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日本30年經典完全自學版!建構獨立思考力與創造力,奠定你的人生志向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日本30年經典完全自學版!建構獨立思考力與創造力,奠定你的人生志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3362
花村太郎
鄭舜瓏
遠流
2018年8月29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573283362
  • 叢書系列:知世代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知世代


  • 商業理財 > 成功法 > 自我成長











    30多年來影響日本人的知識學習經典,

    中文版首度問世。



      學習+思考+分析+創作……

      關於「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的一切,

      全都網羅在這本書中!




      如果你,在學習上總是力不從心,在閱讀時總抓不到要點,遇到困難的問題時找不到開啟思考的開關,創作時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筆或布局;或者,你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容量與創作能力,但總是無法再更精進……甚至,你對於未來感到茫然,不了解自己究竟握有哪些能力?……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提供循序漸進的方法與思路,萃取東方與西方的知識精髓,帶領你以自學方式,提升「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能力。

    ?

    本書7大特色:



      特色1:循序漸進的know how,關注方法


      先提出「準備篇」:說明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必備的條件。

      再提出「實踐篇」:說明實際地去閱讀、思考與創作的手法。



      特色2:關注讀書術

      讀書是與他者共同擁有這個世界!針對不同需求,作者提出五種讀書法:試讀�速讀�精讀�重讀�慢讀。哪種讀書法適合自己,你可以思考。



      特色3:關注分析術

      分析就是找出看不見的關係,使你能在遇到問題時,透過分析力掌握問題的全貌。書中介紹歸納法與演繹法。



      特色4:關注思考力與思想術

      擁有思考力,你就能解讀隱藏在人事物背後的意義。如:韋格納的地圖思考法,波赫士的迷宮式思考訓練法,與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發想。



      特色5:關注執筆術

      如何寫論文與文章?作者提出寫論文的十二道工程,卡片式文章執筆法,結構力訓練法;並介紹李維史陀論文推敲術、普希金與托爾斯泰從開頭就直搗事件或邏輯核心等寫作法。



      特色6:關注青少年立定志向,關注成年人規劃人生

      在青少年期等人生各階段,立定方向。作者說:志向要訂得越遠大越好,並大聲說出來!



      特色7:關注愉快

      培養幹勁,讓「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成為愉快的事,終身受用。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帶領你從整土開始,一直到應用得隨心所欲、遊刃有餘,並且幫助你更具自覺性、更聰明地去看待世界、時代與自己的人生!



    名人推薦



      林水福(作家、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

      邱振瑞(日本文學評論家、作家)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誠摰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如何從浩瀚的書海裡,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進一步將這些知識、學問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我想這本《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是最佳的指南。──林水福(作家、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

    ?

      知識好比精巧細砂,累積得夠豐富,自然迎向大海的遼闊。──邱振瑞(日本文學評論家、作家)

    ?

      教育的目的為何?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然後成為一生的志業。──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

      比擬50年前日本學者梅棹忠夫的名著「知的生??技術」(《知識誕生的奧秘》)的新時代創作。──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


     





    序言? 知性啟蒙術──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五個原則



    準備篇? 知識生產、知性創造的必要基礎技術八章

    立定志向? 立志術

    這是從飄忽不定的青澀(moratorium)狀態跳脫出來的第一步。試著向中國賢人孔子的人生行程表學習。

    規劃人生? 青春病克服術

    建構出革命性的「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的知性持續默默地走了三十年的死胡同。

    培養幹勁? 幹勁術

    保羅.瓦勒里(Paul Valery)把自己的知性習慣稱作「早晨的儀式」,我認為這個可以做為幹勁術典型的範例。

    愉快地做? 情緒管理術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漱石感到絕望的「不愉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不愉快」轉化成知性創造的能量?

    問問題? 發問、發想訓練法

    問題從知性好奇心產生。知性好奇心從知性的空白部分產生。因此,我們要先畫出自己的知性地圖。

    了解自己? 〔基礎知性能力〕測定法

    要培養真正的知性「腳力」,漢字知識不可少。想要讓知性有飛躍性的成長,必須先把漢字學好。

    選擇朋友、選擇老師? 知性交流術

    結交與自己不同領域的朋友,召集專長相同的人協力合作。然後召集不同領域的人成立跨學科團體。

    擁有知性空間? 知識的空間術

    書房,是知性能力的空間性擴張,換句話說,是頭腦和手足的延伸。因此必須要讓整體的空間有利於思考。

    ?

