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

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32766
岡田尊司
林雯
聯合文學
2018年11月23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3232766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


  •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為什麼看來極度普通的人會因為細故犯下令人譁然的案件?



      近來不斷發生重大刑案,其中不少是乍看普通的「一般人」突然犯下隨機殺害多人的案件。有些犯罪者有幻覺、妄想等的異常症狀,也有犯案動機,可是專家花時間做精神鑑定以了解他們犯案時的精神狀態,卻常常找不出究竟是哪些「疾病」造成犯罪行為。



      重大刑案之外,因不滿、憤怒引起莽撞反應,逐步升級為極端行動的問題,和我們更密切相關。而且,這現象不只出現在兒童、青少年身上,也擴及成人。最常見的是,輕易對弱小者發洩不滿與憤怒的案例,例如: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霸凌、騷擾、虐待,甚至公眾人物口吐狂言等,事件的數量遠多於重大刑案。



      二十年來持續在精神治療第一線奮戰的醫師岡田尊司分析,這些扭曲現象背後的根源並非各個疾病,而是基礎的共通病理:



      自戀病理──「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



      這些過去的精神醫學無法全然掌握的病狀,可以概稱為「誇大自體症候群」。特徵是,擁有不成熟的全能感和自我炫耀傾向、缺乏現實感的幻想傾向、缺乏罪惡感和同理心,且不順心時容易暴怒,非常敏感易受傷。當他們威脅不順己意的人,並想支配對方,就是自戀失控的情況,很可能一觸即發升級為犯罪。



      這些異常行為的本質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主要就是缺乏健全的判斷力;不成熟,不知體諒他人,以及因失去自制力而採取極端行動。一言以蔽之,就是驚人的幼稚。



      從引發重大事件的少年到導致國家滅亡的領導人,都與這種自戀病理有關。因此,岡田尊司以自戀觀點為基礎,試圖從案發現場到職場、家庭,徹底分析犯下案件的孩子,甚至擴及所有現代人的病理。



    ?


     





    【前言】啞口無言的精神醫學



    【第一章】異常事態的基礎


    極度普通的孩子�從前的精神醫學概念現在行不通�與過去的巨大分歧�少年為什麼砍下斧頭�前優等生的「事業」�在家放火後出門約會的少女�共同的基礎�五個共同特徵�是發展障礙的問題嗎?�「疾病」的概念掌握不到的病理�「交界」的死角�陷入困境的精神醫學



    【第二章】什麼是誇大自體症候群

    「誇大自體症候群」的始祖�自戀的發展與誇大自體�依附的瓦解與自戀型人格障礙�力量的泉源──全能感�只看見自己�位居「世界中心」的自己�真正的同理心受損�自體客體與全能客體�擁有與控制的關係�幻想至上與解離的心智結構�容易受傷與迴避、攻擊�自戀的膨脹與萎縮�內心的神與自戀性憤怒的失控�為表現全能感而破壞�隨處可見的誇大自體症候群



    【第三章】誇大自體症候群的悲劇

    「王子」的犯罪�名校女大學生縱火�美麗的縱火惡魔�青年玩家的實驗�被揭開的謎�逞強的鎧甲脫落之時�令人絕望的事件�成長過程不受照顧�過度擴張的病態願望�幻想與自體客體的失控�最後的逞強�史上最嚴重的犯罪�問題行為逐步升級�由明轉暗�推卸責任的結果�發展、依附、自戀障礙的三重痛苦



    【第四章】孕育出誇大自體症候群的現代社會

    迴避型依附與誇大自體症候群�過度保護與棄之不顧�從不斥責與過度斥責�父親缺席的社會與誇大自體症候群�有偉大父親存在時�躁狂性防衛的社會與自戀的撫慰設備�競爭社會的產物�容易發生在發展障礙孩子身上的負面影響�自戀社會產生的自戀創傷�兩極化是動力來源�腦部所見的誇大自體症候群�同理心與躲避危險的意外結合�控制的失敗與失控的情緒



    【第五章】隱身在旁的誇大自體症候群

    ※家庭與學校的誇大自體症候群──過高的理想與被拋棄的現實

    名為「我的孩子」的大明星�拋棄現實世界的孩子�「天才運動員」的墮落�「可愛」的意義改變了�殺掉最愛的人的心理背景�受挫的才能�「不甘平凡」�軍事化訓練的效果令人存疑

    ※職場的誇大自體症候群──無止境的欲望與戰爭的結局

    弱肉強食的市場經濟�階級差距的擴大�成功者與失敗者�為憂鬱與心身症所苦的企業戰士�渴望適合自己的工作�經濟賭場化與被貶低為籌碼的勞工�光俱樂部事件中看到的誇大自體症候群�勝利者幸福嗎?躁狂性防衛失敗時�從頂峰跌到谷底──只有一次的失敗

