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01173
傅佩榮
立緒
2018年9月05日
153.00 元
HK$ 130.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601173
叢書系列:
世界公民叢書.哲學
規格:軟精裝 / 352頁 / 15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世界公民叢書.哲學
分
類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同
類
書
推
薦
你終究是神,因為你是我的永生
生生菩薩世世佛:小部經典本生經
達賴喇嘛的貓5:喚醒內在小貓,點燃生命熱情,找回最純粹的幸福
神聖的顯現:比較宗教、聖俗辯證,與人類永恆的企盼
祕密瑜伽士的生死莊嚴:〈中陰祈願文〉契入昭空大手印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33杯酒喝遍法國:葡萄酒大師教你喝出產區、風土、釀酒風格,全面掌握法國酒精華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全新修訂譯本)
好的哲學會咬人:來自11位哲學家的思想挑釁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啟蒙學叢書經典漫畫:大師系列(榮格、弗洛依德、馬克思、尼采)
星際大戰:師徒
內
容
簡
介
關於「神與哲」的十四堂宗教哲學課 解
上帝存在嗎?儒家是宗教嗎?
「宗教哲學」把哲學放在宗教之後,就是要對宗教做全盤的思考。
在神與哲之間,人的理性成為超越思想藩籬的關鍵。
透過哲學思辨,將啟發宗教向度,開啟宗教與文明的對話及未來。
??? ?
在文明進程中,哲學的思維與宗教的發展,都是來自人類的願望,目的是為了探求最初的根源,並尋找最後的歸宿。然而,宗教現象五花八門,宗教理論各有所見,該如何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作者提出了以下進路:第一,扣緊宗教的定義;第二,明辨宗教的目的;第三,尊重「經驗原則」。
?
依據以上三大原則,作者從語源探索「神」、「宗教」等在東西方文化中的源頭,釐清概念,針對各主題做出嚴謹定義,範圍囊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與佛教,同時論及儒道思想;接著再從人的「身、心、靈」三個層面,一一討論宗教與信仰的關係,以及宗教如何作為信仰的體現;繼之,分別自東西方哲學觀點切入,探究何謂「超越界」?為感覺和理性所無法解釋的「人生的意義」,尋求可能的解答。
?
本書依台大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主講之「宗教哲學」講課資料整理修訂。作者一本初衷,在討論宗教問題時,對所有的宗教皆保持基本尊重,以開放、客觀的態度及其專業的哲學素養,對各宗教進行反省、分析與批判。論理清晰,深入淺出,流暢易讀,是讀者們開啟宗教哲學領域的學習金鑰。
?
目
錄
作者序�傅佩榮
第一講 宗教與宗教哲學簡介
第二講 宗教的條件與類型
第三講 對宗教之批判與回應
第四講 宗教經驗
第五講 上帝的存在問題
第六講 神話與儀式
第七講 宗教語言
第八講 一神教的特色——猶太教
第九講 宗教修行(印度教)
第十講 佛教的啟示
第十一講 密契主義
第十二講 儒家的宗教情操
第十三講 道家的宗教向度
第十四講 宗教對話與文明衝突
?
序
作者序
傅佩榮
研究宗教哲學,主要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容我先簡單介紹什麼是宗教哲學。
「哲學」是大學文學院的一個系,既然是一個系,就有完整的課程設計與基礎訓練。重要的是,念完這個系,可以學到什麼?學到兩方面的東西:一是歷史上眾多哲學家的觀點;二是基本的哲學心態,就是以理性的角度不停地探索「宇宙與人生」的意義。
為了培養這種心態,必須通過一些必修課,像「邏輯、認識論、宇宙論、形而上學、倫理學」等。說得簡單一些,凡是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在面對任何問題或探討任何學說時,都會從三個層次去判斷,看看它有沒有「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從這三個層次出發,對既存的現象與學問進行反省與思考,就構成了哲學系的延伸課程,如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社會哲學、美學、價
值哲學等,當然,宗教哲學也在其中。
「宗教哲學」是對宗教現象及理論作哲學探討。宗教現象五花八門,宗教理論各有所見,要如何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呢?這真是個難題。我採取的策略是:
第一,扣緊宗教的定義。所謂宗教,是對信仰的體現,而信仰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體現」必然具有時空背景與文化特色,由此可以肯定宗教多元化的現象,像「宗教是為人而設的、宗教是與時俱進的」,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宗教核心的信仰,則是一種「關係」,一邊是人,另一邊是超越界。這種關係一旦建立,則人的生命自然也必然走上超越之途,超越個人的身心需求,向著靈的境界提升。於是,宗教盡管多元並立,而最高目標是相通的,就是達到密契的合一境界,或者稱之為「救贖或解脫」。
第二,明辨宗教的目的。所謂「救贖」或「解脫」,是針對兩種信仰型態而言。世間宗教若非「有神論」即是「非神論」。有神論的目的是由救贖而回歸神的懷抱,其代表有三,依序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非神論則以佛教為代表,目的是由智慧覺悟而得解脫。非神論的特色是肯定超越界(如涅槃),但不認為它有像人一般的位格。非神論不是無神論,因為後者根本否定了超越界的存在。「無神論的宗教」是一個矛盾的概念。
第三,尊重「經驗原則」。所謂經驗原則,是說:每個人都有權相信自己的經驗,除非它違反了明顯的事實。譬如,我對太陽的經驗是:它從東邊升起,並從西邊落下,它是繞著地球轉的。但是,牛頓物理學已經證明這種經驗違反了明顯的事實。然後呢?在宗教中有大量的經驗「並未違反明顯的事實」。不僅如此,歷代以來無數信徒憑著自己的信仰經驗而「創造出」許多美好的事實,如慈悲博愛、獻身正義、扶弱濟貧、堅持理想等。依此看來,「信什麼」是一回事,「如何信」則是另一回事。後者真正體現了「信仰作為關係」的意義。離開修行與實踐,信仰只是口號,而宗教只是裝飾品而已。
我從小生活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這個背景使我較早認識了主導西方中世紀一千多年的天主教。考大學時我的第一志願是輔仁大學哲學系,原因即在於此。後來我長期以宗教哲學為研究主題,並在台大哲學系主講這一門課。本書是由二○一四年的講課資料整理修訂而成。在修訂的過程中,常會想起當年在耶魯大學的求學畫面,我想藉此對幾位老師表達最深的謝意。他們是:Louis Dupre、Hans Fry、George Lindbeck、John Smith。我也常回憶起當時的艱苦與折磨。最後,套用一句德國諺語:「Ende gut, alles gut.」結果好,一切都好。正如我在本文開頭所說,我探究宗教哲學,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本書也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線索,那更是我的喜悅與榮幸了。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