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林道生的音樂生命圖像

林道生的音樂生命圖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64538
姜慧珍
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8年7月31日
93.00  元
HK$ 83.7  






ISBN:9789869064538
  • 叢書系列:東台灣叢刊
  • 規格:平裝 / 269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東台灣叢刊


  •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家傳記/文集











      林道生是花蓮重要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他深入原住民部落採集傳統歌謠,並以此為基底,創作室內樂、協奏曲等曲式。2012年林道生獲頒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特別貢獻獎,肯定他對原住民文化保存、傳承與弘揚的付出。



      本書以林道生之生命史研究,試圖理解這位後山不平凡的音樂家,如何透過自學,踏上音樂創作之路。由歷史脈絡下觀察,「戰爭期世代」的作曲家,在不同生命階段,個人採取的適應策略,進而確立自我創作風格。



      本研究認為,1950年代以來,林道生的創作核心由民族精神的反共愛國歌曲,隨現代主義移入後的無調性現代音樂,逐漸轉為中國文化圈下的民族音樂,最後發展出關注臺灣為主體的愛鄉歌曲。這幾段時期依序相互疊合、扣連,並互為影響。



      林道生之作曲強調各族群之文化內涵,以音樂語言傳達對臺灣的關懷。她的創作歷程,記述臺灣音樂史的流變,其多元豐富的作品風格,更為臺灣音樂史譜下不朽的樂章。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後山移民音樂家的傳奇人生

    第二節?? ?探向生命的路徑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 ?兩個國族教育的思想啟蒙

    第一節?? ?皇民化的童年與國民學校

    第二節?? ?去日本化與花蓮師範學校時期

    第三節?? ?美崙溪畔的教學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愛國歌曲和現代音樂創作

    第一節?? ?軍中文藝初試啼聲

    第二節?? ?「飽命」與「保命」的創作

    第三節?? ?亞洲作曲家聯盟與現代化衝擊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民族音樂中的他者與自我

    第一節?? ?原住民音樂與神話寫作

    第二節?? ?音樂與文學的交會

    第三節?? ?音樂著述建構的創作脈絡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林道生之大事記年表

    附錄二:林道生音樂作曲年表



    ?





    推薦序



    潘繼道




      撰寫人物的生命史很難,因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包括家庭、社會、國家及個人的生境遇,會給予不同的經驗。而其自身心路歷程的轉變,有時也不一定會跟隨著代而走。然而如果要書寫跨越時代,且又是創作、著作等身的音樂作曲家兼教育家,則又更難下筆。因為其人生經歷不同政權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被統治經驗,其創作的歷程與豐富的作品,使得生命史更是不容易去探索。



      本專書的主角林道生老師,雖然不是出身於後山花蓮,但從他跟隨父母親由彰化搬到花蓮之後,從此他鄉變故鄉,接觸到花蓮的多族群與多元文化,並慢慢地展開他的音樂創作旅程。2012年為肯定他對原住民文化保留、傳承與弘揚地付出,花蓮縣文化局更頒發「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特別貢獻獎」。



      林老師接受過日治時期皇民化的初等教育,與戰後國民黨中國化、去日本化、反共抗俄的精神教育,兩種截然不同的國族主義教育體制,使他必須趕緊自我調整以因應變化。



      除了家裡給予的教育與薰陶之外,其並未受過完整的音樂訓練,在花蓮師範學校就學期間,慢慢地發現自己有音樂的天分;而在接觸到張人魔老師之後,初步參與臺灣原住民音樂的採集,而這樣的經驗其後在玉山神學院任教時更加地被他發揚光大。在他田野調查及閱讀相關文獻之後,因為對原住民文化、生命哲學有更深一層認識,及自身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林老師在創作時,更能將原住民歷史文化等元素融合在歌曲當中。



      軍中服役的經歷與面對戒嚴時期胞弟無端遭羅織思想罪名入獄,在「飽命」與「保命」的現實考量下,林老師創作了非常多的愛國歌曲,逐漸打開知名度;「曲盟」則對他提供自學、觀摩和發表的機會,也醞釀他深邃且自由的樂曲芬芳。2000年後,林老師更與花蓮在地的文人合作,使他的作品呈現更加多元。他的作品也關注時事、結合時事,且將父親林存本互動的好友賴和的作品加以編劇,完成《賴和詩作歌曲集》。