    ※誇大自體症候群的愛與性──愛幻想的現代人

    陽具自戀的寵兒�另一種戰略•戀愛遊戲的目的�消失的英國女子�誇大自體的寵兒歐納西斯�家庭暴力的無底沼澤�超級巨星的犯罪�超人的危險全能感�跟蹤狂、家暴、性騷擾與誇大自體症候群�不對等的愛的病理�愛比自己遜色的人



    【第六章】克服誇大自體症候群

    ※與誇大自體症候群相處

    身邊的誇大自體症候群�了解誇大自體症候群�如何當他們的鏡子�保持距離的技巧�當他們長久的安全基地�依附就是特別待遇�「理想化」的危險與效用�不妥協�不爭輸贏�讓他聽勸

    ※預防誇大自體症候群

    培養克服傷害的力量�愛與責備的平衡�穩定的依附關係提高反省能力�一個人不會幸福�恢復溫暖的體驗�必須有促進自立的社會體系�公平的機會與階級差距的控制

    ※擺脫誇大自體症候群

    多方體驗的重要性�與理想化對象的相遇與畢業�甘地的例子�因為人父母而成長�為別人禱告、為別人而活�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結語】幸福在能感覺到的人身邊



    【主要參考文獻】








    ?





    前言



    啞口無言的精神醫學




      近來不斷發生重大刑案,其中不少犯罪者乍看是一般人,突然犯下隨機殺害多人的案件。比較近期的有:二○○一年的「池田小學事件」,二○○八年的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八王子、取手、大阪心齋橋等地也相繼發生隨機殺人事件;而二○一六年七月,相模原障礙者收容中心出了十九條人命,是日本戰後死傷最慘重的案件。相模原事件犯案者是該中心離職員工,曾經守護過這些毫無反擊力的弱者,現在卻殘殺他們。



      多數人對這類事件感到莫名其妙,連理應說明此種行為病理的精神醫學,也無言以對。



      其中有些犯罪者有幻覺、妄想之類明確的精神異常,也有犯案動機,可是專家花了好幾個月做精神鑑定以了解他們犯罪時的精神狀態,卻多找不出犯罪行為主要是由哪些「異常」造成;例如,秋葉原事件就找不出可說明犯罪行為的明顯精神障礙。



      對此結果,任誰都會張口結舌,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那些事件奪取多條無辜生命,這麼嚴重的後果卻找不出異常原因,實在有違常理。對犯罪動機的解釋,大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焦躁、報復社會或組織」之類。秋葉原事件發生時,有一些同情約聘員工不幸遭遇的聲音,之後審判時,犯案者卻表示主要動機是「在網路上失去立足之地」。



      每當這樣的事件發生,一定會引起憤怒譴責,但也有人誠實地說「犯罪行為本身雖然絕對不可允許、不能原諒,可是我也會有跟犯人同樣的心情」。因為對自己的現況不滿,感到心煩氣躁、忿忿不平,社會對自己的低評價也令人憤怒……,這些對置身於緊張狀態、充滿壓力的現代人來說,也許可說是切身之痛。



      不過,感到不滿、煩悶焦躁、對社會憤怒,與實際造成多人傷亡的行動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應該說,這些案例共同的「異常性」使犯罪者一口氣越過這段距離。



      因不滿、憤怒導致莽撞行動的問題,首先可在小孩子身上明顯看到。八○年代起,在教育、臨床上,漸漸開始討論抓狂的小孩。當時顯示的問題是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DV)與校園暴力的增加。九○年代末開始,陸續發生重大少年犯罪事件,其中以一九九七年神戶市須磨區的少年A事件、二○○○年佐賀的西鐵巴士劫持事件最具代表性;因為是引起社會矚目的劇場型犯罪(譯註:把社會大眾當做觀眾,像演戲般進行犯罪。特徵是向媒體發出犯罪聲明,反覆挑釁執法機關,以激起大量報導。),再加上大眾媒體的過度報導,震撼了日本列島。



      一九九三年開始,我在醫療少年院擔任精神科醫師長達二十年。我親眼看到這二十年間孩子的急遽變化,也實際治療引起重大事件的少年,深感精神醫學的診斷無法準確掌握他們引發問題的病理本質。在探討這些難以理解的行為時,我特別注意到兩個問題,一個是不安全依附的問題,另一個是自戀的問題。



      我也愈來愈覺得,孩子的問題,與其說單純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不如說是敏銳地反映大人與社會問題的鏡子。實際上,我認為更早之前出現的兒童異常已經告訴我們大人與社會出了問題;不過大人並未正視,只視為孩子的問題,導致情況持續惡化。正因為這些大人還是小孩時,異常行為被視為孩子的問題,才導致現在狀況惡化,不是嗎?



