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一位革命家的人生轉折與晚年自我追尋之旅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一位革命家的人生轉折與晚年自我追尋之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5224
烏韋.維茨托克
王榮輝
商周出版
2018年9月01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4775224
  • 叢書系列:美學生活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76 cm / 普通級
    美學生活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歐洲地區











    無論是年少輕狂的革命馬克思,還是顛沛流離的晚年馬克思,

    缺了任何一個,你對他的認識就不夠完整!


    ?



    ★ 德國亞馬遜讀者五顆星評價

    ☆ 馬克思 200 週年誕辰最另類的傳記




               

             udn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黃哲翰

    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蔡慶樺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萬毓澤  ? 聯名推薦



    -------------------------------------------------------------------------------------------------------



    世人對他的印象,似乎就只停留在 1848 年春天,

    起草《共產主義宣言》時那個年輕氣盛的他。

    然而,直至 1883 年離世,中間漫長的 35 年,可以大大的改變一個人。

    這個狂放不羈的行動青年,

    終究變成了一個貧病交迫、消沉遁世的孤獨老人。



    當所有的激情都退卻,一代思想巨匠,也將迎向生命的盡頭。



    -------------------------------------------------------------------------------------------------------



    ◆ 剃掉鬍子後,一個你不認識的馬克思

    1882 年? 2月 18 日,馬克思為了健康因素決定前往阿爾及爾。歷經 2 個月的短暫停留,4 月 23 日,在此行結束之際,他要求理髮師修剪他的招牌鬍子,並在剃鬍前拍下他生前最後一張具象徵性的紀念相片。11 個月後,1883 年 3 月 14 日,他在倫敦溘然長逝。



    回顧馬克思的過往,他有一位開明的猶太人父親,早年的他在柏林和波昂度過狂野的學生時代,也創作極具野心的作品和詩歌,但卻在革命的狂熱年代踩了剎車,更墜入顛沛流離的窮困生活。直到晚年,憤世忌俗的他厭倦政治鬥爭,為妻子的離世感到悲痛莫名;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生活和作品也沒有嶄新變化,唯有小女兒能不能過得幸福,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



    雖然馬克思在逝世前 11 個月才展開北非之旅,但這趟旅程被後人視為是馬克思的人生轉捩點。相較年輕時為了推翻資本主義、實踐共產主義理想而到處奔波,晚年的他不再雄心壯志,而是開始重視當下的家庭生活。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分別以馬克思早期的經歷,及他前往阿爾及利亞後的生活,交錯刻劃馬克思的一生。透過「旅行」與「傳記」兩條不同時間軸的交織,呈現馬克思鮮為人知的晚年經歷,使讀者理解他的處境之時,也窺看藏在他心中的矛盾靈魂。他對這個世界的最終思索,一些待解而未解的問題,甚至是來不及說出口的想法,全都在這本書中盡數呈現。



    要了解人生最後階段的馬克思心中所想為何,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一同踏上這趟自我放逐的北非之旅,看他如何尋得人生最後的救贖。





    ◆ 迎向 200 週年,我們該如何理解馬克思?

    本書中有個巧妙安排:在旅行的章節,全都以「他」來指稱故事主角,刻意不提馬克思的名諱。而傳記的章節,才恢復對馬克思的稱呼跟討論。作者如此安排,其實跟馬克思離世前剃掉鬍子的舉動,有很深的關聯。



    自十九世紀開始,留不留鬍子,逐漸成為反抗王權、強化民族主義的象徵。當時反政府的各類知識分子,沒有一個是不留鬍子的。馬克思一臉引人注目的茂密鬍鬚,除了有強烈反抗體制的意味,也跟他能言善道、好辯成癮的個性一同成為他的註冊標誌。然而,隨著寫出《共產主義宣言》後帶來的龐大名氣,外人跟後世的我們似乎只認識他的思想,也只談論他的理論,就像我們也只看見那圈濃密的鬍子般。甚至馬克思自己,似乎也被這圈形象給綑綁住了:他戮力追求革命事業、批判異己,卻讓一家人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這也是為何,在離世前選擇剃掉鬍子,對馬克思來說有著很重要的象徵意義────他決定告別那些世人強加上的形象標籤。本書運用馬克思與友人的書信、筆記檔案,還原了這趟關鍵之旅,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革命家的真實想法。這也是為何作者在旅行的章節裡不用馬克思來稱呼主角,因為他不是馬克思;或者說,他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馬克思,而只是一個去北非養病的老人。



