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1664
宮本一夫
郭清華
台灣商務
2018年9月15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9570531664
  • 叢書系列:中國.歷史的長河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國.歷史的長河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先秦

















      歷史不會從天而降,所有的「現在」都有時間的軌跡



      從神話時代到夏王朝,一段沒有文字,

      唯有等待考古學家的手鏟慢慢挖掘出的歷史……




      本書從神話時代開始談起,延續至進入歷史時代的商朝,橫跨將近兩百萬年。從考古現場如姜寨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等,帶領讀者解讀遠古中國所留下的訊息,建構中國文化形成的起源與發展,其豐富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史前社會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非但緊密相連,影響至今。



      三皇與盤古開天傳說不只是單純的故事,

      其流傳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

      考古學又是如何解開創世神話的謎團!




      本書討論到的時代,大半被區分在史前時代,不會被當成歷史記述,也不會記載在文獻史料上。西漢的《史記》沒有記述到的伏羲、女媧等三皇事蹟,到了唐代卻以補寫的形式,被編纂成〈三皇本紀〉。西漢初期的女媧是獨立存在於圖像中的,中期以後,伏羲、女媧卻被組合在一起,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圖像之中。當神話不再只是神話,考古學家如何根據出土的史料與遺址,分析神話背後所蘊藏的真相與價值觀。



      東亞地區,為何中國最早出現古代國家?

      商王朝藉由祭祀儀禮、身分秩序等象徵的禮制,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氏族等社會階級組織;同時以進貢系統為基礎,建立古代國家的模式。這「東亞最早的古代國家」出現的主要契機是什麼?史前時代多地域的文化發展,為何會演變成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而「文字」——歷史時代的開端,源於什麼樣的需求而生?這種種的疑惑,且看考古學家如何在眾多考古遺址中,慢慢拼湊出答案。



      作者宮本一夫教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這是本冊與其他11冊非常與眾不同之處。史前時期沒有文獻資料,因此本書主要以考古挖掘的資料分析為主。宮本教授以其簡樸的文筆,帶領我們從器皿、農業、建築、文化等多個面相觀察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與社會發展。不同於史家的記述方式,讓我們開啟不同的閱讀體驗,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史前社會。

    ?


     





    考古學家寫史,歷史學家導讀

    前言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第一章 神話與考古學

    五帝神話與地域性

    傳說中的五帝所活躍的領域在黃河中游流域到渭河流域一帶�「三苗」與「蚩尤」和五帝系統是不同的地域群體�洪水傳說與藉著強大王權來治水的關係

    三皇神話與盤古傳說

    〈三皇本紀〉是唐代司馬貞的補筆之作�漢民族的祖先是開天闢地的「盤古」

    《山海經》與地域諸神

    史前時代的諸神

    神話與考古學

    存在於史前世界的各地域的眾神



    第二章 中國的文物挖掘物語

    中國考古學的歷史

    近代歷史學的黎明�被譽為近代考古學開拓者的濱田耕作的業績�殷墟出土資料受難史�一九二○年代∼一九三○年代持續發現的重要遺址

    現代中國與文物挖掘

    陸續成立的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王陵的發現與造成轟動的周原文物挖掘調查

    戰後的日本與中國考古學界

    七○年代末開始,年輕的研究者能前往中國留學

    國際共同調查與共同挖掘文物

    日本與美國在共同挖掘上的差異�首次參加共同挖掘──陰湘城遺址調查�經濟蓬勃發展與擴大挖掘調查



    第三章農耕活動的出現

    人類誕生與中國舊石器時代

    人類起源於非洲說與多元說�與非洲早期石器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因八千公尺高山的出現而變得安定、孤立的中國南部�猛?象的祖先與非洲象是近親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定居的形態確立後才開始農耕�出現烹煮用的陶器