    實踐篇 提升閱讀、思考、書寫能力的技術十一章


    寫論文? 知識生產過程的模型

    瓦勒里說:「方法的代價十分昂貴。」配合這裡介紹的模型,試著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吧。

    收集? 蒐集術

    針對某個主題的蒐集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就能產生自己的意見。蒐集,自然就成為你能力的一部分。

    搜尋.調查? 搜尋術

    認識各種分類系統,並熟悉使用它的話,只要是任何有解答的問題,都可以滿足我們的知性好奇心。

    分類.命名? 知識打包術

    情報蒐集後,如果不經過分類加工,維持在原料階段,一不小心你的資料庫就會變成一座垃圾山。

    分別.賦予關係? 分析術

    分類、整理資料之後,就可以展開分析作業了。分析就是找出看不見的關係。

    閱讀? 讀書術

    書本本身就是一本象徵性的目錄,世界被濃縮在裡頭。透過讀書,我們可以跟著體驗他人的人生經驗。

    書寫? 執筆術

    終於進入知識生產、知性創造的最後一個過程了。利用筆記與卡片,實際進行從構想到執筆的訓練。

    思考? 思考的空間術

    思考是身體性的行為,是與自己的對話。在持續擴大的世界中,我們要如何確保自己的思考空間?

    推理? 幫助知識生產的思考術

    有些問題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或許是問題設定本身就錯誤了。有沒有可以正確設定問題的方法?

    懷疑? 科學批判的思考術

    在地球全體化身為「異常的」實驗室的這個時代,我們要如何看待科學。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什麼是「令人滿意的科學」……

    直觀? 思想術

    什麼樣的訓練讓人可以在知性遊樂園「盡情遊玩」,達到超越知識生產的知性創造──節約模式的思考與浪費模式的思考。

    各位大師們的思考術、思想術? 發想法目錄

    韋格納的地圖、佛洛伊德的痕跡解讀、巴舍拉對於物質的想像力、波赫士的迷宮,看看這些知性遊戲者如何做出搗蛋鬼式的思考……

    ?

    專欄1 圖書館是擴張知性能力的空間

    專欄2 電子時代的讀書術

    專欄3 辯證法式的思考是什麼?

    專欄4 知性好奇心與諾貝爾獎的獎章

    專欄5 人是文學性動物嗎?

    文庫版後記

    ?





    序言



    知性啟蒙術──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五個原則


    ?

      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現在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到底是誰?我擁有什麼樣的可能性?歸根究柢,我到底想做什麼?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抱持這些疑問度日。然後,在每天不斷重複過著平穩無事的學生生活或上班生活之中,突然有一股不安浮上心頭:我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情,這樣好嗎?我活著就是為了做這些事情嗎?相信很多人都有體驗過這樣的一瞬間。我認為,這是我們的身體以疑問、不安、痛苦的形式表現出潛藏在我們心中對於「知」的渴望。我們希望能夠「讀懂」世界的動向,希望對人生「賦予意義」。



      因此,這本書並不是教大家怎麼變成專家學者、變成世間所謂的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入門書。反而,或許這麼說好了,就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目標必須訂得更高。為什麼?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更具自覺性、更聰明地去看待對於世界、時代與自己的人生,這種對於「知」的渴望,是超越用來作為職業的學問或知性,而是根植於更普遍、更根本的人類欲望之中。



      本書《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的原型是刊登於一九七九年七月號《寶島》,經過大幅度增補之後,在一九八○年四月以《寶島別冊》的形式發行。當時本書的書寫雖然是以年輕讀者為對象,但很幸運的受到各年齡層讀者的好評,因而不斷再版。這次,為了發行單行本,我綜觀整體,加入「分析術」之章,並增訂「執筆術」、「發想法目錄」等,更有系統地擴充本書。現在讓我們確認一下這本書的特徵,或說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原則吧。



      第一,當我們在做知識與知性鍛鍊時,必須遵從下面這個原則:



