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A Bad Habit 一個不良嗜好的養成
?
感謝台灣文化界感染了我,養成了這個不良的嗜好!
2016年的夏天,我辦了一個七十歲的生日宴會,用心選了七十個人來跟我同慶。人生七十才開始嘛!
回想我在台灣四十年中,有三十年的藝文連結。超過半數的來賓都是文化藝術界的好朋友,老、中、青都有!三大美術館館長、策展人、基金會執行長、藝文大老,當然還有在竹圍工作室打拼過的藝術家們!大家熱鬧了一夜之後,我真的很驚訝,這樣的聚首,證明我這四十年活得很有意義,藝術讓我的生活充滿樂趣!我於是開始著手整理這些年參與的文化脈絡,但面向太多了,還是從最早的藝術收藏開始談起吧!
我是從視覺藝術開始喜歡台灣的。
在二戰後的香港,接受傳統中英文化教育長大的我,是很複雜的:在廣東中山長大的爸爸,愛好傳統古物及瓷器,而受香港英式教育的媽媽,只喜歡歐美洋化的品味!我唸的是義大利修女學校,然後到美國唸經濟發展、副修歐美藝術史,可是從來都不動手做!(因為從小學就被告知沒有天份:小學到高中,我的美術老師從來沒有一句讚美,家教的古文老師也說我的字不好,國畫一定沒有機會了……可是我還是對不平凡的藝術創作充滿熱愛。)
畢業後嫁到台灣受日本教育影響的大家庭,我自知對東方文化深度不夠,壓力很大。但是1976年在台灣美國人士的引介下,很快地就看到台灣一些藝術家跳脫傳統華夏風格的作品,非常新鮮!於是我開始用少少的私房錢去購買,現代水墨中那種特別的意境與西方抽象的表現看似雷同,可又不一樣。八○年代初有人介紹我認識一群台灣年輕藝術家,從國外留學歸來,跟我有共鳴的話題和生活方式。我在他們的帶領下,到當時新興的展演場地、另類空間去遊盪。我因此從文化藝術的界面,慢慢地開始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很多獨特的風情歷史。
這本書中收錄的台灣現代視覺藝術作品,都是我用私房錢收購回家,再每天慢慢的分析、學習、欣賞,它們是我心靈的糧食。我後來投入藝術創作,和藝術家一起介入藝文環境的發展,這些作品可說是源頭。今年我仔細地檢視這一百多件作品,過程中拉出回味無窮的記憶,難以用三五句傳達。只希望讀者透過我的文字和影像,能感受到其中一二,並藉由這些作品去摸索台灣過往的點滴,理解當年的熱血藝術工作者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掙扎、他們的不滿以及他們的嚮往。因為他們的創作正好對應到我當下的煩躁與不安,讓我從中找到共鳴及希望。
這一百來件的收藏品,每件都有獨特的內容、創作背景,以及我和藝術家的交誼,真是難以分類,但最重要是和我購買當下的心境有關。我因此嘗試用個人的角度來回顧台灣過去四十年的變化,並把這四十年用四個時間區段作為章節的分野:我1976年移居來台,當時台灣還在戒嚴時期,傳統的華夏文化已經受到歐美現代藝術的影響,展露中西交融的氣象,也讓我這個洋媳婦找到自己的定位;1986年後的十年,解嚴後社會氣氛大大的改變,加上大量從國外求學回台的藝術創作者,以各自的能量推展出台灣藝術環境的新框架,我也跟著他們一起成長與打拼。再來是1996年後,社會開放與經濟穩定,國內外資訊的交流更是頻繁,藝術家們關注的議題相對多元,媒材、空間、創作領域的藩籬逐漸消融,各類型展覽如雨後春筍一般活力四射,真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但是2006年後,又到了一個資訊快速消費的時代,藝術家面臨提升能見度的大考驗,新新人類只好發揮創意,各自找出凸顯自己特色的方式來表達其專業性,藝術的市場已經難以給予比較有理想性的藝術理念存活的空間。
台灣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它混雜後產生的在地風格。藝術家們更是去反映、記錄、創造這些文化內涵的煉金術士!我非常希望透過這一本書去分享這些有理想的藝術家對這片土地的重要性,更希望讀者們也能用欣賞、收藏的方式來鼓勵新一輩的創作者堅守他們的崗位,創造出更多別具心思的作品與社會對話互動!