    粟黍農耕的起源

    至今尚未被了解的粟、黍栽培化過程�發現能夠儲藏五萬噸粟穀的土坑群

    稻作農耕的起源

    遭否定的瓦維諾夫學說與小麥的新起源地�藉由植硅石分析而了解稻作的起源�暫時性的氣候惡化時期帶來稻作的起源

    東亞定居社會的三種形態

    華北是粟黍農作,華中是稻穀農作,遠東、華南是採集和狩獵



    笫四章區域文化的發展

    從地理看區域

    劃分為八個自然區域的中國風土與氣候

    從陶器文化看區域

    中國南部是圓底深缽形的陶器,北部是平底深缽形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劃分

    新石器時代前期形成的三種陶器

    古環境的變動

    海平面達到最大最高的全新世最暖期

    區域的文化系統

    以紀元前三千年為界,區域文化產生了巨大變化



    第五章社會的組織化與階級化

    仰韶、龍山文化

    從聚落與墓葬的型態來比較、檢討社會構造的發達度�性別的勞動分擔�從在姜寨遺址發現的環壕聚落,得知兩個群體�群體擴大後開始分村的姜寨遺址後期�圍繞著聚落的城牆遺址

    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

    後李文化與北辛文化以雜穀農耕為基礎�創造墓制身分標識與墓葬基本構造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後期,聚落規模已分為三個等級

    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

    發現稻作栽培的河姆渡遺址與發現水田的草鞋山�出現結合女性勞動力與男性勞動力的集體化農耕�階級高者的墳墓,多有大量陪葬玉器�王權社會尚未成形,尚處於首長制社會的良渚文化

    彭頭山、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

    以特殊人物像或動物像作為特徵的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長江中游發現擁有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牆遺址群

    社會進化的異與同

    男女分工體制在農耕專業化的過程中落實�領導階層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引人注意的特徵



    第六章非農耕地帶和農耕的擴散

    北方的非農耕地帶

    緊鄰北方非農耕地帶的粟黍農耕社會的特質

    遼西地區

    住居範圍內有先人墳地的興隆窪文化�牛河梁遺址特徵的「女神廟」

    遼東地區

    氣候溫暖化促成農耕活動往北擴散

    華北型農耕活動的擴散

    往東擴散的華北型農耕活動

    稻作農耕文化的擴散

    山東半島是稻作農耕的傳播據點�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農耕化的第三階段內容

    南方的非農耕地帶

    四川盆地的寶墩文化與稻作農耕�華南的大改變,石峽文化與稻作的出現

    農耕地帶與非農耕地帶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的分別



    第七章畜牧型農耕社會的出現

    農耕社會與畜牧型農耕社會

    動物考古學解析了氣候變化與家畜化動物的種類�寒冷乾燥的氣候推動了畜牧動物的家畜化�因為交流與接受,陶器的樣式有了重大的變化

    長城地區文化帶的形成與青銅器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

    鬲社會與非鬲社會

    從鬲的傳播了解來歷與接受的祕密�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種小麥的?



    第八章區域間的交流與社會的統合

    社會威信與交流

    從彩陶的交流看做為威信物的彩陶的功能�與外來群體的交涉權力就是領導權�常被當成陪葬物品的貨貝的作用

    玉器的交流

    玉器的普遍化讓玉器的交流變得頻繁

    住屋構造的變遷

    住屋說明了階級的差別與建築物的機能

    城牆遺址的出現與戰爭

    城牆的最大作用在於防洪�陶寺遺址的城址內已有具有初期國家的機能劃分�認為陶寺遺址是「堯」的所在地的根據與適當性



    第九章? 犧牲與宗教祭祀

    人物像與動物像

    女性全身像是從遠東到遼西、渭河流域的特色

    階級化與儀禮的出現

    從墓地的變遷得知階級社會的出現�從不同種類的陪葬品,了解儀禮活動的實際情形�刻在大口尊上,比甲骨文字更古老的記號之謎

    玉器與祭祀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域」

    犧牲與樂器

    農耕祭祀的犧牲是動物,社會化祭禮的犧牲是人類

    卜骨與祭祀

    使用羊、牛的骨頭做卜骨

    從祭祀、儀禮到夏、商文化

    政治性的群體統合不可欠缺的,就是共有相同的信仰觀念�已知的饕餮紋的源流



    第十章? 邁向初期國家的曙光

    二里頭時代的開端

    二里崗遺址與夏王朝、殷商王朝的關係�尋找二里頭文化的淵源

    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

    二里頭文化以鼎為主體,二里崗文化以鬲為主體

    夏王朝、殷商王朝的紀年年代

    二里頭文化已經達到王朝的階段了嗎?