      創造為主,整理為從



      這是為了避免把知識生產的系統弄得太過複雜,或執意追求情報的精準度,進而剝奪了知性創造的「思考」時間。



      成為資訊的記錄狂、整理狂,埋首於堆積如山的資料,最後可能會忘了自己究竟為何要整理資訊,這是傳統知性訓練know-how最大的弊害。說的直截了當一些,這只不過是資訊整理的扮家家酒而已,就好像一個人永遠在做熱身運動一樣。比如說,顯示小數點後一位數就足夠的資料,硬是要追求到小數點後三位數的精準度,這種作法只是白費功夫而已。做這些計算的時間就這樣被白白浪費掉了。



      為了避免這種徒勞,必須擁有足夠的聰明能夠自覺到知性創造的本質──也就是智慧的know-how。無論是一天的時間表,或是一輩子的人生規劃,都要以這個原則一以貫之,這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根本。



      所以說,再舉個例子,以讀書來說,用速讀法的練習作為讀書術的初期訓練方法是很愚蠢的做法。



      速讀法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清掉不需要的書,以及發現值得細讀的書,讀書術的根本就在於「慢讀」。缺乏慢讀能力的人,即使接受速讀訓練也無法把書裡的內容留在腦中。懂得慢讀的人,就有辦法分辨哪些書不需要,那些書值得花時間細讀。



      慢讀為主,速讀為從,若能領會這個原則,其價值等同於通達一半讀書術的know-how。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特別強調並加以介紹需刻意放慢速度讀書的「慢讀術」或「默寫法」。



      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二個原則:



      從一己之身出發,打造名實相符的知性風格



      每個人都不是在同一個知性環境中成長、同一個知性條件中生活,即使在腦中描繪出一個理想狀態,勉強自己去努力,最後必定遭遇慘痛的失敗。你需要的是,擁有並維持與自己關心的問題或知性格局相符的各種道具以及知識know-how體系。社會性的知性落差或資訊落差在各個個體之間必然存在,這是一個嚴肅的現實,絕對不可以裝作沒看見。從自己現實的條件出發,一點一滴地把這個現實朝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這是一場戰鬥,透過這場戰鬥,把自己的知性振幅從第一圈拓展到第二圈以此類推──這就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訣竅。



      與此第二原則相關的,就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三原則:



      為了獲得「知」的整體,必須立志成為獨立自主的知識職人



      這是為了在資訊的大洪水中,不迷失自己的主體性所採取的知識戰略。再怎麼單純、基本的資訊,我們都可以透過它建立知識的全體像、全體圖。比如說,那怕是出版小型同人雜誌的經驗,只要有過一次這樣的經驗,它就能變成一幅鳥瞰圖,讓你了解整個出版的流程。因為所有印刷物出版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而且,原理越是簡單,效果越強(容易拿來應用),這一點請大家務必牢記。



      知性自立,特別在現今,是我們必要的目標。



      這是因為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的知性活力一反預期地持續衰弱,人類智慧的果實正面臨深刻的危機,現在根本找不到一位「智者」敢充滿自信地對我們描述這個世界未來會變得如何。這件事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代表歐洲過去在近代文明扮演的角色已經接近尾聲。我們正闖進一個如果繼續抱持歐洲那種以近代知識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會變得無法認識這個世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鍛鍊我們的知性呢?首先,我們要有深切的自覺,了解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再也無法依賴大學教授、既有的學問、媒體,這一點非常重要。在這個資訊化社會,講解和評論十分氾濫,正因為這是一個量產失去判斷力、未定型認同(identity moratorium)人類的時代,所以我們更不應該把思考這件事委託給別人,必須靠自己的頭腦思考才對。換言之,重新鍛鍊知識與知性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自學、自習的覺悟。



