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勝鬘經輕鬆讀:男女平等成佛的關鍵根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46338
蕭振士
大喜文化
2018年11月07日
87.00 元
HK$ 73.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646338
叢書系列:
淡活智在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淡活智在
分
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同
類
書
推
薦
佛說盂蘭盆經講解
不二之光:達摩祖師《破相論》全維度解析
大法鼓經講義 第一輯
楞嚴咒詳解:佛門早課第一咒,摧毀內心魔障,清除覺悟障礙的咒中之王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三版)
內
容
簡
介
從勝鬘夫人與佛陀的對話中,領悟女性成佛的證道過程,這是一本女性必讀的佛法書,證明眾生平等成佛的重要經典。
證道的勝鬘夫人即是如來真子,她直接告訴云云眾生,您們每個人都具備成佛的因子,只是您是否曾向心深處探索?一切的喜悅都深藏在您的心底,請向您的自心去要求喜悅吧!
本經透過勝鬘夫人的證道,簡要地介紹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如來藏正是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根據。
在形式上《維摩詰經》代表居士男修行的成就;《勝鬘經》則代表居士女修行的成就。這是《勝鬘經》在佛典中重要的形式意義。本經的形式意義當然比《維摩詰經》更重要,因為在佛門中,女性的地位長期以來就不如男性。但勝鬘夫人以向佛求證佛學的義理,證明自己的修行成就,在式上打破了這種長期以來桎梏的觀念。
本經文体結構嚴謹,文字簡要而優美,理路清晰明朗。雖是短短一卷,讀之令人興味盎然,久久低迴,豐盛而飽足,忍不住要一讀再讀!
本書特色
史上第一部女人說的佛經,
證明眾生平等成佛的重要經典,
《勝鬘經》建構了如來藏的思想體系,
並闡明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如來藏本具證悟功能,
每個人都具有自發的能力,自我熏習,開發自己的智慧,
去除自我的執著,不受外在的污染,使真心顯現,得覺悟而解脫。
?
目
錄
序言? 3
導讀? 7
前言—如來藏的證悟功能? 13
正文? 19
如來真實義功德章第一? 21
十受章第二? 26
三願章第三? 31
攝受章第四? 32
一乘章第五? 44
無邊聖諦章第六? 60
如來藏章第七 62
法身章第八? 63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66
一諦章第十? 67
一依章第十一? 68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68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71
真子章第十四? 75
勝鬘章第十五? 76
註釋? 83
附錄? 87
?
序
勝鬘經導讀
《勝鬘經》有兩種漢譯本。一是南北朝印僧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是本書採用的版本;一是唐朝菩提流志所譯的《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勝鬘夫人會》,本書收錄在附錄中。
本經以波斯匿王信法以後,修書給女兒勝鬘夫人,備贊如來功德,作為說法的因緣。在說法的過程中,是以勝鬘因有所悟道,反過來請佛陀印證,對如來藏思想作系統性的介紹。全經圍繞在「攝受正法」的基本修行要求中,這攝受正法也就是經中所說的十大受。因此,讀者首先必須了解的,就是十大受的?容。
一、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二、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三、於諸眾生,不起志心。
四、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五、於內外法,不起慢心。
六、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七、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攝受眾生。
八、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