    在馬克思迎向 200 週年誕辰的此時,看遍了他許多思想理論的你,或許也能試著忘掉他的理論,剃去你心中那圈馬克思的鬍子,真正地看進他的生活,他的內心,最終發現:邁向遲暮之年的馬克思,其實跟你我一樣平凡,只想好好享受剩下的人生、照顧身體、關心自己在乎的身邊人。



    也因此,他終於能不再是超越時代的思想家,不再是反抗體制的革命者,也不再是任何主義的理論象徵。剃掉鬍子的他,才是最真實的馬克思。



    -------------------------------------------------------------------------------------------------------

    ◆ 魅力席捲德國書市,馬克思年的一大驚喜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烏韋.維茨托克一再優雅地遊走於傳記與敘事之間,甚至還不費吹灰之力地闡釋了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成就了一部堪稱藝術的傑作。」

    ────德國暢銷書《罪行》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從馬克思在一八八二年春抱病前往阿爾及爾尋求療養的那十週出發,烏韋.維茨托克以輕鬆、有趣、優雅、充滿智慧且深具啟發性的方式,闡述了馬克思的一生及其著作。」

    ────《南德日報》(Suddeutsche Zeitung)



    「像烏韋.維茨托克這樣,用簡單的手法講述重要的人生階段與思想,用易懂的方式解釋複雜的脈絡,更在其中穿插許多耐人尋味的日常瑣事,可謂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對於讀者來說更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西德廣播電台(WDR 5)



    「馬克思年最具原創性的文章。」

    ────奧地利《新聞報》(Die Presse)



    「另類的馬克思傳記。」

    ────中部德國廣播文化電台(MDR Kultur)



    「從馬克思晚年前往北非的旅程回顧他所走過的一生,烏韋.維茨托克的這部作品深深地吸引人。」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



    「記者兼大眾傳播工作者烏韋.維茨托克,為卡爾.馬克思的兩百週年誕辰撰寫了一本不同凡響的好書。」

    ────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





    【目錄】



    引言



    阿爾及爾 Ⅰ:寒冷的城市

    特里爾與父親

    阿爾及爾 Ⅱ:深深的憂鬱

    柏林與學生

    阿爾及爾 Ⅲ:大拳頭

    巴黎與天才

    阿爾及爾 Ⅳ:軟禁

    布魯塞爾與理論

    阿爾及爾 Ⅴ:公園裡的宮殿

    科隆與革命

    阿爾及爾 Ⅵ:懶得說話



    ────間奏曲:尤里烏斯.福祿貝爾────



    倫敦與苦難

    阿爾及爾 Ⅶ:實驗花園

    倫敦與榮耀

    阿爾及爾 Ⅷ:道別的藝術

    結語? 或:照片與鬍鬚



    謝詞

    註釋

    圖片來源


     





    ?【目錄】



    引言



    阿爾及爾 Ⅰ:寒冷的城市

    特里爾與父親

    阿爾及爾 Ⅱ:深深的憂鬱

    柏林與學生

    阿爾及爾 Ⅲ:大拳頭

    巴黎與天才

    阿爾及爾 Ⅳ:軟禁

    布魯塞爾與理論

    阿爾及爾 Ⅴ:公園裡的宮殿

    科隆與革命

    阿爾及爾 Ⅵ:懶得說話



    ────間奏曲:尤里烏斯.福祿貝爾────



    倫敦與苦難

    阿爾及爾 Ⅶ:實驗花園

    倫敦與榮耀

    阿爾及爾 Ⅷ:道別的藝術

    結語? 或:照片與鬍鬚



    謝詞

    註釋

    圖片來源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