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三十年風雲在香江:江素惠的香江路與兩岸情

三十年風雲在香江:江素惠的香江路與兩岸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75434
江素惠
時報出版
2018年10月16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571375434
  • 叢書系列:時報悅讀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時報悅讀


  • 社會科學 > 政治 > 評論











    兩岸三地變局的書寫,

    江素惠歷史現場的紀實與評論!



      她以首位台灣記者身分進入到大陸,在兩岸封閉的時代,

      採訪四人幫審判、六四天安門事件、江澤民上位、戈巴契夫記者會、林賢順事件……

      歷史事件現場紀實與報導;

      在艱困環境下擔任新聞局駐港代表,設立光華新聞中心、

      創辦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以及香江論壇,

      對兩岸三地長期而獨到的觀察!



      從採訪記者、主播,到新聞局駐外新聞中心主任、創立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

      從中華電視、《中國時報》到《光華》、「香江論壇」;

      她是勇闖中國大陸報導第一人;她是第一位台灣記者踏上蘇聯之境。

      以客觀立場觀察兩岸,評論時局,立論精闢,見解獨到;

      以生命熱情,文化傳承為個人使命,

      跨越兩岸三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及口碑。 

      在香港民間舞臺推動三地互動,寫出自己以及兩岸的新劇本。



    本書特色



      |重現你所不知的歷史現場第一手報導|




      四人幫審判、六四天安門事件、江澤民上位、戈巴契夫記者會、林賢順事件……。



      在兩岸封閉、敵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八○年代,任《中國時報》香港特派員,親歷現場採訪,一篇篇的第一手報導,重現你所不知的歷史現場。



      |兩岸三地變局的記錄與觀察|



      九○年代港英政府對於台灣駐港機構要求極嚴,均不准浮出檯面,以至港人不知台灣駐港機構的作為,甚至誤以為是特務機構,對外見不得光……。在此艱困的大環境下如何成立一個屬於台灣的新聞文化中心?以及所設立的香江論壇,對兩岸三地共同關心議題的倡議,如何影響港人與大陸民眾?對兩岸三地的變局有獨特的觀察與評論。



      |風雲如夢,名人獨家揭密|



      記者生涯點滴,駐港代表、論壇創辦人的觀察,從各方角度洞察國內外政壇、學術界、藝文各界,以及人生的變奏曲,揭密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寫下三十年路途,兩岸三地的變局,為時代做見證!



      本書收錄江素惠香江三十年,走在推動兩岸三地交流路上的獨家紀實與觀察。不僅是一本記者的獨家新聞現場紀實,以及觀察入微的人物側寫,更是歷史事件的真實紀錄與評論。



      文筆犀利、見解獨到江素惠所發表的政治分析、時事評論、與文化觀察,以生命的熱情,記者魂的犀利與洞察,在歷史的浪頭上展現風華,譜寫出兩岸三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香港推動兩岸三地文化,沒有人能像江素惠這般合適而具代表性。」──香港首任律政司長 梁愛詩



      「用手中的筆,在新聞領域中開創了一片天,寫出真實的兩岸交流;在電視、報章上均有我的存在,跨越三地,建立了我自己的品牌及口碑。香港發展,對我是正確的,也是幸運的機遇。我總是說我是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我的根在台灣,我的事業發展過程在香港,而我終究是黃皮膚龍的傳人。」──江素惠

    ?


     





    推薦序

    前言 緣分的天空在香港�江素惠



    輯一 從光華到香江

    從八○年代「獅子山下精神」洋溢的香港,一起見證了香港的躍起,從光華新聞中心到香江論壇,推動兩岸三地交流的使命未曾停止!

    創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過程

    為兩岸三地推開交流之門

    離開光華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開幕

    香江論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我與鳳凰時事辯論會

    兩岸交流三十年

    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合作



    輯二 兩岸三地獨家採訪紀實

    在兩岸敵對的時代,進入大陸進行採訪,親歷改革時代的大陸、四人幫審判、六四天安門,以及江澤民上位等大事件。以客觀立場觀察兩岸,立論精闢第一手報導,為時代做見證。

    推開神祕的大門

    悄入神州

    審四人幫

    採訪祕辛

    徐四民與許家屯

    戈巴契夫記者會

    六四天安門事件

    江澤民記者會

    林賢順事件的震撼



    輯三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歷史的長河中,艱困的時代正是英雄造時勢的寫照。寫下三十年路途,兩岸三地的變局,國內外政壇、學術界、藝文各界,其中的觀察,以及人生的變奏,揭密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蔣夫人與士林官邸

    寧靜革命

    擔任國大代表的任務

    馬英九的魅力

    李登輝的忍功

    與胡志強的淵源

    見證宋楚瑜的起伏

    郝柏村情緣

    外交使命的點滴

    旗袍美人

    名女人

    一代巨星永遠的小咪姐

    與星雲大師結佛緣



    附錄

    從光華到香江、江素惠再出發�江迅

    香港獨家風景的魅力�紀碩鳴

    台商在陸投資被騙巨款,追討無門�王點點

    ?









