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學習新典範的誕生:文山社大20年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68255
蔡傳暉,唐光華,鄭秀娟,顧忠華
開學文化
2018年10月05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668255
叢書系列:
社大觀點
規格:平裝 / 36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社大觀點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社會與社工
>
社區與社會組織
同
類
書
推
薦
社區、部落能力與社區照顧
社區住戶與物業公司的權利與義務:如何挑選優質的物業服務公司
社區管理委員會的權利與義務(2版)
社區營造實務
地方創生下的老後生活:共生社區照顧模式的八大關鍵策略
內
容
簡
介
1998年9月28日,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誕生了!許多懷抱改革理想的年輕人,熱情地投入社區大學,參與社會改造。相較於主流社會的汲汲營營,社大的教師與學員,普遍有著一種單純的理想性格,學習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大重心。本書記載著這一群人的故事,以及這一群人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值得珍惜的生命樣態,與新的學習風貌。
回顧20年前的〈社區大學開鑼宣言〉正式宣告:「我們認為知識必須從學院中解放出來,使成為全民的資產,不能對平民大眾學習的可能性預設成見,阻斷其學習機會。」本書正是從理念面和實務面述說了文山社大一路走來的堅持和調適,並朝向社大2.0邁進。
?
目
錄
顧忠華�編序
?
蔡傳暉�一場歷史的盛宴—文山社大的誕生與成長 (1998-2005)??
人生中的一個意外:參與社大
從四一○教改運動到社區大學的誕生
歷史的偶然?難以複製的社大經驗
豐收的第一年
社大的課程設計
學習者的身影
一所師生協力經營的學校
我那些懷抱理想的夥伴們
社區大學與社區培力
社區大學發展的內在困境
紛亂世界中的澄靜力量
?
唐光華�那一千多個底氣十足的日子—文山社大遷校、拓展與世代交替 (2005-2008)
序曲:社大出現的偶然與必然
應邀接掌文山社大
招生警訊,決定拓展肢體課程
突破經營壓力,決定遷校
陰霾掃空,樂觀成長轉型
創校十年慶祝:發行紀錄片與出版學員文集
三年任滿前夕:反省與反思
後記與感謝
?
鄭秀娟�鞏固社會進步價值—社區大學 2.0
的起步與開跑 (2008-2018)
鞏固社會進步價值的公民們
第二個十年:精實中為社大 2.0 做準備
成為文山社大第一位全職校長
從小而美的農村社大經驗,抓出辦學最適規模
同心且能共舞的行政團隊
努力保有自我更新與創新活力
2014 年修訂辦學願景,重新定位社大學程
在社區中處處可見的社大人身影
我們的故事:看見特殊家庭之愛的紀實
文山水岸 X 文山學:重置仙通橋墩、十五份遺址紀念碑
文山水岸—萃湖美力造就台北市螢火蟲都會公園
文山好行—羅斯福路五、六段人行道拓寬成林蔭大道
文山好行—仙跡岩與中埔山手作步道
可食地景—興福里都市樸門小田園
青銀共創社大的第三個十年
木見 140:文山水文化社區營造的故事
?
顧忠華�我陪伴文山社大走過的七千多個日子 (1998-2018)
楔子
「新生事物」的誕生始末
風光開學、一炮而紅
課程架構的重新省思
自主性和公共性社團的創舉
國際經驗的借鏡和啟發
扮演公民文化的推手
社區大學獲得了新的法源依據
時空變遷下的制度創新
文山社大作為一所「民主學校」
?
【附錄】第一個十年的學員心聲
謝滿吉�慶祝文山社大十週年—文山吟社祝賀詩詞創作緣起
鄭景隆�一轉眼
林寶桂�追著月亮跟著星星來回的日子
洪炳爐�一百二十八學分是我終身學習的榮耀
蘇美月�一種對生命價值的進階
李清蓮�我們家成為學習型家庭
?
