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打狗公園野望

打狗公園野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568677
李文環,蔡佩蓉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018年10月17日
167.00  元
HK$ 150.3  






ISBN:9789860568677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7 x 23.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臺灣研究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打狗公園在以往的相關文獻研究中,始終是配角而非主體。本書以「公園在都市規劃與發展的文化角色」,做為這本著作的核心概念,在此概念下,試圖探究公園歷時性各階段的空間構成,以及各階段公園空間的文化現象等。這本名為《打狗公園野望》的專書,雖聚焦於比較不為人知的「打狗公園」,實際含括了壽山的地景文化史。而打狗公園翻轉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打狗山的觀看和運用方式,於是,這山有了新的契機,在「看」與「被看」的文化模式中,開啟一種山與海港、人與自然的長期對話。


     





    市長序 │ III

    局長序 │ V

    自序 │ VII

    書前 │ 1



    第一篇 話說打狗山 │ 21

    一、走入歷史的打狗山 │ 023

    二、開山的人與事 │ 033

    三、山的文化書寫 │ 042

    四、遍山的岩石開採 │ 053



    第二篇 打狗公園的打造與翻轉 │ 65

    五、湧泉與上水道 │ 067

    六、市區改正與打狗山造林 │ 077

    七、打造打狗公園 │ 085

    八、翻轉山的文化 │ 101



    第三篇 壽山紀念公園的文化形塑 │ 121

    九、以「紀念」為名的公園擘劃 │ 123

    十、建置歷程與地景體系 │ 143

    十一、公園的文化動員 │ 171

    十二、登高野望的文化再現 │ 192



    第四篇 壽山公園的變與不變 │ 217

    十三、要塞管制下的文化變異 │ 219

    十四、戒嚴下的中山公園與壽山公園 │ 236

    十五、壽山公園的地景變異 │ 256

    十六、被淡忘的壽山公園 │ 281



    第五篇 走讀公園的文化遺產 │ 299

    十七、從逍遙道而萬壽路 │ 301

    十八、從御通道而千光路 │ 322



    尾聲 │ 335

    參考書目 │ 345






    作者序



      近幾年,個人比較有機會和時間從事高雄市臨港街區的調查,特別是有關哈瑪星的研究,從代天宮、文龍宮、春田館、武德殿、北號誌樓、鐵道高雄機廠、蓬萊港區,乃至整體街區文史脈絡的建構和詮釋。而壽山,橫亙於哈瑪星的北側,這曾經是海底下的珊瑚礁,如今卻成為綠意盎然、奇峰怪石的美景,魔幻般蛻變的景致就座落熱鬧的市街旁,如何不是老天賜予高雄人的最佳禮物呢?身為高雄人的我,長久以來,大高雄是我學術生涯所關注的議題;熱愛爬山健行的我,從青年到中年,登壽山已成了我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高雄或壽山,這一系列研究作品,在學術上補充了高雄市於二十世紀發展的樣貌,也有助於釐清、深化身為高雄人的我在某些生活經驗和記憶的回憶,對個人而言,兼具知識和生命的雙重意義。



      個人對壽山的學術關注始於2006年間,當時與成功大學歷史系陳梅卿教授受託撰寫《高雄市右昌楊家族譜》,其中,楊家在萬丹港的魚塭養殖事業,令人印象極為深刻。萬丹港即今左營軍港,楊家在前軍港時期在港內圍築龐大的魚塭產業,意味著這座位於打狗山北側的港口有著某些深刻的產經和社會時代意義。因此,我在楊家家族史的基礎上,擴大延伸探究萬丹港的研究,同年發表〈漁塭變軍港—萬丹港之歷史地理研究〉乙文,初步勾勒前軍港時期打狗山北側港灣一帶的歷史演變,也密切注意到荷蘭時代有關打狗山的林木開發。這項研究開啟我對打狗山及其南北兩座港口的歷史關注,於是在萬丹港之後,接著展開山之南的打狗港研究。



      2009年,我發表〈從漁夫島而水師營壘—近代以前旗後的歷史地理與聚落發展之研究(1603-1855)〉,除了釐清近代開港以前旗後島的歷史變遷之外,也意識到早期文獻如〈東番記〉中所謂「打狗嶼」的空間指涉問題,從而對十七世紀的打狗山有了進一步的看法。在這二篇嘗試性作品的基礎上,2010發表〈猴山/打狗vs.萬丹港/興隆庄—十七世紀高雄重心移轉試論〉,正式提出十七世紀打狗山地區發展趨勢的轉變。個人認為,打狗,就荷蘭人的空間指涉而言,初期是指今日的哨船頭一帶,1630年代後逐漸擴大泛指整個打狗山區一帶,中國移民來此從事石灰石開採、林木砍伐,並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獎勵推廣下種植稻米,開啟另一波的發展趨勢,從而決定十七世紀中期以後,今日高雄地區聚落重心的移轉。就農業水利條件來觀察,北高雄優於南高雄,致使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高雄平原的重心明顯匯集至北邊的後勁溪、萬丹港一帶。清初,鳳山縣縣城定於興隆庄,其實是十七世紀高雄地區聚落發展的總結成果。



