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生存或是死亡,這甚至不是重點所在。生命是自然界俯拾可見的現象,廣義來說,能自由改變的運動都可視為生命。每一個移動、流動或是衝撞都展現了一種傾向,就是讓「運動」更容易,並藉由改變運動的結構、路徑及節奏,使其得以持續。無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領域,這樣的演進過程與運動的終結(死亡)都是自然的。
問題在於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是什麼?為什麼生命、死亡及演化會發生?
我會在《生命的物理學》這本書中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如果我不知道答案,那甚至無法清楚地表達「生命是什麼」這問題。簡單來說,每一個發生的事件、每一個地方以及每一時刻都隸屬於大自然(以希臘文而言,就是物理)。透過人類平凡而渺小的視野,每一事物都遵循著物理定律。而這所說的物理定律,多半在中學時代已經學過,即便是不同世代的人也都能理解。
在大自然中,原本靜止的東西是不會運動的,除非它們被推動或被拉動。無數個來自於自然界的「引擎系統」生成運動的能量,而這些引擎所需的燃料是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食物之於動物、汽油之於汽車、太陽能之於大氣與海洋環流,乃至於地表上所有水的流動等等。一旦運動開始之後,動力就會遭到破壞——能量會因「煞車系統」而逸散,進入並影響原先企圖阻止運動的周遭環境。引擎系統和煞車系統是兩種如地球一般古老的自然現象。
生存與演化的現象其實是藉由動力的產生與耗散,以推進地球上的一切運動,無論是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諸如河流、風、動物、人類和機器等等。這截然不同的觀點立基於最根本的物理學,稱為「建構定律」。
若要用物理的角度來探究生命問題,便需在達爾文以降的主流描述方式之中摻入一點物理風味。單單用描述的方式是無法抓住物理的精髓。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需要將物理學納入討論:某些東西在一個區域內移動並擴散(例如動物、瘟疫、河流、礦物開採或是新聞),它們的擴散過程會符合著名的S-曲線現象(S-curve phenomenon):一開始,增長得很慢,然後變快,最後又趨於緩慢。一些已存在的範例說明了S-曲線現象是來自於競爭、生存與資源的競爭、繁殖率、地域性和機率等等。但這是根據物理學的哪個定律呢?生存與資源的競爭、繁殖率和三角洲流域附近的支流分布、雪片的結晶體積,或是一篇科學期刊的引用次數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從物理的角度切入,生命與演化的現象乍看之下確實令人不解。對於地球生命的未來,與其認為最後會消亡,物理學的建構定律提供了一個相對樂觀的看法,這也是我為何要寫下這本書的理由。讓我來舉些例子。
這個世界的能量和水是不會用完的。撒哈拉沙漠擁有充足的太陽能,而剛果則有充沛的降雨。為了可以持續運動(或者說,達到永續生存),這個世界需要的是將有用的能量和可飲用的水,順利導入人類的居住地。這意味著在缺乏電力的地方需要各式各樣的電廠,而乾旱的土地需要不含鹽分的水。
沒有群體會願意減少燃料的消耗,因為沒人喜歡貧窮多於富裕,或是喜歡死亡勝於存活。爭辯該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等同於爭辯該減緩運動,也就是削減生命本身。
燃料一向以特定的階層架構而消耗,而這種階層結構在運動中處處可見,從三角洲流域到全球空中運輸,都是少數大的(河道或飛機)帶動多數小的一起流動。
在地球上,任何事物的運動形式的演進,包括人類的,都會自然地趨向階級分層的結構。這個世界擁有精緻的結構,其上堆疊著各種階層結構的「流域」,少數的大渠道伴隨著許多的小渠道,互相依賴、彼此協助,讓流動更有效率並維持流動的能量。
同時具備快、慢的流動方式會優於只有快或慢的單一方式。流速快的是數量少的大渠道,流速慢的則是數量多的小渠道,如此便可有效率地讓水流遍布整個區域。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階層結構自然地出現在各處,從都市裡的交通運輸到肺部的氧氣傳送,以及大腦中快慢不同的反應。
這個世界並未失控,為什麼?因為在一個有限範圍內,每個正在擴展的流動現象注定會遵守S曲線的過程。初期,流動的擴展速度較慢,到了成長時期,擴展的速度會變快,但最後成熟期的擴展速度又會下降。在任何流動的擴展過程中,不會出現「指數」型或「爆炸」型的增長。
這世界不會變得越來越複雜,而後陷入失控。複雜度是穩定且可預測的,例如人類肺臟的二十三支氣管分支。當然,越大的肺臟或越大的流域也會顯得越複雜,因為它們的階層建構在較大的空間內。紐約市的交通運輸比英國杜倫市的交通複雜得多,但是這些複雜的運作並未失控;如果真的失控了,其中的任何一種流動,無論大小都會終結。
物體的尺寸大小關乎速度、更長久的生命及效率,這在許多事物的運動中都能見到:動物、飛機、河流、大氣噴流、滾動的石頭和漩渦,我們在各種科技與運動競技中都目睹了這樣的演化過程。舉例來說,商用飛機已經演變成外型看起來像一隻鳥:越重的飛機擁有越大的引擎、負載越多的燃料,機翼和機身等長。越大的飛行物體會負載越多的燃料、擁有越長的機身,以及越久的飛行時間。
在運動競技中,現今的百米賽跑是由身材較高的跑者所主宰,因為邁得更大的步伐讓他們能早些抵達終點。尤賽恩?波特(Usain Bolt)和河馬有著相似的衝刺速度,是因為他們的身材高度相近。
但尺寸大小並非決定演化走向的唯一條件。在短跑競賽中,除了步伐大小,能夠快速邁步也是另一項優勢。而在長跑競賽中,相反的演化趨勢(趨向尺寸較小的跑者)才是邁向勝利之道。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些相互矛盾的演化走向都是可預測的。
城市則是自然而非隨機地持續發展,而且其特徵(時間、地點和大小)也是可以被物理定律預測的:大街與小巷、高速公路或環狀道路。城市的建設就像人類那些不知不覺開展的設計:火、動力、言語、寫作、科學、法律、錢財、溝通交流與永續性,它們皆便利了人類的生活。
好主意可以廣泛傳播,而且會持續地傳播下去。所以,這些持續演變、流動的設計就意味著「好」。因此想要丈量一個主意有多好,只要觀察其具體實踐時,經由當時該地流動設計的演化與改善,能夠增加多少人為的移動。
就物理學的觀點而言,知識包含了想法和行動;優良設計的試金石就是實踐,到最後,好用的才會留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好的改變會自然而然地擴展開來,這是演化的本質,也是演化從不停止的理由。
?
生命和演化都屬於物理學的範疇。與過往的生物學相比,我們應該用更寬廣的視野,看待並理解這些地表上的重要現象。例如牛頓力學的第二運動定律和熱力學定律,它們能解釋所有可以想見的狀況,生命與演化也是一樣。
我很確定你已了解生命與演化的物理觀點,但也許是以不同的名詞呈現:比如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自我優化(self-optimization)、天擇、自我潤滑(self-lubrication)、湧現(emergence)等等。我甚至確定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知道的概念是普遍成立的(普適性)。以物理的觀點來看,這類自我的、天然的、湧現的進程,都明白地指向同一個現象,總結為建構定律。
而我鼓勵你們,說出及寫下你們心中的想像,來完成這本書中所描繪的景象。
?
亞德里安?貝贊(Adrian Bejan)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