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世間如鏡:以子為師

世間如鏡:以子為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924154
蔡碧仲
新銳文創
2018年6月20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578924154
  • 叢書系列:新銳生活
  • 規格:平裝 / 25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新銳生活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如鏡一般的世間啊,反映出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心! 



      世間的現實都是因緣所生,是過程,而非結果;我們只能參與,無法掌握;只是經歷,不能擁有。

      每一個人的世間都不一樣,因為世間就是我們身心活動所及,也就是注意力所在的地方,離開了它們,世間就不存在。

      佛陀說世間就是「六內入處」,即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也就是我們的身心活動,或注意力所及的地方,離開注意力,這世間就不存在。

      六祖《壇經》的名句也是這麼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走過喪子之慟的作者蔡碧仲多年來研修佛學,透過佛陀教導的道理與方法,正念修習,體悟再美好的經驗都無法重現,再悲慘的遭遇也會過去。

      本書收錄一百多則作者對於佛理的深刻感悟與思索,與有志者一同尋求生命的究竟之道。



    專序推薦?? ?



      李錫津�胡忠信�蔡清遊�蘇文寬

    ?


     





    序�圓滿人生,話說究竟�李錫津

    序�人在信仰中才能存在�胡忠信

    序�蔡清遊

    序�蘇文寬

    自序 



    圓滿究竟之道研究會的緣起 

    天地不仁 

    智慧與慈悲的交融 

    皈依 

    生命的實相 

    莫令佛陀異於世人 

    龜毛兔角 

    無底洞 

    同理心 

    心猿意馬 

    歸零 

    最難的修行 

    超渡自己 

    有限的生命與無盡的志業 

    習性 

    戲法人人會變 

    法喜充滿 

    但書 

    內心戲 

    發明與發現 

    嚐到滋味 

    與情緒為友 

    真相與假象 

    思考與觀察 

    零 

    概念世界的囚犯 

    學佛 

    相對觀 

    智慧的訓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天下第一憨 

    我們最愛聽的故事

    閒到心閒始是閒 

    心經的實踐 

    容忍與隨順 

    息息相關 

    用生命生活 

    真實的人生 

    自在菩薩 

    心靈工程師 

    現實本身不是「苦」

    緣生無常

    學佛是最高的享受

    宿命論與因緣觀 

    因緣和合 

    意外 

    必然 

    想像的真理 

    業障 

    墨菲定律 

    錯愛 

    明知故犯 

    見法 

    業障與無明

    謗佛 

    人身難得

    顯正破邪 

    慈悲的種子

    智慧與真愛

    不會有什麼不同

    不信,也是一種信仰!

    養生之道 

    對號入座 

    囚牢 

    如如不動 

    我 

    緣木求魚 

    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借人之智,完善自己 

    真正的主人 

    正見 

    正見與邪見 

    心到底在哪裡? 

    心路歷程

    找不到 

    自依與我見 

    生命與情緒 

    芸芸眾生 

    起心動念 

    三世因果 

    第一個被害人

    兩個好朋友 

    因緣與緣生 

    解脫沒有名額限制

    變 

    無常的正解 

    放下的真諦

    寵物 

    因緣的真義 

    智慧的正說 

    因果與因緣 

    矛盾 

    隨緣 

    怎麼看問題?

    世界 

    經驗與實證 

    脫離現實 

    無始無終 

    正見 

    認知的工具 

    緣 

    想像的真理 

    新年新禧 

    見法 

    業障與因緣 

    交易 

    達人 

    無關哲學 

    世間是苦?

    懂得 

    勝解與體驗

    佛法的特色

    輪迴 

    心與五受蘊

    佛法的核心

    寵辱不驚 

    共同的語言

    記憶是現在發生的行為 

    雙箭喻(身苦與心苦)

    師心自用 

    神仙鬼話 

    想像力與注意力 

    造化弄人 

    不知道的自己 

    如理作意 

    法久必疲 

    不要與自己的記憶過不去

    習以為常 

    正念 

    相由心生 

    編輯 

    解脫的次第

    善待自己 

    修行不是糟蹋生命

    覺者與宗教家 

    為什麼要破「我見」? 

    破妄顯正與顯正破妄

    心的訓練 

    照見五蘊皆空 

    世間解 

    存而不論 

    齊人之福 

    一言九鼎 

    不可理喻 

    緣起緣滅

    ?





