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劇場與城市

劇場與城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58127
簡•哈葳
耿一偉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05日
83.00  元
HK$ 70.55  






ISBN:9789574458127
  • 叢書系列:文化湯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化湯


  • 藝術設計 > 戲劇 > 戲劇總論











      劇場 城市 空間 社會 商業 文化 政策 人民 展演

      理解劇場的歷史發展脈絡

      就能理解城市的過去 現在 未來




      自古以來,西方城市中劇場發展的歷史脈絡就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而展演的內容又能夠反映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劇場、展演、城市三者的關係牽動了社會階層、意識形態與城市居民認同的轉變。



      如今劇場與展演越趨多樣化,對照的是城市的快速變化,甚至是全球化浪潮中的經濟、商業、文化、政策等。作者透過文化物質主義與展演分析兩個面向,仔細檢視劇場、展演與城市,以及經濟發展、社會及文化政策、認同問題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藉此了解城市的發展路徑,進而思考、制訂未來的出路。



    本書特色



      1、列舉著名劇場範例,援引表演研究、社會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其脈絡

      2、可結合城市發展與規畫,極適合都市研究者、劇場研究者、文化政策研究者,以及文化局等公部門相關人士參考

      3、與2018桃園市鐵玫瑰藝術節合作出版

    ?


     





    推薦序 ?

    導言? 耿一偉

    前言



    1 序論

    在倫敦東區史特拉福車站演出的《小金屬物》

    為什麼劇場與城市的關係至關重要?

    批判策略

    本書的結構與焦點



    2 城市與文本



    3 文化物質主義、劇場與城市


    文化物質主義

    劇場裡的文化物質主義

    表演的場所

    劇場資本

    劇場人:觀眾

    劇場人:工作者

    評價文化物質主義的實踐



    4 城市與展演性:表演城市

    都市研究

    偶發藝術

    當今城市中的展演性

    當代的漂移:行為漫步

    《騎士發言》

    當代抗議活動

    單車臨界點

    高能見度的展演介入:比利牧師與停止血拚教會面對瞎拚啟示錄

    城市的展演權利



    5 結論:城市、劇場、表演、混種、矛盾與世界主義

    混種式批判實踐:物質主義的展演性與展演式的物質主義

    世界主義的社群



    延伸閱讀

    索引



    ?





    導言



    耿一偉(2018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




      位於漢堡的易北音樂廳因為建築工法困難,多次延宕,爭議不斷。在花費當初預算十倍的8.43億美元、經歷十年興建後,終於在2017年初落成,立即成為旅客趨之若鶩的觀光勝地。城市在競爭文化資本時,為了能更具有優勢,蓋一個紀念碑式劇場,創造城市地標,已是當今全球各大都市普遍採用的發展策略。

    ?? ?

      劇場與城市文明之間一直有著密切關係。從古希臘的雅典阿波羅劇院在衛城所佔據的顯著面積、與民主制度的關係,以及悲劇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即可看出端倪。不過劇場(theatre)一方面可以指稱戲劇演出活動,一方面又代表了實體的劇院,這樣的雙重複雜性,讓劇場與城市的關係處在藝術、政治、社會學、建築學、物理學與都市規劃之間的交錯點上。 ?



      百老匯的形成,光看表面的劇目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而是要遵循本書作者提倡的文化物質主義分析,去理解這些劇院從二十世紀初至今在紐約都市化進程的狀況,才能明白會有《獅子王》這樣的暢銷音樂劇出現,除了創作之外,還需加上劇院擁有者與市政府之間通力合作,改變區域治安生態,安撫投資者(迪士尼),才有可能誕生。



      劇院建築不能憑空想像,而是受到建築工法的限制與推動。當年歐洲大劇院的興建潮,有一個重要條件是工業革命,例如鋼筋混凝土發明於十九世紀中葉,即讓能容納更多觀眾的大型建築得以產生。維也納歌劇院(1869)、巴黎歌劇院(1875)、布拉格國家劇院(1883)等城市地標都建於十九世紀下半,就不只是巧合而已。