    緣分的天空在香港




      三十多年前,年紀輕輕之時來到香港,從未料到往後的歲月會停留在香港,成了我的第二故鄉。離開台灣放棄電視台主播的職位,是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同時也在逃避糾纏不清既愛又痛的感情。歲月荏苒,這麼多年來,香港給予了我許多機會,讓我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



      大學畢業那年,很幸運的考進中華電視台擔任記者與主播,華視是軍方國防部和教育部合資成立的電視台。在兩位蔣總統時代,兩岸處於冷戰狀態,電視新聞受到了較大的限制與規範。當時新聞部葉建麗主任是軍聞社出身,負責為新聞把關,但在新聞播出前往往還會接到相關主管單位的電話,叮囑何種新聞可以播,何種新聞不可播,有時精心採訪製作的新聞就如此被刪掉了。



      同樣的在那個年代,報導有關大陸情況的新聞是一種禁忌,外國的雜誌刊物如刊登有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照片,就在照片上蓋上一個「匪酋」的印章或者是整頁撕掉,以至這些人的面目從沒有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強烈的反共教育下,台灣對大陸的認知就是「萬惡的共匪」和「大陸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就算是在媒體機構工作,所能得到的資訊也是很有限的,要發表更是困難了。



      有一年美國國務院邀請亞洲傑出的電視女記者前往美國訪問一個月,很榮幸我在受邀之列,遍訪美國各地的政界與媒體,見證了美國新聞的專業、自由與開放。同時也接受美國媒體的訪問有關台灣的情況。他們的問題深入且無所顧忌,讓我從中學習到記者的精神。



      訪美後我經過香港探親,停留的這一個星期可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看到各種報章,來自大陸各渠道的信息,琳瑯滿目。香港是亞洲媒體中心,資訊發達,充分展現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這是媒體人理想的工作環境,是我心之所嚮往。只有在這環境下才能讓記者可發揮所長,內心的激情澎湃,讓我力圖跨越鴻溝追求理想。



      當我向電視台提出辭呈,電視台的高層董事長蕭政之和總經理劉先雲都反對,力勸我不要離開。當時台灣只有三家公營電視台,每一家電視台只有一位女主播,女性要進入電視台擔任主播是非常不容易的;加上我亦製作一些中國文化的專輯及節目,長官對我很重視,認為我在電視領域發展有無可限量的前途,甚至鼓勵我多方面發展,將來有機會成為一位成功的政壇人士。但在政界的發展完全不在我的規劃內,我對新聞有極大的熱忱,我的執著打退了所有人的慰留,辭去華視的工作,前來香港。



      初至香港人生地不熟,更不會講廣東話,在一個排斥國語、廣東話唯我獨尊的社會,我努力適應著。廣東話從「不識聽不識講,到識聽不識講,再到識聽識講」,很快地融入了香港社會。如今,香港人卻都反過來很努力的學習普通話,也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離開台灣時,我從天天在電視上露面的華視主播到香港走在街頭無人認識,這其中的巨大變化,尤其需要在事業上做出成績證明自己的抉擇是對的,都很需要心理的調適,找到心理的平衡點。而來港這三十年恰恰也是兩岸關係巨大變化的時代,我在香港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洪流的衝擊,也致力於推動兩岸的交流。今天的成績得到了認同,可說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



      非常幸運的是在媒體生涯中,得到許多長官的支持與前輩的厚愛,讓我有機會開創了許多的第一。在擔任中國時報香港特派員的工作期間,老闆余紀忠就給予我極大的支持與空間,希望我能盡量發揮。從突破兩岸媒體的不相往來到採訪世界獨家新聞,八○年代初我以香港地利之便又有探親之名,爭取到大陸採訪的機會,是第一個祕密進入大陸的台灣記者;六四事件後,柴玲、封從德離開大陸逃往法國,我同機採訪他們的新聞成為全球獨家,國際媒體紛紛轉載或引用。這都是因為香港的環境為我創造了優勢,讓我可以在人生的際遇中把握當下,留下難忘的一頁。



      從媒體記者轉換跑道擔任新聞局駐港代表,從籌辦到成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讓台灣機構可以堂而皇之的在香港立足。當退下公職之後,我自己創設了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舉辦過許多場有意義的展覽,以及籌劃香港唯一探討兩岸議題的平台──香江論壇。



      時間一晃就已過了三十年,在港的耕耘也受到了肯定與認同。我和香港人一起見證了「獅子山下精神」的奮鬥年代,經歷香港的躍起,和回歸後的「馬照跑、舞照跳」。我生活於此,早已有了濃濃的歸屬感,現在有人問我是那裡人,我總是說我是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我的根在台灣,我的事業發展過程在香港,而我終究是黃皮膚黑眼睛龍的傳人。



      回顧這三十年風雨在香江,慶幸當年勇敢踏出這一步,讓人生充滿了挑戰與意義。也是因為香港為我創造了機會,才能在新聞領域中開創了一片天,也才創造出推動的兩岸三地交流的成績。



      經歷了香江歲月諸多風采,參與了許多難得的因緣際會,我站在香港,以較寬闊的視野,以清晰的角度來看這些年兩岸的消長變化,讓我有了巨大的使命感,致力推動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二○一一年我獲得了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銅紫荊獎,是肯定我在港推動文化交流的貢獻,這是我多年來推動兩岸三地交流所獲得的極高榮譽。

    ?
    江素惠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