    序 



    圓滿人生, 話說究竟



    李錫津




      北宋金山寺名僧、三歲能誦《論語》、幼時有神童之稱的佛印,和能詩、能詞、能文、能畫、能工事的藝文大師蘇東坡,有一段精彩的人生對話:

      有一天,蘇東坡拜訪佛印,兩人在禪堂打坐。



      稍後,蘇東坡笑問佛印:「您看一看,我打坐時像個什麼?」

      佛印笑說:「閣下慈眉善目,坐相莊嚴,像是一尊佛了!」

      東坡大悅,接著,佛印也問了蘇東坡:「那閣下看我像什麼?」

      蘇東坡心想,平時總讓佛印佔了上風,今天可得給點「顏色」才行,回答說:「尊座看起來,像一坨牛糞!」

      佛印聽後,微笑不語,毫不介意!



      自以為得了便宜的蘇東坡,回家後,還得意如實地向妹妹蘇小妹自誇一番,想不到,傳說中才華在蘇東坡之上的蘇小妹毫不含糊地說:「我看啊!你才輸慘了!」蘇東坡不解。



      蘇小妹說:「你想想看,佛書不是說『一個人要是心中有佛,則萬物靜觀皆是佛』嗎?佛印禪師一定深有佛心,所以看到的你,像一尊佛;反之,你心中一定是裝滿了牛糞,才會把佛印看成一坨牛糞吧!」



      這個故事,雖然只是蘇東坡有意作弄好友的笑談,卻深有禪意,說明了「一個人對外境知覺所得之印象、看法,往往正是自己心思的忠實『投射』」,亦即心中有美,所見皆美;心存醜陋,所見就只有醜陋了。可見,一個人心存傲慢,心中充滿負面思維,他所投射、說出的話,就很容易挾雜主觀的批判和責備!



      巧的是,近讀法務部政次、碧仲兄繼其創辦圓滿究竟之道研究會後,將其研究佛學的心得結為一集,名為《世間如鏡--以子為師》的大作,見其書名、立論,正好呼應了蘇東坡和佛印機趣對談所示現的至理──「一個人內心想什麼,他看到的世間就會是什麼」;「他看到的世間是什麼,內心想的就是什麼。」

      

      如此一來一往,就形成了「世間如鏡」的意象。可見,「心」真的是人生萬法的關鍵,一如《華嚴經》所示:「若欲人了知……一切唯心造。」從而可見,《世間如鏡》裡一百多則短小精悍的心得,自是清晰回映出碧仲兄勤學佛法、用心佛理、無私分享時,心中精實、精進的「佛相」「佛境」了,真是不易。



      要之,這些「心的例證」說明了修心的重要,也呼應佛陀「再也沒有比認識自己的心更重要」的教導。然則,心為何物?心者「心」也!以當代眼光來看:楊定一在《真原醫》中提到 Dr. J. A. Armour 所說,科學家在心臟發現至少四萬個神經細胞後提出的「心腦」概念,以及科學家在心臟中發現比較像EQ而非IQ的『心臟智慧(heart intelligence)』,能夠引導「個人的自我覺醒、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生活的關係、我們的行為反應及直覺,心臟智慧也能影響身體其它機能。」



      而佛法中,關於心也有多種不同說法,其中之一是把心分為「迷惑的心、沉睡的心」和「覺醒的心、醒悟的心」兩種,任何人不管學佛、信佛與否,擁有一顆「覺醒的心、醒悟的心」,允為要事,只是,盱衡實際,迷惑、沉睡者似乎更多,但是,即使精明、清醒者,有時也難免糊塗,而有待喚醒,這正是碧仲兄創設圓滿究竟之道學會,發心擔任心靈特派員的初衷,渠等希望透過讀書會、研討會……營造靈修平台,方便有緣人探索究竟之道、覺察醒悟之理、共逐圓滿人生。



      幾年來,該學會已引導許多人,帶領「自己」在社情複雜、資訊爆炸、媒體名嘴包圍,以及後現代假新聞轟炸下,難免惑於是非難辨、黑白難分之際,猶能作出相當穩健的抉擇。學會的努力、夥伴間相互噴灑的心靈芬芳,利人利己,應可謂積德、積善了!



