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81773
劉紹華
衛城出版
2018年10月11日
173.00 元
HK$ 147.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681773
叢書系列:
衛城學術
規格:平裝 / 58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衛城學術
分
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澳門金融
中國將軍的日本兒子
器說龍窯
歷史學家紀錄的管理學大師筆記:《貞觀政要》,把主管當好的方法、把部下當好的方法
歷史的經驗(1)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權力的劇場--中共黨代會的制度運作
反民主的全球化
西伯利亞鐵路:歷史如何因它而轉折?戰爭如何因它而起?世界如何因它而改變?
內
容
簡
介
人類學家劉紹華再度推出「十年磨一劍」之作。
這次她要說的故事,是關於社會主義中國的麻風防疫運動。
麻風,一個高度汙名化的古老疾病,常令人聞之色變。二○○三年,劉紹華在四川涼山首度踏入麻風村,一趟漫長的探索旅程就此展開;之後,她持續造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並陸續正式訪問了四十五位資深麻風醫生。一磚一瓦,她在田野中重建中國共產時期的麻風防疫史,這個浩大工程,歷經十多年終於完工。
這段歷史為何值得關注?
一九五○至八○年代,從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這三十年間,是現代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實驗場、政治運動狂飆的巨變時代。一九五○年以前原為麻風流行之地的中國,卻在連年動盪、民生凋敝的三十年間,成功地將麻風盛行率降到萬分之一以下,達成聯合國的防疫標準。新中國強力介入麻風防治,積極管制公共衛生,而獲致這舉世矚目的不易成就。對此,劉紹華提出兩個大哉問:
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成就帶給世人什麼意義?
本書深入社會主義中國的「後帝國實驗」,探究麻風防治背後國家政治、公共衛生與個人身體之間的互動糾纏。作者的用意不止在填補醫療衛生史的空缺,更有透視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複雜內在的強烈企圖。而書中肩負治療重任、夾處於政治動員和患者苦痛之間的麻風醫生,在這段高度政治化的歲月裡穿梭中介,自是作者的最佳透鏡。
作者另創「後帝國實驗」一詞來指稱本書主要時間維度的歷史脈絡,以突顯共產中國的麻風療法及防疫實作變遷,實深受政權自身反帝制中國、反西方殖民帝國等「後帝國」論述的影響。在此政治趨力下,當歐美已開始逐步推行廢除隔離政策,並致力於消除麻風汙名與麻風隱喻,中國革命卻反其道而行,在巨大的國土中廣建孤立的麻風村。然而,這浩浩蕩蕩的防疫運動,卻在公共領域中無聲無息似地低調進行。「後帝國」政治隱喻同時將麻風看作「國恥」、「敵人」、「底層社會」與「人道主義」,麻風所牽動的疾病、社會與政治的階級和汙名,是為關鍵。麻風隱喻,充分彰顯此疫所經歷的的時代軌跡。
作者自言,原本「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但因眼見受訪的高齡麻風醫生逐漸凋零,而決心為這群恐被歷史遺忘的人振筆。她以數十位不同世代麻風醫生的集體生命史,來編織貫穿全書論述,人類學家當行本色展現無遺,並輔以豐富的歷史情懷與材料,為我們揭開那個至今仍壓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動盪時代,打開我們的情感通道,感受那一個個人、一個個不可被時代化約的曲折人生。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超越時代的跨界之作。一本學術經典,從構思、研究到草擬大綱、下筆完稿與不斷修訂,非得十年以上的專心投入,才可能盡其工。紹華的這本書,最足以代表「十年磨一劍」的艱辛、毅力與功力。
紹華開始醞育這本麻風病專書,始自她在涼山進行愛滋研究。但是,她的眼界與格局超越時空,透視社會主義中國時期的麻風防治動員,直指當代中國政治與歷史的核心。透過鉅觀與微觀、理性與知性兼具的流暢文筆,紹華讓我們看到中國曾經如何傾力對抗這個流行風土病,更揭露了埋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珍貴故事。此書一付梓,便成瞭解現代與當代中國的必讀經典。──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候金堆講座教授兼人社院院長)
