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654273
阿潑(黃奕瀠)
八旗文化
2018年9月05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8654273
  • 叢書系列:現場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現場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人類學












      災難發生那一刻,大地沒有停止吐息。

      人們如在輪轉帶上那樣,規律且反覆地醒著睡著生活著。

      沒有人知道某個機台將出現變化,機台上的人更不知道──


      這一秒就是命運的岔途……



      首部以人類學家兼記者的角度,重構災民與現場、歷史與社會現狀,

      爬梳亞洲三大天災重建與重生的災後報告書!




      ◎以記者、志工、人類學家觀察角度切入三個現場◎



      當日常變成無常,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成了斷垣殘壁中最重要的價值。阿潑帶著自身的九二一經驗,以記者筆法,兼容人類學家的觀察,完成書寫軸幅跨越東亞、二十一世紀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災──南亞海嘯、汶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其災後重建的難處、倖存者們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變」與「信仰�信念」之間的關係。



      三一一海嘯事發三個月後,她以記者身分訪談因民族特性而壓抑情緒表達的災民,儘管日本東北滿目瘡痍,災民仍在淒風苦雨的氛圍裡相信活著便有意義。汶川震後半年,中國對災區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闊斧展開,她改以志工身分走入災區,與災民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更深的互動;她記錄災民對政府發放物資與援助,從期待到失落、再從憤慨到自立圖強的過程,他們從天災中學到的領悟是,日子終究得過、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亞海嘯的九周年紀念日,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回溯重構印尼亞齊人與天災、人為內戰、信仰之間的關係,侃侃而談的災民深信海嘯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探究災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與信仰的幫助下,重建災後心理◎



      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綜觀全貌,比方她寫東日本、四川、印尼亞齊災民心聲,三個國家不同民族性的歧異造就了不同的災後樣貌,她拋給了讀者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不同國家的災民的反應會不一樣?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於是,我們得到了阿潑的提點,認真思考日本民族性的壓抑、中國怨而不懟的惆悵、印尼因信仰而謙卑感恩的釋然……這之中,還回頭看了日本面對海嘯與地震,又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相關經驗記取教訓,轉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勸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邊與台灣的九二一中寮災民取經,一邊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嘯而改變了國內局勢,水火不容的亞齊與雅加達解除內戰,並回頭省察回教信仰與華人跨海至此,從掀起波瀾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現狀的歷史因由。



      天災不會只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面刃,同時也帶來改變的機會。人定未必真能勝天,但是渺小的人類仍舊能從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只是把原本的城市復原回來,那是沒意義的,每一次的毀滅就是一次改變,重要的是端看要重新長成什麼樣子!城市可以重建大樓,更可能改變不具實體形象的社會結構與民族關係。如此,才是人類面對日常的中斷,所得到最有意義的價值。



      關於二十一世紀亞洲三場天災



      「南亞海嘯」(印度洋大地震)

      時間:2004年12月26日

      地震規模9.1,地震及震後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死亡和失蹤人數至少29萬餘人,超過50萬人受傷。



      「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

      時間:2008年5月12日

      地震規模8.3,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近9萬人失蹤或死亡、38萬人受傷。



      「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地震)

      時間:2011年3月11日

      日本本州、北海道、九州及四國太平洋側共2000公里海岸線,共500公里的沿岸地區海嘯溯上高度超過10公尺,死傷近2萬人。



    本書特色

    ?? ?

      一、報導寫作題材,忠實呈現田調成果

      作者阿潑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本書極具前瞻性地以民族性、信仰為探討核心,擺脫制式書寫,以十數個人物的故事串連,相互對照出天災前後生活的改變,發人深省。



      二、受訪者身分多元,呈現非官方版的災後紀實

      天災的降臨是隨機還是有週期性?當日常中斷,修復日常的工作該如何進行?本書透過記者、科學家、救援志工、公職人員、司機、旅館老闆、校長、農人……等既為災民、亦為專業人士的對話,呈現有別於官方說法,最真實的災後樣貌。



      三、以人類學角度探尋災民面對天災的心路轉折

      災難改變了什麼?災難的發生實際上是破壞而重建的過程。三場天災的發生地分別為日本、中國與印尼,作者以重建的時間長短當作觀察軸心,探索民族性與信仰為災民日常的改變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書寫觀點極為特殊且少見。







    ?


     





    【第一部】海的子民

    .無常之地

    .災難與媒體

    .「不要輸啊,釜石!」

    .自助人助天助

    .這片海是心靈的故鄉

    .一起生活,就不會寂寞

    ?

    【第二部】大地呻吟

    .震動一瞬間

    .花椒與香蕉

    .抗震英雄

    .公民社會的崛起

    .羌與邵

    .一棵不會說話的大樹

    .不該重建的映秀

    .重.生



    【第三部】海嘯過後

    .水來了

    .戰火與災難

    .馳援

    .成龍的房子

    .真主的安排

    .紀念日



    【最終章】記憶與遺忘

    .參考書目與感謝名單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