      個人有關打狗山的山南山北之討論,畢竟只是壽山遙遠的歷史背景,距離打狗公園或壽山紀念公園的地景討論仍有一段距離。2012年,蔡佩蓉在我的指導下完成碩論〈壽山,誰的意象?日治時期公共空間的文化意涵之研究〉,論文具體指出壽山紀念公園在地景上兼具現代化、日本化與殖民化的文化意義。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個人對日治時期高雄市都市規劃的認識。因此,當2013年個人展開哈瑪星的歷史研究時,曾對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中打狗公園的規劃有了初步的討論,後來在《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乙書中,初步勾勒打狗公園的範疇與文化特色,當時就認為,打狗公園坐落住商密集的山下町與湊町之間,兼具現代都市生活與休閒、美學與神聖性。只是,在這些作品中,打狗公園始終是配角而非主體。因此,當二年前市府都發局前主任秘書、現任經發局副局長高鎮遠向我提及有意出版有關打狗公園的書籍時,我滿口答應,至今銘感於懷。



      都發局願意共襄歷史研究,這絕對是一項很好的創舉,這也提供個人在研究底蘊上和潛在命題上的某些視角。於是,公園在都市規劃與發展的文化角色,始終是這本著作的核心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本書試圖探究公園歷時性各階段的空間構成,以及各階段公園空間的文化現象等。這些概念和構思的鋪陳相對容易,然而公園實際地景、遺構變遷劇烈,歷史文獻相對稀少,研究起來格外費力。為了克服這些窘境,在有限的時間和人力之下,我把實地調查的重點投注在戰後違建群的住戶訪談,試圖取得戰後公園地景的一手訊息。然而這是一項具挑戰性的工作,受訪者人數之多以及或多或少的排斥性,都會阻礙工作的進行,還好,本案專任助理同時也是共同作者蔡佩蓉,在范棋崴、吳瓊月、翁渙瑤、吳佩儒、曾?鋐等人的協助下,克服困難,收集不少戰後諸多地景背後的訊息和說法。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對整體公園地景的文史變遷,也逐漸了然於胸。



      從了然於胸再撰寫成可供閱讀的文稿,耗盡了我今年 ( 2018 ) 暑假的日日夜夜,不過卻相當滿足而快樂。這本名為《打狗公園野望》的專書,雖聚焦於較不為人知的「打狗公園」,實際含括了壽山的地景文化史。對我而言,壽山已是我二十幾年來生活的一部分,在與它長期親近中琢磨著生命的渺小與偉大,在滿足生命最基本的渴求後,從而體會人生永不停歇的自我追尋。因此,寫壽山其實也是我個人對於過去二十幾年來某些生命歷程的審視與再定位。縱然這本作品仍有所不足,然在我心中,它同山的氣息交融凝聚,散發出如茶香般清淡而雋永。



      實際寫作過程宛如一步一步登山。從山腳到山頂,每一步道上都有登山人的汗水,登山途中是對意志力的挑戰,如果你不堅持,如果你不屏氣凝神,如果你不有所期待,又怎能嚥得下氣喘吁吁的疲倦,又怎能體會,那到達目的地後的一身清爽,而把塵囂全部置之山下。此刻,寫書人同登山人一樣沖淡平和,這應該就是所謂的 "放下" 吧!



      8月23-29日,高雄豪雨不斷,平日乾燥的壽山在滂沱大雨洗滌後,格外顯得鮮綠。幾次利用雨勢間歇上山,因而有幸親睹久違的瀑布,當下想起百年前本多靜六曾為壽山規劃設置瀑布的想法,不得不佩服這位日本公園之父的洞見。那天,我站在瀑布前許久,看著直流而下、湍急而去的雨水或泉水,筆墨抒不盡這奇景般的萬般情緒,多麼希望更多人可來此親自感受。



      最後,這本書得以付梓,首要感謝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大力襄助,前局長李怡德、現任局長王啟川,兩位局長是本書最有力的支持。調查研究過程,承蒙鹽埕地政事務所提供寶貴的地籍圖和土地登記資料,眾多受訪者不厭其煩地接受採訪提供寶貴訊息,以及將本書編排設計得有其特色的李宜樺,她簡直就是我的美編特助,對於常常突如其來的修修改改毫無怨言,而各位助理們的辛苦也不只是三言兩語。謹此一併致謝。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