      林老師的人生經歷豐富,其創作、著作又非常多元,除非與他建立一定的信賴關係,並能細心聆聽、整理其口述歷史,耙梳其紙本創作者,才能較接近地呈現這位花蓮在地的音樂家,而慧珍就是以她對文字掌握的敏感度、細膩流暢的書寫功力,加上她在碩士班就學期間的歷史專業訓練,將林老師的生命史放在臺灣整體的大歷史中作對話,以〈兩個國族教育的思想啟蒙〉、〈愛國歌曲和現代音樂創作〉、〈民族音樂中的他者與自我〉等章節,並藉由與林老師共同參與研究的方式,使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林老師生命史的發展、形貌,儘可能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慧珍撰寫時考證用心,文字極為順暢,引述不少林老師的訪談記錄,其生動的敘述,彷彿林老師就站在眼前跟我們談他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慧珍是我在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班指導的研究生,第一次接觸到她的名字,是協助花蓮縣文化局審查她所主筆、編輯的《花蓮縣2014全國古蹟日導覽手冊──時光旅行》時,當時覺得她的文筆流暢優美,能將田野、口述的資料與文獻作結合,透過圖像與文字使作品完美地呈現出來。接著,慧珍申請入學,成為系上的研究生。上課期間,慧珍非常認真,對於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的相關課程都有修讀,遇到疑問時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只是上課時間會把握機會討論,下課後回到家也會寫信來詢問,以獲得解答。



      在指導她寫作論文期間,她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顧一對子女,課業、家庭、工作要同時兼顧,非常的辛苦。還記得花蓮縣文化局《花蓮縣2015全國古蹟日導覽手冊──走街串巷老花蓮》,又由慧珍工作的公司承接撰寫的任務,期間她的女兒生病住院,蠟燭多頭燒,跟我約好時間要訪談日治時期花蓮港廳的官營移民村、新城神社相關發展歷史時,累得睡過頭了而急忙跑來,她是個非常負責任卻又容易緊張的人,到達的時候連忙道歉;我只是擔心她累壞了,要她放輕鬆,因為一邊工作、一邊唸書,又遇到家人病倒需要照顧時,心中的煎熬是可以體諒的。



      臺灣的歷史,絕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或是政治發展的記錄,臺灣各個在地音樂作曲者、教育者、臺籍日本兵、工藝家、企業家、運動員……,他們的生命史將可充實我們對臺灣史如實的認識,因為這些在地人物的境遇,因應大環境的身心調適,更貼近人民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記憶。



      慧珍的碩士學位論文獲得東台灣研究會出版審查通過,並得到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獎助出版,為人師者的喜悅莫過於此。其實,慧珍撰寫的過程中我獲益更多,更能從她的論文中以不同的視野理解、學習臺灣史。



      我個人專長不是音樂史,幸運地系上相關專長的老師能適時予以協助,使慧珍論文撰寫時能夠更加嚴謹。當然,提供文獻與口述資料、共同參與研究與慧珍「視域融合」的林道生老師是最大的貢獻者,因為林老師的信任、無私地提供各項資料,使慧珍的研究成為可能,並最後撰寫完成及出版。原先希望由林老師撰寫推薦序,因為他才是真正的功勞者,又是音樂界、教育界的前輩,我只不過是修改文字錯誤、提醒慧珍注意史料的正誤與論文的格式而已,但林老師非常客氣謙虛的說:「還沒看過自己推薦自己的文章,怪怪地。」因而由我代為寫這篇推薦序。



      《林道生的音樂生命圖像》一書即將出版問世,對於記錄東臺灣歷史、記錄東臺灣在地音樂家的生命史,可說是極有意義之事。希望這是慧珍階段性研究的結成與再出發,期盼她對東臺灣的研究繼續著力,對臺灣史研究與臺灣奉獻心力,企盼不久的將來也能見到更多的研究出版。


    潘繼道

    2018.5.5




    其 他 著 作
    1. 你的青春照見我:親子相處用心不用力,彼此陪伴、自我傾聽,活出自在人生
    2. 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