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普魯斯特的最後一頁

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普魯斯特的最後一頁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39066
亨利?哈齊默
陳太乙
大塊文化
2018年7月27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2139066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 x 20 cm / 普通級
    Mark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法國文學











      普魯斯特之死? 馬塞爾的永恆



      最令我感動的部分,應該是透過這種「塵俗」的視角所呈現的馬塞爾:他讓我安心,知道他的一生不是只有「那本書」;就算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只剩三年可活,但他終究真真切切地活了一場,在人世中,而非只在追憶裡。─── 陳太乙(譯者)



      《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費時十多年完成的兩百萬字作品,共計7卷,《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一直以來為意識流手法寫作的經典,內容架構在主角對往事的回憶,可以四十多頁的篇幅描寫輾轉反側的夜晚,一百九十頁以上盡訴一場三小時的聚會??如果回憶與書寫可以說是普魯斯特生命的全部,五十一歲的光陰,他總共花費了三千頁來記錄。



      普魯斯特個性敏感,使他對周遭世界封閉自己的內心,而日漸嚴重的哮喘病,使他從三十五歲起,大部分時間都蝸居在門窗緊閉的房間裡,修改、增補他的作品,改了又改,補了又補;偶爾抱病出門的原因,也是為了印證書裡某一位人物的特性,或某一件服飾的細節??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後。



      「最後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盡僅剩的力氣滋養它。吞下所有藥物,有時為了補補未能真正成眠的睡眠,小憩一下,幾個鐘頭,或者幾天;有時為了能再清醒幾個鐘頭或者幾天,以便激發新的感受,更完美地追憶他筆下某幾位人物之垂死狀態。」



      本書一開始,普魯斯特正展開人生最後一刻與時間的賽跑,他既是一個是竭力想完成畢生傑作的作家,又是一個面對死亡迫在眉睫的病人。「終結」會是什麼呢?事實上,對普魯斯特而言,《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不斷發展的作品,因為創作靈感來源於他的生活,他周遭的人(沒錯,幾乎每個角色都有它對應的人物),因此這本書將永遠不停地變化、改變、繼續下去,何況還有許多他的不放心。創作與死亡相互拉扯,都想佔據他僅剩的奄奄一息。



      「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懂。他並不是為了抵抗死亡而掙扎。他掙扎是為了讓他的文字,最後的文字。不久之後,在他上方,棺木即將蓋上,那將是他那本書的封面。但願人們不要誤解、誤讀,願成品如他當初所希望的那樣,願人們讓他沉睡 ?? 然後死去,這樣就好,不要痛苦,他要求的就只有這些。他知道他的作品將延續他的生命。」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立體、嚴肅、詼諧的刻畫了偉大作家的多元面向,以及這部已出版130年的經典,更呈現普魯斯特與長期隨侍在旁的忠僕之間宛如母子的情感,令人鼻酸,為那樣的溫馨,也為那樣的孤獨。



      「您可否替我買一點蘆筍,為我烹調?我也許吃也許不吃。等我按鈴您再替我送進來。我也許按鈴,也許不按。如果我按了,請您立刻進來。假如我沒按,您還是進來看看是否一切安好。」


     





    譯後序



    普魯斯特之死? 馬塞爾的永恆



    陳太乙�譯者




      今夜,我的譯稿初次寫下了隱形的「完」字。

    ?? ?

      快結束了,邊譯邊哭。一直流淚,沒有防備,突如其來,既感慨又欣喜,忍不住把這個狀態跟主編分享。她要我一邊哭一邊筆記下來。

    ?? ?

      究竟是什麼讓情緒一股腦兒地湧上?

    ?? ?

      我不是在譯《追憶似水年華》,不是在譯普魯斯特,甚至,我認為這本書說的先是塞萊絲特,然後才是普魯斯特;或者可說,普魯斯特在幕前,樣貌鮮明,形跡清楚,牽動主軸;而塞萊絲特則透過聲音存在,看不見她,但一直都在。第三個聲音是敘事者,彷彿與塞萊絲特問答,又彷彿對著塞萊絲特自問自答。這樣多層次的描述手法,建構出一種主客觀兼顧的真實感,十分生動地勾勒出主僕之間特殊深厚的情誼。塞萊絲特給普魯斯特母親般的溫暖,可憐的小狼。

    ?? ?

      查資料耗時耗神耗力,但我無法視而不見。首先,因為那些可能是某某角色之原型的名流,皆是普魯斯特生命的一部分。而他的一生,尤其是最後階段,都奉獻給了他的書,給了書中的人們。比如夏爾勒•哈斯 / 夏爾勒•斯萬那一段:普魯斯特的好友們從帝梭的畫中看見哈斯,像斯萬的哈斯,人物原型因為他書中的人物而被認出來,從那一刻起,斯萬為主哈斯為客,他的書比真實還真實。另一方面,普魯斯特卻又苦惱世人過於在意書中人物與原型本人是否相像。當現實世界裡的人對號入座,與虛構人物較真,對創作者來說可說是一種根本的否定,直接限制了他的海闊天空。著相,俗;著虛構之相,俗氣不堪。他最惋惜心目中的天堂鳥淪為一隻長舌鵲。

    ?? ?

      然而,作家的創作,如果本來就是假的,虛構的,為何還要勞動孱弱的病體去看展覽上的那幅畫,赴邀去沙龍去派對,只為探聽某個細節,觀察某種服飾?這種無比講究的仿真心態…… 好接近翻譯。



      所謂的記憶,見證的究竟是錄像般的真實還是想像中的真實?記憶中的一切,包括感受,都是真的也是浮動的。「真」到底是發生在過去?還是追憶的當下?

    ?? ?

      文學遊走在虛實之間,但在浮世人生裡,人與事,事與人,一起在生命時光中流動,本來就各說各話。作家說的,旁人說的,都是真的。



      普魯斯特真的快死了,不吃不喝不看病,被弟弟惹惱了也不再就醫,不吃藥,把自己關在房間,「讓我好好工作,這樣就夠了。讓我清靜就好」,他這麼說。閉關後第一次再度按鈴召喚塞萊絲特,告訴她,他終於寫下了「完」這個字,可以死了;塞萊絲特的反應讓我潰堤。



      再前幾天的段落,弟弟羅貝爾為了激發哥哥的生存鬥志,故意說旅途中沒看到任何車站賣他的書。果然普魯斯特寫信給伽利瑪抗議,而看似市儈的伽利瑪給他的回應直白而真誠。普魯斯特不給好臉色的兩個人都如此愛他,我的眼角是濕的。



      還有好多,整本書都是。



      就像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些最後的貴族,無論如何沒落了;但正是那華麗的沒落氣息,讓他們終於活得像人,而非活成一個頭銜。本書中的普魯斯特,沒落到了阿默蘭街,在意書的銷售,在意成就是否得到認可,麻煩又挑剔,但周遭的人們無法不愛他。他不只是普魯斯特,更是馬塞爾;是他人眼中的他,不僅是《追憶似水年華》的敘事者,或創作者。



      我想,最令我感動的部分,應該是透過這種「塵俗」的視角所呈現的馬塞爾:他讓我安心,知道他的一生不是只有「那本書」;就算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只剩三年可活,但他終究真真切切地活了一場,在人世中,而非只在追憶裡。

    我譯的不是《追憶似水年華》,而是真實的普魯斯特之死,馬塞爾的永恆。


    2018年3月,台北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