      如進一步看,還可以感知學會在理事長、會友用心耕耘下,對佛陀所示「如何了悟你的心」下了功夫,也一直努力於「覺醒、醒悟之心」的開發。而學會命名更直接呼應了佛陀「四依止」開示的要義,要之,四依止是佛陀看到眾生經常面對琳瑯滿目的師門、法門,到底「應該相信誰」才是究竟時所開示,言簡意賅、經典殊勝,不僅適用於「學佛」,亦可用之於一般「學習」、「學活」、「解惑」之上,是一組非常值得大家理解、依止、運用的善知識,這四依止分別是:



      ?依法不依人

      「法」是導引修行、充實修行能量的「義理模組」,不分僧俗、不分學者庶人,人再精明,其傳道、授業、解惑,殊難周全,因此,「依法不依人」成為避免「主觀、偏頗、『走精』」之道。



      ?依義不依語

      「義」是義理模組的「原生意涵」,語有「語言、語境」之分,均容易滋生誤解。六祖說過,語言文字有如指出明月的手指,但手指究非明月,我們要修的是明月般的原生義理,不是手指般的語言文字。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了義」是「明明白白、完完整整」的義理,足以展現「圓滿、究竟、終極」之義,清晰說明事物、事理的真實樣貌,是修行者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修行依止之所在。



      ?依智不依識

      「智」是修行者之天平、是思辨抉擇之準據,要之,找尋圓滿究竟、求得終極了義之道,必須依止於智慧─一種清楚的覺知、敏銳的思辨、透澈的洞察、看透事務事理究竟的能力。



      總之,為了因應大千世界的萬千法門、諸多態樣,我們亟需依止善知識,深入研究、梳理思辨,深刻洞察,求得正解和生活的安適。而圓滿究竟之道學會,旨在找尋人生終極圓滿之理,是力行佛陀四依止最好的體現。尤其,創會理事長碧仲兄,還用心將精彩心得集成《世間如鏡--以子為師》,有利持續分享。如今書成,得先拜讀,獲益良多,乃略誌數語,樂為推薦!



    * 李錫津,長期投身教育界與政治界,曾任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主任、嘉義市副市長等職。



    序 



    人在信仰中才能存在



    胡忠信




      父子之間的故事,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舊約聖經」中,充滿這類戲劇張力的故事。



      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信心,命令他將自己的兒子綑綁、殺害,如羔羊般加以祭祀。當亞伯拉罕即將動刀之際,上帝卻又加以勸阻,甚至說「你的信心通過了考驗」,從此以後亞伯拉罕成為「信心之父」。



      古猶太國王大衛犯了罪,上帝令他初生的兒子在一個禮拜內死亡,大衛躺在地上不吃不睡,消極困頓。等到侍從來告訴他兒子死了,大衛跳起來沐浴更衣、刮鬍淨身,立即上朝問政。侍從問何以判若兩人,大衛回答:「我未來將會去我兒子去的地方,與他相聚。」



      義人「約伯的苦難」是希伯來文的偉大史詩。上帝為了考驗約伯,允諾魔鬼將約伯的家人、恆產全部煙消雲散,在絕對無助困頓之際,約伯一無所有、全身爛瘡,他仍堅守「敬神愛人」之理念,最後上帝又賜福予約伯原有的榮華富貴。



      上述三個最有名的猶太教經典教義,衍發出基督教的理念:上帝為了救世人,命其兒子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目的是為了拯救世人的罪惡。



      父子之間的救贖故事,透過猶太教、基督教的傳播,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的丹麥神學家齊克果,做了存在主義式的注解:「人的存在不是悲劇、也不是絕望,人在信仰中才能存在,信仰只能經由絕望、苦難,經由痛苦與不斷的掙扎,才能落實人生的意義。」



      拜讀法務部政務次長蔡碧仲先生的大著《世間如鏡--以子為師》,我用前述猶太教、基督教的思想加以會通,立即瞭然於胸,如同「獅子搏兔,心無旁騖。」掌握到全書的主旨。佛陀告訴我們「以敵為師」,蔡政次歷經喪子之痛,了悟「以子為師」的更深層佛理,決心奉獻於「彼亦人子也」的偉大志業,我只能用一句話加以總結:「人要回到靈魂的深處,探討生命的意義,在獨特的處境下,進行品質的躍昇,然後化為淑世救人的行動。」

    ?
      *胡忠信,歷史學者,廣播、電視主持人。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