本書討論中國在一九五○─八○年間的麻風防治政策,強調這個過程不但延續著歷史遺留的道德?喻,同時糾纏著不同時期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國族主義、階級政治、科學主義與戰後的全球主流衛生論述。作者結合了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方法,參考了大量的檔案與文獻,做了詳實的實地觀察與參與。她對幾個現已離世的麻風老醫生的訪談更成為珍貴的中國麻風史資料。作者的筆鋒常帶感情,細膩地描述麻風病患與醫生在風雨飄搖的三十多年間的共同命運。本書從嶄新的角度探討中共建國初期衛生政策在政治體制建構過程中的關鍵性, 發人深省。──梁其姿(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
麻風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雖然它的傳染力並不特別高,也不會直接致人於死,但是由於患者的容貌肢體潰爛變形,甚至於顯得猙獰恐怖,它一向令人聞之色變。自古開始,幾乎每個社會都採用嚴厲的驅逐、隔離,甚至於撲殺等手段,將麻風病人清除出社會。
這本書講述的故事,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的麻風醫療史。不要忘記,中國革命高舉人道主義,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成就一向為人稱頌,掃除結核病、性病、血吸蟲之外,著重群眾路線所建立的基層醫療體系深入民間,對國民健康的貢獻也很可觀。在麻風領域,面對遭受社會排斥的幾十萬病患,它用四分之一個世紀,便達成了初步的防治成果,同樣稱得上成績斐然。中共的成功之道,靠的是革命所建立的集體化社會。藉著集體化隔離麻風患者,而將處於邊緣底層的麻風病患納入了醫療體系。
但是這種「強制的人道主義」,固然造就了舉世矚目的防治麻風成績,卻沒有改變麻風病所受到的汙名與歧視,反而令眾多的麻風醫生在專業以及政治兩方面,都陷在汙名的泥沼之中。在劉紹華博士的筆下,這些醫師的滄桑經歷構成了主線,拉出一篇沉重、感人而又需要省思的故事。
但本書不只是醫療史,也是從醫療史瞭解中共「後帝國」政治的一種倫理探索。革命所追求的從來都是長遠、宏大的公共利益、人類利益。革命的邏輯,經常是「炒蛋不能不先把蛋打破」,這與現代國家公共衛生的邏輯一致:公共衛生的著眼點同樣是集體的治理,個人的利益居於從屬的地位。不過革命政治的弔詭也在於,所謂「集體」,其實從來都難找到明確的指涉。
劉紹華先前寫《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在西方學界,在兩岸,都廣受矚目,獲得許多獎項。這次她投入十餘年的時間,田野研究遍及中國各地,加上無數文獻的爬梳,完成這本《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寫的一樣是社會的邊緣人,關心的一樣是他們的絕望與希望,終極詰問的,也依然是革命邏輯與倫理訴求之間的張力。這種接得上人間苦難的學術寫作與倫理思考,正是劉紹華做為人類學者的獨特成就。──錢永祥(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思想》總編輯)
?
目
錄
學者推薦
•黃樹民•梁其姿•錢永祥
導 論
•中國麻風防疫的初步成果•後帝國論述下的防疫運動•防疫歷史的再現
第一章 疾病隱喻與政治運動
•麻風簡史•社會主義衛生運動•獨特的麻風防疫之路
第二章 進入社會主義的防疫建制
•從宗教網絡到蘇聯模式•薪火相傳、開枝散葉
第三章 聚落體制化與防疫實驗
•人民公社與集體化運動•集體化下的麻風防疫•縱橫交錯的防疫網
第四章 新手醫師的階級、性別與情緒勞動
•醫士、醫學生與新手醫師•汙名下的情緒勞動•記憶的性別與階級•防疫工作再度轉型
第五章 文革動亂下的麻風防疫
•政治狂潮與去專業化•醫療下鄉的挑戰與生機•科學主義與汙名政治•文革的下場
第六章 新國際主義下的變與不變
•進入全球麻風治理版圖•新國際主義下的本土實作•全球化轉型中的弱點與焦點
第七章 最後的衝刺及餘緒
•國際影響下的翻身與嘗試•教會重返巨變中國
結 語
•回顧與展望:兩層倫理反思
跋:黑暗中的熒熒燭火
注 釋
書 目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2.
記疫共同體(思想44)
3.
記疫共同體(思想44)
4.
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5.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從柬埔寨到中國,從「這裡」到「那裡」,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
6.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7.
柬埔寨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