九、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十、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十大受是大乘修行的基本信條,以這十大受與八正道比較,明顯地表現本經注重修心、入世,及大乘佛法所提倡的核心價值——慈悲眾生。十大受以守戒為基礎,然後逐漸向慈悲眾生,最後以正法總攝,正是標準的大乘修行法。接著勝鬘再提出三願:
一、安慰無量與無邊眾生,得正法智。
二、以無厭心為眾生說。
三、捨身命財,護持正法。
此三願再合為攝受正法一大願。可知本經極度發揮了大乘佛法以願力入世的精神,並作為修行必備的功夫。對眾生慈悲,不僅是慈悲的意涵,更有修行的意涵;捨身命財不僅為眾生,也是捨棄執著的修行。
第二個思想重點是承襲了《法華經》會三歸一的論點,主張一乘包含三乘,又特別指出這是修行的進程,並不因為主張大乘而否定或嫌棄小乘。這個觀點具體表現在羅漢與如來兩種不同的成就中,以及佛、法、僧三歸依上。即歸依如來才是究竟歸依。
阿羅漢雖然歸依於佛,但心中仍有恐怖,因恐怖才求歸依。換句話說,這樣的歸依是有所求,並非卓然獨立的歸依。因此阿羅漢仍是有生、不純、有作,所得的是有餘功德,所證的是有餘涅槃。只有如來所得是無量功德,所證是無餘涅槃。阿羅漢的智慧只能斷除見一處住地(認知上的執著、邪見,即見惑)、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而無明住地只有如來的菩提智能斷,無明住地的力量又是最大的。
其次是三歸依的問題,三歸依在原始教義中即已出現。即歸依佛、法、僧。本經主張歸依正法與僧眾不是究竟歸依,只是有限依;歸依如來才是究竟歸依。並且說明歸依如來就是歸依如來法身;這如來法身也就是如來藏。很明顯地,本經藉著說明大小乘的差別、阿羅漢與如來的差別、三歸依的差別,歸根結底就是說明如來藏才是佛法的究竟、涅槃的究竟處。印順長老對如來藏下了一段最簡要的評語:「理論的特色是至圓,方法的特色是至簡,修證的特色是至頓。」圓、簡、頓三項特色具體的表現,便是入世與現世解脫。
第三個思想重點是對四聖諦的詮釋。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根本教義,本經則將四諦再分為八諦。其中四諦為作聖諦,另四諦為無作聖諦。作四聖諦是有量四聖諦,阿羅漢據此並無法修證一切苦集滅道。無作四聖諦是如來究竟事,據此能知一切苦,斷一切煩惱、隨煩惱所攝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非肉身),除一切苦滅,而證道。並且對苦滅作了詮釋:「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滅。」這便是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不離煩惱,這便是如來藏。
四諦中的三諦:知苦、斷集、修道本是有為法;只有證滅是無為法。這是一般性的解釋。本經則特別再將苦滅提出,強調回到無作、自性清淨的狀態,方是究竟,也就是要排除有作的滅苦行為,並將這八聖諦匯歸在苦滅諦,用這一諦含攝八諦。
第四個思想重點是如來空智。一如前面談到如來藏不離、若離煩惱藏。空智分為空如來藏,離一切煩惱;不空如來藏,不離一切。從這些論述中,很明顯地反映出,大乘佛法在發展到中期以後,雖然講的是有宗,但根本上還是沒有脫離空宗,尤其是龍樹的中觀思想。本經更是具體呈現大乘中期由中觀思想,逐漸邁向有宗思想的痕跡。
歸結到最後,便是第五個思想重點。「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這意思是生死因如來藏有,如來藏則無生死。「死者,謂諸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不是有為相,是常住不變。這常住不變,是世間一切變化所依;這常住不變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淨。一切的煩惱都是外染的客塵。
更重要的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惟佛世尊,實眼實智……如實知見。」勝鬘的看法如此,世尊更補充「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學佛學到這裡,就已不是知識、認知心可以用功的了,而是要依於佛的智慧,也就是隨順法智。用這個智慧去觀察六根的作用、業報、無明住地、禪境、自在神通。如此觀察,才是究竟之道。
本篇導讀以十大受、三乘歸一乘、四諦歸一諦、如來空智、如來藏無生死等五個思想重心作為主軸說明全經的旨意。最後以隨順法智作五種觀察,為修行進階,證悟如來藏。目的是希望提綱挈領,供讀者閱讀本經時,方便抓住本經的要意。由這五個重心及五種觀察,讀者更可看出《勝鬘經》不僅建構了如來藏的思想體系,也提醒愛好佛道者修行的次序。這修行的次序是階段性的,修行的極致是跳脫「說理」,直入「悟道」的,這一切都是圍繞在圓融之中。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