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除了自身熟悉的成大醫學人文生活圈之外,利用在地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超連結至醫學史、醫理學與醫學倫理的策展方式,也適用於大台南地區。譬如,若我們迎合人文旅遊的時尚趨勢,規劃出具有知識厚度的台南醫學人文之旅,那麼是否更有機會達到醫學人文所期待的教育或知識溝通目的?
台南其實擁有許多歷史資源,譬如「新樓醫院馬雅各醫學紀念館」,加上位於台灣文學館附近「太平境教會」中的「馬雅各紀念碑」及馬雅各家族文物,是探討台南醫療史與醫療宣教的好體裁。無論是從多元文化的相遇,或從不同文化醫學宇宙觀與身體觀,更或從病患就醫選擇的現實角度,都很容易連接當代台灣民眾的就醫經驗與身體經驗。又或者如「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也是一個觸及疾病史、公衛史、疾病汙名、醫理論爭(烏腳病致病機制,從降災到砷與螢光腐植質的論辯)、醫療政策、醫學倫理、醫療奉獻,甚至是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倫理(如何展示過去未經知情告知取得同意展示的病理標本)的重要案例。另外,若我們把關鍵字放寬至公共衛生或環境汙染議題上,那麼可供選擇的對象就更多了。譬如,工業汙染地區若可視為工業汙染博物館,那二仁溪畔諸多堤防就是工業考古(堆積廢電路板)與廢五金汙染的歷史見證了。記得不到十年前,筆者還曾見有人於三不管地區燃燒廢五金,足見汙染是經濟史、環境史、健康史,疾病史、醫療史、也是地區開發史的當代問題。
以上例子,基本上還都只是以科學醫學視角來挑選策展對象,若我們納入中醫、傳統藥草與另類醫療,那就會有更多與庶民生活史相關的重要議題出現,譬如,中醫、中藥行、草藥行、寺廟藥籤,甚至原住民種種醫療實踐。至於如何描述、解釋與評價我們身處的醫療文化,便必須透過醫學人文的研究與教育的工作加以深化了。
旅行的人,或許無意時刻保持批判之心,但行程景點背後若無人文研究所提供的視角,那麼常見在沉重歷史場景前「比YA」照相打卡的情況也只是剛好。如果,旅遊路線景點是大眾頻繁接觸的媒介,那人文研究者值得多花些心思,為公眾走出各種可能的文史新路線,開創「有史有娛」的身體時空新經驗。
人文研究做為視角的旅行�陳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