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留住細微的迴音在心底
阿信是我的外甥,而他的聲音時常是沙啞的,很有「磁性」,聽他說話,很是費神。當然,他的嗓子也有清亮的時候,不過「好景不常」,他總是大聲喊話,脖子上的青筋,浮得像一條條蚯蚓,不久,嗓子又破了,又開始把「川貝枇杷膏」當點心吃。
我們同情他,勸他不要再當「大聲公」了;但他說:「我們班上的同學都是這樣……」因此我留意觀察,發現臺北敦化國小的小朋友,有些是大聲公;澎湖吉貝國中的少年也是這樣;澳花國小的原住民少年也是這樣,大家談起話來,好像都為著比較誰脖子上的青筋粗,都中氣十足,很開朗地交談。
我回想少年時代的鄰居玩伴、同學、還有我自己,其實我們也都是大聲公。在吵架爭論時,當然比嗓門,就連在木麻黃樹下聊天談心,我們也是忍不住要大聲的談;雖然那時我們也已經知道,只有耳背的老人家和「粗魯無禮」的人,才一路嚷叫的,但是每個人的胸中,彷彿都積存了過量的氣息,一開口便聲勢浩大。真的,很難控制。
爽朗的談笑是健康活潑的表徵,青春年少誰都該有這樣的「權利」,將喜悅吹漲成一顆顆彩球,懸掛起來,相互交換;把自己發現的一點點驚奇,迸射成夜空中美麗的煙火,相互讚嘆;再用騰騰笑語,把這一切浮托上升,組合成「青春年少」四個大字。
收集在《大聲公》書裡的短篇小說,倒不是篇篇喧嘩熱鬧,雖然其中幾位角色的言聲笑貌,活力充沛的事蹟,仍然有著你的現在,我的過去,曾經扮演大聲公的投影;但是安靜甚至傷感的場面也不少。
我想起古書中的話:「動如脫兔,靜如處子」,高聲談,大聲笑的青春年少,要是偶爾也能沉穩下來,嚐嚐安靜的滋味,至少是個新鮮經驗,或許有些人還能從安靜中得到好處,如:集中精神思考問題,觀察人與人之間,不用開口的肢體語言……這安靜的時刻,好比一天中的睡眠,對我們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像是大夥兒站在山谷,鼓足氣力喊叫,然後靜聽迴音,那細細微微的聲音,竟比原音還耐聽,從毛細孔鑽入,留在心底……
?
文�李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