希望大家耐心看我的故事,從中理解這些作品、這些朋友,如何是我的能量活水。我常常對朋友說:我有一個不良嗜好!我不打麻將、我不逛街、我更不買包包、不買名牌。可是,碰上有創意內涵的藝術家、不買感動我的作品,我會覺得很難過,我的手會癢!
感性的人生多美好!哈哈!四十年前在新加坡做經濟發展分析的左腦,來到台灣被文化界啟動了右腦,養成了一個「不良嗜好」,我現在真的一點都不理智了?!
他序
欣於所遇
無窮的精力、為台灣當代藝術竭力發聲,以及帶著濃濃香港口音、中英文交雜的國語腔調,是筆者對於竹圍工作室負責人蕭麗虹老師的第一印象。2016年因緣際會參與了蕭老師四十年收藏作品彙整的工作,因此與她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及瞭解,這才知道許多藝文圈內人口中有求必應的「媽祖婆」,其實有一段非常特殊且極具「可分享性」與台灣藝術的交融經歷。
國內許多位重量級的藝術家,如:董陽孜、莊普、吳瑪?、袁廣鳴等人,他們早期個展的被典藏,都是蕭麗虹老師用她口中的「買菜錢」來收藏的。當時的蕭老師已經開始接觸藝術並且創作陶瓷作品,收藏對她來說一方面是自己喜歡現當代藝術、欣賞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另一方面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在鼓勵藝術家創作,就這樣一路跟隨著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收藏累積,累積到她的另一半開始半開玩笑的阻止她繼續購買,但同時間也被她影響,開始投入比較大筆的資金進行藝術品收藏。「其實我收藏的作品都不大,因為只是用不影響家計的金額購買。」蕭老師回憶說。在當時只是出於一種鼓勵的心情,以最實際的方式來支持藝術家,但幾十年的累積下來,超過上百件且件件都跟她有互動故事的收藏品,成了記錄台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另一道軌跡。
當年她遠渡重洋嫁到陌生的台灣來,幸有一個體貼且大度的婆婆帶領著她,鼓勵她學習花藝創作、參觀藝文展覽來藉以適應台灣寂寞沒有朋友陪伴的生活,也因此讓她打開了另一扇與藝文接觸的窗,看見了一個全新的天地。當年那些用「買菜錢」所收藏的藝術品,現在有許多作品的價值已經遠超當年,甚至有些可以用珍稀來形容。筆者於2016年初春得幸參與此批作品的登錄與整理工作,對於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蕭老師都如數家珍,當時就覺得如果將這些口述記錄下來出版,一定是非常精彩且珍貴的史料與記憶。
「回頭想想我人生的經歷,藝術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式支持、陪伴著我。」從最早用藝術欣賞的方式來排遣遠嫁他鄉的寂寞,後來以藝術創作來滿足對生命價值與理念的實踐,到現在運營竹圍工作室來成就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使命,而未來這個使命的延伸,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及認同。其實蕭老師 「不良嗜好」的故事很單純,僅是一個遠嫁來台的異鄉人,在台灣落地生根,用她日積月累的有限能力,成就了推廣台灣當代藝術的大志業,而這個故事與經歷,蕭老師希望可以被複製,進而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台灣當代藝術推展的領域。因此《不良嗜好:收藏台灣藝術40年》是蕭麗虹老師與藝術相遇的最佳寫照,也是每一個讀者關照台灣藝術的美麗範本。
財團法人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