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隱士(第二版)

隱士(第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01159
彼得.法朗士
梁永安
立緒
2018年7月10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3601159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心靈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新世紀叢書.心靈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人類學











      照見孤獨的神性



      我有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有一個完全屬於我的小世界。

      保持靜默與孤獨,就是讓自己向一種無形的力量敞開。



      與其生活在孤獨中,而懷有一顆人群的心靈,

      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懷有一顆孤獨的心靈。



      在我們的時代,孤獨經常會被視為一種病態,一種只會帶來「寂寞」的生活。然而,在較早的時代,那些透過離群索居尋求自我的人,卻是備受景仰的,被視為具有明辨能力和內在安全感的一群。



      在這部流暢的作品裡,作者彼得.法朗士不但把歷史、傳記、哲學和神學共冶一爐,甚至還可以充當一本靈修用的讀本。透過流暢而精闢的分析,為我們揭示了隱士國度的瑰麗。在多方面都顯得豐富詳實,條理清晰而筆鋒帶感情,既包含嚴肅的靈性洞見與宗教意識的心理學觀照,復載有許多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趣聞軼事。



      作者對古代中國以迄今時今日的隱士所作的論析,對我們這個害怕孤獨的社會,不啻具有震聾發瞶之效。


     





    〈序?〉在孤獨中尋覓自我◎何懷碩

    〈序?〉在孤獨中照見神性◎南方朔

    〈作者序〉綻放於中國的黎明◎彼得.法朗士

    ?

    導言

    ?

    1個體的出現

    最早向西方人指出群體生活的重要性的,是古希臘人,但最早嘗試?孤獨生活尋找哲學理據的,也是古希臘人。

    ?

    2沙漠聖父

    在同時代的人眼中,他們的聖者標記是在他們的謙卑、和藹有禮和讓人感動的殷勤,而非禁慾、法術和神蹟。

    ?

    3黑森林中的遁隱者——俄羅斯的靈性導師

    我們每個人都會?自己創造一個假我,用它來面向社會,久而久之,我們會忘記它只是個面具,反而把它當成真的我。

    ?

    插曲:裝飾性的隱士

    ?

    4華爾騰湖畔——亨利.梭羅

    我住在森林的這段期間,比我有生以來其他時期的訪客都多……

    ?

    5來自東方的光——拉瑪克里希納

    一個求道者可以生活在世界裡,但他卻不可以讓世界生活在他心裡。

    ?

    6撒哈拉沙漠中的隱士——夏爾.富科爾

    我發現沙漠裡的生活極?甜美。能夠讓自己置身孤獨中,與永恆的事物面對面,是何等愉快而健康。

    ?

    7矛盾之水——湯馬斯.莫頓

    我的旅程結束了,我的流浪結束了,生平第一次,我確確實實感到自己回到了家,感到我的浪蕩和尋覓終於告一段落。

    ?

    8當代的隱士——羅伯特.拉克斯

    如果經驗是一顆種子,那它必然是一顆智慧的種子……

    ?

    參考書目

    ?





    作者序



    綻放於中國的黎明




      離群索居是人類一種歷史悠久的衝動。自古以來,不同的時代對這種衝動有不同的反應。不過,從最古早的時代開始,就既有肯定孤獨的人,也有敵視孤獨的人。



      這兩種態度的對立,最早分別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體現在公元前六世紀的中國。這兩個學派都致力於教導人們實現自我,只是對於要如何實現自我,兩者的看法卻大異其趣。孔子認為,人的完成,端賴透過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而老子的觀點則恰恰相反:只有迴避社會責任,人才可望實現其自我。



      傳統的中國社會發展出一套條理井然的社會關係系統,用來規範人與人的關係。在這個系統裡,舉凡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乃至朋友與朋友之間的相互權利義務,都規定得一清二楚,可以很輕易地教育給下一代。根據孔子的主張,最基本的德目是「仁」,而所謂的「仁」,則可理解為以合乎人之道的方式來對待別人。「仁」是人與生俱來的,不過,它最先發揮作用的環境是家庭,稍後才會擴及到更寬廣的社會關係去。有德的人是慎獨的,而且事朋友以信。孔子主張,最重要的知識在於「知人」,而智慧的功用是為民謀福祉。



      但老子則不認為社會有什麼價值,而且一點不把社會地位當一回事。老子對社會組織有著強烈的厭惡,且認定任何的社會義務,都是對人的自由的桎梏,會扭曲人的正常發展。根據傳說,老子曾經在朝為官,但後來卻因為對宮廷生活感到失望,西出函谷關,遁隱而去。在關令的勸說下,他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一本孤獨生活的宣言——才飄然遠去。



      它的基本教誨是,智慧之道在於謙虛而非誇耀、在於向內回歸而非向外追逐,在於無為而非有為。我們必須擦拭掉為生存競爭而習得的膚淺聰明,停止與別人爭逐,並且學習過孤獨的生活。



      道家認為,孤獨是健康的,因為它可以讓人遠離社會多種多樣的壓力,投入有益身心的大自然的懷抱。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理應讓大自然的力量來形塑我們的人格。大自然的現象可以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狂風暴雨的無法持久,反映出激烈行動的後繼無力;植物成長、茁壯而後枯萎的生命週期,反映出有盛必有衰的法則。追尋真理的人當以此為鑑。



      最高的善就像水。水是一個謙卑的象徵。水總是向下流的,總是「處眾人之所惡」,然而,它又是善的,可以撫育萬物,「善利萬物而不爭」。再者,水是「無為」原則的最佳寫照,因為水雖然柔軟,但堅強如石頭也抵擋不了它的沖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道德經》以詩的形式,宣示出一組浮動不居的道德原則。這些原則,早在老子的出現之前就存在於中國,並且被兩千五百年來其他土地上的隱士奉為圭臬。它們排斥的是野心、侵略性、物慾和物質財富,高揚的是謙卑、清貧、獨立和自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知足者富。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居善地,心善淵。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其 他 著 作
    1. 隱士:透視孤獨 Hermits:the insights of sol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