    夏王朝的發展

    開始宮廷儀禮的二里頭文化�蘊藏豐富銅礦岩鹽的中條山脈,是二里頭文化的關鍵

    青銅器的出現

    重視酒器的二里頭文化�從陪葬品的內容可以了解死者生前的社會階層和身分地位

    殷商王朝的出現

    最新發現的大型都城遺址�採用商王朝特有墓制的棺槨構造�支撐王權的種種供品祭禮

    夏王朝與殷商王朝的擴展

    想像夏王朝的文化領域與統治範圍�殷商王朝前期與後期的統治範圍�發展出獨自的青銅器文化的三星堆遺址之謎

    結論

    初期國家的形成�從殷商王朝的統治開始,中國正式進入初期國家的階段�以中華為名的想法�從中國通史看兩個文化軸



    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





    前言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




      中國的古文明,被譽為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而這四大古文明,都發源自大河流域。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孕育自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印度河文明萌芽於印度河流域,而中國的古文明則在黃河流域蓬勃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孕育了四大古文明的那些發源地擁有共同的發展條件,那就是河流與河流兩岸的肥沃沖積地。而其共通點則是在沖積地形成的平原上,都曾有發達的農耕社會。



      儘管我們可以發現,各地域的農耕社會形成的內容有所不同,其發展階段與歷史性過程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共同點,其一就是這些區域都出現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古代國家。



      不過,為什麼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古代國家呢?為了尋求這個答案,我們必須先來看看古代國家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農耕社會,了解其出現的原因與發展、以及變遷的過程,並思考關於農業社會何以形成古代國家的結構問題。



      然而中國大陸幅員遼闊,不是只有黃河流域,還擁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地理環境。近二十年來,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個事實,於是將之前針對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所展開的一元化文化、文明的看法,轉換成重視以中國的多種地域觀為基礎的、多元化社會的歷史解釋。



      主導這個想法的人,便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中國史前時代研究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蘇秉琦先生。近年來,更出現了不少強調長江文化在史前文化中的先進性,並認為長江文明不僅不亞於黃河文明,甚至更勝於黃河文明的研究者。



      也就是說,以各種自然環境為背景,中國各地固有的地域文化,很明顯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了解這樣的地域文化的實際狀態,當然是我們首先要重視的事情,我們還必須知道這些地域文化,在歷經古代國家出現、王朝更迭、政治變動之後,都還是今日我們所知的各地域文化的基礎架構。



      要了解今日的中國地域社會或地域風土時,絕對不能忽視史前時代的地域文化實態!或者說,即使身處在王朝的更迭、或瞬息萬變的政治之中,也絕不能忽視那些超越歷史事實而存在的地域文化的脈絡。否則,這些地域文化的脈絡,將消失在歷史的記述當中。本書將針對這些難以把握的地域文化的基礎部分,進行考察。



      為了解史前農耕社會的形成,到史前時代的地域文化,我覺得必須使用考古學式的解釋方式來進行研究。希望讀者們也能藉此了解一部分的考古學,尤其是以考古學為對象的地域調查研究。無論如何,這都是與一個地域的近、現代史息息相關的事情。



      包含挖掘文物在內的考古學調查史,各現代國家之間有著差異,其研究方法與調查行動,當然有其共通之處,但有些差異確實大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些差異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納為民族性的不同;民族性是一個國家自古以來就累積而成的歷史產物,又或者是近代國家在成立之後所產生的民族意識。



      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



      本書想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開始說起。



      今日中國考古學的發達讓人瞠目結舌,資訊過多的情況已經和日本不相上下。然而這樣的現象正好與這十年來,或者說這五年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相呼應。因此,人們也能從考古學一窺現代中國的面貌。



      西元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前後,一般外國研究人員幾乎無法直接看到在中國挖掘出來的古代遺物,更別說是參與挖掘文物的行動。只能從發表在《考古》、《文物》、《考古學報》等三大學術雜誌上的挖掘報告文章中,看到一些研究成果,然後再做評論。但是,進入八○年代之後,中國大陸政策轉換成改革、開放路線,許多地方陸續出版了考古學專門雜誌,更多的文物挖掘報告出爐;甚至到了九○年代的後半,外國研究人員也可以和中國研究者共同進行調查,直接參與挖掘考查的行動。



      貝塚茂樹、伊藤道治兩位老師所著的《從原始到春秋戰國》(「中國的歷史」1,講談社,一九七四年),引用了中日建交以前的資料,但在當時卻無法對這些資料進行直接檢證。雖說這本書是二次戰前培養出來,具有深厚東洋學傳統學術素養的兩位大學者的著作,但很遺憾的,還是難與近年來陸續發表的挖掘成果論著相提並論。講談社學術文庫後來將此書以《古代中國》重新再版發行時,伊藤道治老師大幅改寫了殷商以前的史前時代部分。但是,把史前社會和隨著學術的進展所看到商周文獻史料總結在一起,看起來總是有點不太自然。