      劇院因為不服務實際的居住,加上這些劇院興建時可能必須同時作為城市形象或國家認同的載體,往往具有表演建築(performing architecture)的特徵。金碧輝煌的布拉格國家劇院會誕生,是因為當時還受奧匈帝國統治的捷克希望在以德語演出的劇院外,布拉格能有一家專門以捷克語演出的劇院。這棟建築是在民族樂派作曲家史梅唐納等文化領導者的領軍下,號召民間捐款而完成,劇院內外充滿了各種認同象徵,如民族神話或藝術大師的雕像等。



      劇場作為城市生活的亮點,興建背後的動力通常是為了展現城市財富,但興建時該怎麼取得土地,往往成為問題的關鍵。本書作者對此採取批判立場(可參見第二章),對那些一頭熱的城市領導者與管理階層而言,是一個重要提醒。時代在進步,任何一項措施的實踐,不論立意如何良善,都不能建立在犧牲弱勢的條件下,而是要公開並取得社會共識。



      政治觀念的改變也影響了劇院設計。過往菁英主義式的富麗堂皇,轉化成更親民、更具有公共性的空間設計;劇院不能只是有閒階級的社交展示場,即使沒有預算買票進場的民眾,也該有使用劇院空間或是觀賞公開排練的權利。藝術家亦不能老是採取啟蒙大眾的高高在上心態,節目需顧及到在地社區並與之有對話,尊重多元價值。當然,這樣的立場與百老匯不同,原因在於上述這些劇院都是公立劇院,而不是私人經營。既然經費來自納稅人,就不能只服務少數人的品味,而需有更全面甚至共融(inclusive)的規劃。



      法國關於地方分權(decentralisation theatrale)的文化政策,於1972年獲得法律的支持,讓劇場不再只集中在巴黎,而是分散到其他城市,許多國立戲劇中心(Centre dramatique national)甚至建立在移民區為主的市郊,希望能透過劇場轉化社區。但即使動機良善,看戲的卻往往還是那一批來自市中心的觀眾,對在地民眾來說,這些美麗的建築只是不相關的日常奇觀。但也有少數成功的例子,關鍵通常在於藝術總監的決斷力,願意從宣傳到節目設計都積極將在地居民納入,成功轉化劇院形象與社區生活。硬體建設若沒有相應軟體的支持,也不過是個蚊子館罷了。



      文化物質主義造成一定的發展限制,但事在人為,建築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也是本書除了文化物質主義外,為何要強調展演分析的原因。透過各種具有展演性的演出與事件,劇場可以突破原有物質空間的限制,找到新的表演模式,創造新的社會力量,這也是本書第三章所強調的重點。



      《劇場與城市》不是大部頭的著作,但基本結構與內容都相當完備,甚至碰觸到當今最新的沉浸與互動劇場。導論提到澳洲背對背劇團利用耳機在車站大廳演出,或是第三章論及英國藝術家費歐娜•坦伯頓(Fiona Templeton)的YOU—The City,都讓人聯想到類似《遙感城市》的當代城市漂移,看見專業演出走出劇院空間,進入其他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介入趨勢。在理論上,劇場與城市具有的複雜維度,本書提供了跨學科進路,加上關鍵書目與學者名單,使得不同學科的對話空間得以打開,讓讀者對此議題能有綜合的基本理解。



      在人人使用手機,內容可無限免費下載並進行互動的虛擬科技時代,談劇場似乎有些老舊,趕不上時下消費潮流。但只要看看現實世界的權力運作,並從城市角度觀察,即能發現劇院的興建量並沒有減少,反而有更多戲劇中心或園區積極規劃在未來成立。知名建築大師們將這些表演建築當作是施展才華的個人舞台,肆意揮灑想像力與創意,不過也因此增加了施工難度,造成後續完工的困擾。



      另一方面,當代劇場彷彿面臨宗教改革,從外在的教堂崇拜,回到每個人的內心──修圖軟體讓每個人都是戴上數位面具的演員,網路直播讓手機變成劇場──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在數位時代變得無所不在。表演分析(performance studies)成了理解時下社會現象的最佳利器。劇場並沒有式微,只是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而網路又讓我們重新成為現場觀眾,可以彼此當下互動。



      希望這本小書的出現,能引發更多相關的創作、出版、研究與討論。畢竟劇場與城市是攸關我們每一個人的事。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