      關於考試學習的弊害社會上已經有很多討論,確實這樣的學習方法會在不知不覺中深深限制了我們的創意和思考。但是,光是停留在批判考試學習的弊害,對去除我們已經生鏽的頭腦沒有好處,鏽還是沒去除。討論考試學習時,若還是停留在被害者意識,就表示我們對於「知」還是停留在被動的態度。想要批判透過考試學習的知性,就應該更徹底一些,從學校教育的制度、學問的職業性組織,到知識的通俗化(商品化)等現象,換言之,連知識的近代性樣式都要成為批判的對象。我們的批判性知性,在這一點上,與否定招致現代地球危機的歐洲近代實驗科學的方法,以及工業革命以來的巨大工業化的道路的生態學家或基進技術者(Radical Technologist)的見解一致。也就是說,在「知」的領域中,我們的立場就是採取基進技術(Radical Technology)的邏輯。



      基進(Radical)這個字,有「根本性」與「激進性」兩個意思。隨著西洋文明的衰退,對於過往我們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思考事情,並由此產生的創意發想法以及培養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要從根本開始反省,同時,我們必須打造一個完全嶄新的知性樣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同時保有根本性(或說是原始性)以及激進性(或說是未來性)──也就是要尋求「知」的基進主義的方法。



      無論是學校教育或是研究機關,我們都應先把它們看作是知性培養或知識生產的一種制度而已,然後著手打造出自己獨特的知性計畫或課程。關於世界和人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和戰略──這就是我說的自學、自習的覺悟。



      製作道具(發明)以及純熟掌握(熟練),這兩種類型的學習,喜歡哪一種因人而異。然而,回顧現代社會的進程,前者之路就是透過技術革新(方法革新)取代透過感覺和訣竅的熟練勞動。但這樣的方法若發生在「知」的領域,結果就是造成知性活力退化。這是由於我們一味地仰賴制度、組織、系統,造成個人對於「知」的自主力量的訓練越來越缺乏所致。因此,作為本書航行的方向,除了採取基進技術這個現代最尖端的立場,同時還要對古典式的知性風格(手工藝)重新展開認識。融合現代最先進的思想以及古老的古典思想,本書就是基於這樣的基礎誕生出獨特的風格。



      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四個原則是:



      關注方法



      方法遠比知識來的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學習過去那些擁有高超知性的大師們的方法。讓我們的整體知性、綜合性的知識,回歸到過去那些充滿活力、發展豐富的時代以及人物所採用的方法,從中替我們未來的知性風格尋求啟發。在這個尋求的過程中,我們帶著意外的心情重新認識到一件事──這些擁有高超知識與知性的偉大大師們所採用的方法精髓就是手工藝(handicraft)。我發現他們也是在從事勞動肉體的作業,只不過他們把思考當作「手」來使用而已。換言之,就訓練知性的方法的本質來看,其實不應該稱作方法,而應名符其實地稱作「手法」才對。



      當然,我也參照了坊間大量出版的知識與知性鍛鍊工具書,自行試過,覺得可用的方法也會一同收錄在本書中。不僅如此,每一種手法我都會回溯到過去,讓大家可以一覽知性know-how的歷史。對於這些知性大師的手法,不可以把它當作是一般的軼事傳聞看過就算了,要根植於歷史脈絡檢討,這是本書獨特的企圖。透過軼事帶領讀者實際地領略歷史人物癖好的書很多,但透過軼事深入追蹤到該人物建構思想的方法(方法上的癖好=手法)的書意外地少。



      因此,我提出的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五個原則,作為知性入門來說,非常有特色:



      從資訊到思想



      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個人認為,我們不能停留在資訊處理的技術,還要掌握到能夠理解思想,進而創造思想的技術,否則就沒有資格稱作知性know-how。所謂的有效率處理資訊的技術,必須花費大把的工夫和閒暇貢獻在創造思想上面才有意義。因此,在本書的最後,我會試著思索生態學、地球科學、語言學、符號學、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等關於現代人追求知識的方法。我的解讀是,現代的知識動向很可能正朝向生態學以及符號論的方向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最後容我再說明一些關於本書的結構,第一部分可以稱為「準備篇」,我會列出知識生產必要的物質性、精神性條件。第二部分是「實踐篇」,說明當我們準備好第一部分的知性資源之後,要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實際地去讀、思考、寫的手法。



      打算透過讀這本書進行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人,可以配合自己的目標,採用書上所寫的know-how即可,勉強的努力無法持久。訓練必須持續才能有成果,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了解。

    ?




    其 他 著 作
    1. 思維訓練與求知技術(完全自學版)(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