      本系列書是將史前社會到商周社會作為獨立的一冊,可以更多元且深入地說明。另外,因為本書主要探討的對象是農耕社會,其時期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以日本列島而言,則相當於繩文時代。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社會和日本列島的繩文社會,大致是在更新世末期相同的時代,皆已經開始使用陶器,也進入定居型的生活,但是後來隨著社會變化的速度與各自的發展過程,而有了極大的差異。就像之前所提出來的,「為何東亞最早出現的古代國家是在中國大陸」,該問題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此外,本書還想把日本列島的史前社會,與該課題做對比,進行討論。



      本書在探討史前社會階段性社會構造的變化時,試著進行地域間的物質文化,及地域間的社會構造之比較。



      中國大陸的地域區分大致可以分為黃河流域的華北地區、長江流域的華中地區,南嶺山脈以南的華南地區,及東北與西北等地區。這些區域因各地不同的氣候、植被、地形等環境因素,自然衍生出不一樣的作業經濟、生活形態,造就了地域文化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早就受到關注,因此本書要探討的,是這些差異文化的母體,也就是社會內容,或構成社會的人們,其精神生活與信仰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內容非常豐富,例如伴隨占卜,或是以動物或人物為崇拜對象所進行的祭祀活動等等。本書要探討的,就是這些構成社會實態的種種內容。



      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同時,本書還要從考古學的立場,掌握史前社會各地域的文化變遷,同時嘗試橫跨地域,根據歷史法則做綜合性的解釋。



      針對這樣的綜合性的歷史變遷,提出多元化史前社會學說的蘇秉琦先生,曾經嘗試以「古文化」、「古城」、「古國」等名稱,從發展階段的角度來掌握古代國家形成的過程。



      著名的哈佛大學考古學者張光直教授,也運用了艾爾曼.塞維斯(Elman Rogers Service )的新進化主義的人類學理論——也就是進化論述的社會發展階段論,來分析說明中國從史前社會到初期國家階段的發展過程。



      本書將特別關注史前社會的發展階段,希望能帶領讀者們重新認識各地域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內容可能遠超出我們所想像的呢!史前社會的發展過程,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事實上是非常緊密相連的。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觀是在商周社會漸趨成形,因此,「從史前社會穩定地朝向商周社會發展的意義」也難免受到後來的中華思想影響,而被定位在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觀的成立過程之中。但問題是:用這樣單純的中華史觀來看中國史前社會,真的適當嗎?



      八○年代以後的考古學界,在史前時代的看法上,除了支持以蘇秉琦先生為中心的多元性地域觀,也重視有地域特徵的社會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到了歷史時代,強調的是商周古代國家以黃河中游流域為中心,實現了統一的歷史發展的歷史觀。目前中國正以舉國之力,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證明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存在。



      啟動國家級的考古工程計畫,證明夏王朝的存在,證實商周的年代,這是提高中國國家威信的手段,也是試圖建立國民對國家認同的方法。現在的中國在考古學的觀點上,史前時代之前採用的是多元化的地域觀,到了歷史時代改以一元的地域觀。問題是:要如何解釋這樣的轉變呢?



      史前時代地域社會的發展除了是一個政治性的地域統合過程外,更是先前所述的,中國觀的形成過程。我想在本書中闡述個人對這個展開過程的看法。我個人認為,從多元到一元的變化過程,應該還可以做出更廣泛的解析。就像前面所說,以單純的中國觀來思考中國史前社會的統合化是否恰當,其疑問就在於此。我覺得應該就中國以及其周邊國家在內的整個東亞來看,才能探討從多元轉變到一元的過程。



      還有,中國大陸的史前時代演變,絕對不是只在中國大陸內部就完成的封閉體系。在史前時代,中國大陸和其周遭地域,就算沒有直接的往來,應該也會有某種意義上的間接接觸,這就是日本研究者為何要關心中國大陸的原因。基於這個立場,我不想把中國大陸的考古學窄化,不想把它封閉在只侷限於一個地域的研究裡。



      本書以「從神話到歷史」為題,想要闡述的就是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也就是商周國家的出現過程。在此同時,當我們放眼看廣大的東亞時,希望能把中國放在這個龐大的多元性之中。我想以這個論點,做為擴展這次論述的目標。




    其 他 著 作
    1. 中國•歷史的長河:第1~6冊書盒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