序
編序
顧忠華
社區大學在台灣堂堂進入了20年,這20年的歷程讓許許多多、前赴後繼投入推動和經營社區大學伙伴們,添增了不少歲月痕跡,也使得社區大學愈來愈顯露出成熟的風貌,不再是人們口中一種完全沒有移植任何國內外既有模式的「新生事物」—雖然它仍保持著很大的實驗性和可塑性。
本書除了紀錄過去20 年來發生在全國第一所文山社區大學的點點滴滴、總結了3 任主任�校長豐富的辦學經驗外,也揭櫫了若干未來可能的發展願景,期待標誌著社大核心精神的「知識解放」和「公民社會」雙重理念,能夠展現新的內涵,持續創造出更具爆發力的「社大奇蹟」。
補記一下,社區大學這個構想的「胎動」,其實遠早於1994年的「四一○教育改革運動」,黃武雄教授因為觀察到台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後, 必須經由較有規模的「社會學習」,才能達到「社會重建」的效果,真正脫離長期的威權體制,所以在1990 年擔任台北縣教育委員會委員時,便已草擬了設置社區大學的草案,但未被採納。說起來,一直等到1997年底,這把磨了將近10年之久的劍才有機會再度出鞘,而接下來,就是這本書要說的故事了。
本書的作者共有4位,除身兼主編的顧忠華之外,另外3位都實際負責過文山社區大學的校務,本書各章的次序也依他們的先後任期編排。開頭第一篇作者蔡傳暉是「臨危受命」的經營者, 也是立下各種辦學制度的最重要角色,包括開辦一年後,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畫研究暨試辦計畫》結案報告書的主筆也是他,可說是奠下了社區大學實際運作的良好基礎,厥功至偉。
第二篇作者唐光華是催生社區大學的關鍵人物,沒有他盱衡台灣當時的政治、社會形勢,力主如社區大學這樣的倡議應該付諸實踐,也不會迅速集眾人之力播下了第一顆種籽,隨後結出纍纍果實。唐光華的另一番努力,是在北政國中推動自主學習,他的兩位公子(其中一位是政務委員唐鳳)皆在該校自由的學風中成長。這項改革可惜維待不久,因種種理由而被停辦,但他毫不氣餒,近年來積極投入另類實驗教育,並在青少年哲學領域深耕有成,值得慶幸。
而第三篇作者鄭秀娟算是環保運動界的奇葩,在文山社大草創期即加入團隊,也於唐光華任內訂下校長遴選辦法後,順利接棒,讓第二個10年的辦學成績毫不遜色,甚且增加了不少社區經營的亮點。這幾位不辭辛勞的實務負責人,在社區大學開辦屆滿20年的今天願意現身說法,如實地描述文山社大所經歷的種種事件,堪稱為這個「台灣特有種」的學習體制作了最佳的註腳。
不過,我們這4位作者在商討本書內容時, 覺得因籌備時間急促,未能廣邀過去20年參與過文山社大開課、修課的教師和學員發表他們的心得,相當遺憾。於是接受了蔡傳暉的提案,選取6位學員於文山社大十週年時編印但未正式出版的《從啟蒙到參與—文山社區大學十年的成就與困境》一書中的短文,作為本書附錄,以呈現由學員角度所看見的社區大學實況。這6位學員分別是謝滿吉、鄭景隆、林寶桂、洪炳爐、蘇美月和李清蓮,特別在此感謝他們授權給出版社使用, 令本書內容較為平衡,更增色不少。
事實上,當文山社區大學校方在籌備今年的20年紀念活動時,有整理了學員就學紀錄,結果發現由1998年創校開始即註冊、而到最近一學期仍修課並全勤的學員,竟然共有6位,包括上述的鄭景隆在內,這些被戲稱是「黃埔一期」的學員,對於文山社大不離不棄,可能也創下終身學習的輝煌紀錄,即使不一定接受過表揚,卻一定
是在學習中得到自我肯定和滿足,才能如此好學不倦。台灣現有90所社區大學,這類「永續學習」的楷模相信會愈來愈多,不啻為打造「學習社會」作出了示範。
而一所所立足於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就像是張開雙手的開放式場域,接納願意學習的各階層、各族群成員,以共學的態度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加上社區大學提供的種種公共參與機會, 形成有如「潛在課程」的公民養成環境,進一步厚植台灣的「社會資本」,強化人與人間的「社會信任」,終至可以建立起黃武雄教授和推動者們擘劃的「公民社會」。
或許這段美好經驗可以鼓舞台灣的年輕世代: 勇於做夢吧!有一天,即使現實總會比夢境來得不夠完美,但是夢想改變現實的力量,可能遠比人們想像得還大,所以,大家不妨呼朋引伴,共同讓「社大之夢」繼續做下去吧!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