學家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子????)中也談到惡兼具破壞與創造的兩面性。惡的曖昧性使得它無法原則性地被界定,也沒有辨認的普遍基準,若以為可以完全驅除惡而成就善,善反倒成了惡。不過,若以為惡可以透過對決而消融,也是一種危險的天真。童話所教導我們的沒有通則,每一則童話的教導都可以在另一則童話中找到與之互相矛盾的教導。馮.法蘭茲認為,道德敏感度的提昇就是在這種互相矛盾,沒有通則的情況中才得以可能。道德不是通則的判斷與遵循,反而是個別性的自由與承擔。



      馮.法蘭茲討論惡在童話中的展現時,先回到惡之經驗的原始層次,也就是在道德化之前的自然狀態,例如生存之破壞,或是界線的踰越。接著,邪惡之人格化的種種樣態則包括被某些超自然原型意象所同化的去人性歷程,或是被單一偏頗思維所掃蕩的狀態。離開社群的孤絕、不尊重禁忌、打破環境平衡,或是沒有活出生命該有的創造力,都是招致惡之侵擾的條件。從這些討論來看,惡的經驗指出了社群、對神聖他者的尊敬,平衡,以及充分發揮創意在人類經驗中的重要性。



      當我們把對於惡的思考從單薄的道德化思維中打開時,會發現對惡的思考就是對於存在根本處境的思考。惡的經驗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是面對非人之巨大力量的震懾,是被壓抑與排拒之原型被意識投射的樣貌,是落入偏頗思維的執狂,也是對「什麼是人性」的不斷質問。村上春樹在與河合隼雄的對談中曾經提到:「那賦予陰影的,也賦予了深度」。陰影與惡為存在刻出深度,但這個深度有時像無底深淵般令人驚懼,讓人想要用一套救贖方案將之掩蓋與解決。馮.法蘭茲在書中則透過童話的分析以及積極想像的方式指出有別於速成之救贖方案,由自性所提出的引導與智慧。居於人類心靈的神聖核心是超越善惡二分的自性,閱讀童話讓我們在陰影與惡所打開的深淵之中,把深淵化為河流,讓我們潛入其中,游向神聖的核心。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