      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重大刑案或嚴重的少年犯罪,但因不滿、憤怒而引起莽撞反應,逐步升級為行動的問題,其實和我們更密切相關。而且,這樣的病理不只出現在小孩身上,也擴及大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對弱小者霸凌、騷擾、虐待等。這些問題在數量上遠遠多於重大刑案,也更常發生,和重大少年事件也有共通的自戀病理,只要有一個地方不對,就有導致嚴重事件的危險。



      因此,我以自戀觀點為基礎,試圖分析犯下案件的孩子,甚至擴及所有現代人的病理,二○○五年九月由筑摩書房出版了本書的初版。



      出版後不久,獲得一些專家的迴響,但我想一般人仍不太關心。本書忽然引起注目是在秋葉原事件發生之後。大概是因為也有其他人認為秋葉原事件具體表現了誇大自體症候群(grandiose self)的病理。



      之後,表現出誇大自體症候群病理的事件不斷發生,但與一般人更密切相關的是輕易對弱小者發洩不滿與憤怒的案例,如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霸凌、騷擾、虐待等。這類案例不只增加,也很可能一觸即發升級為犯罪。



      威脅不順己意的人,並想支配對方,就是自戀失控的情況。遇到這種人該如何應付?有這類問題的人該如何克服?思考這些問題時,一定要了解誇大自體症候群的病理。



      之後,我開始研究另一個重要觀點,即不安全依附的問題,發現藉由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許多出現抗拒現象的案例也有改善的機會。研究過程中我逐漸了解,自戀問題其實與依附問題密切相關。由依附問題發展出自戀問題,因而產生各式障礙的機制變得更明確。



      缺乏安全的依附關係,加上偏執的自戀,不只活得更辛苦,與周遭相處也會有困難。現代人都容易遇到這樣的課題,可以說任何人都可能因一個差錯,就走向失控,像計量器破表一般。



      這次由朝日新聞將《誇大自體症候群》改成文庫本重新出版。藉此機會,我修改了部分內容。初版距今已十一年,我在依附問題等方面加入新的觀點,也納入這段期間發生的事件,以及我實際接觸的例子。不過,為表達最初出版時的想法與感受,我盡量不修改其他論點,保留最初版本的原貌。



      誇大自體症候群的問題不單是某個個人的問題,因為它一再牽連許多人,有時失控到整個社會都被捲入。當絕望、不安籠罩社會時,人人渴望救星出現,為誇大自體症候群所產生的幻想而狂熱;八十年前法西斯主義抬頭的狀況,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重現的徵兆。這或許是因為許多人對現狀失望,認為幻想的彼岸有某種事物在等待。為了冷靜地看清本質,避免相同的悲劇,我們必須了解誇大自體症候群。



      從引發事件的少年到導致國家滅亡的領導人,都與這種病理有關,因為引發行為的原理是一樣的。很遺憾地,這些行為的本質與其說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不如說是因為缺乏健全的判斷力;不成熟,不知體諒他人,以及因失去自制力而走極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驚人的幼稚。失去希望的人們在操弄極端言論與行動的領導人身上,投射出虛幻的拯救者形象,並為之瘋狂。



      誇大自體症候群不只是凶殘的犯人、危險領導人的問題,而是擴及一般人身邊的問題。內心愈空虛、不滿的人愈容易被吞沒。或許可以說,每個現代人都有這樣的風險。因此,對誇大自體症候群的思考,應該超越個人問題的層次,視為現代社會的根本問題。



      本書加入許多臨床與具體的例子,以幫助理解。為保護當事人隱私,無論是少年事件或一般成人的臨床例子,我都修改了細節與背景重新編寫,避免讀者聯想到特定案例。

    ?




    其 他 著 作
    1. 啟動心靈的對話(暢銷經典版)
    2. 失去母親這件事
    3. 人際過敏症(長銷經典版)
    4. 成人過動症的真相:日本依戀障礙權威為你揭開過動症的真實面紗
    5. 父親這種病(長銷經典版)
    6.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7. 母親這種病(長銷經典版)
    8. 怪癖心理學
    9. 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
    10. 容易受傷不是錯:建立專屬於你的安全基地,不受他人評價左右的幸福人生
    11. 活著覺得麻煩的人:逃避不可恥但沒用!日本精神科名醫教你走出迴避型人格困境,活得更輕鬆自在!
    12. 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
    13.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14. 你是長壽的性格嗎?:比起飲食與運動,性格與生活哲學更能影響你的壽命
    15. 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套書)
    16. 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17. 戀愛這種病:解讀自我與對方的人格,診斷愛情的現在與未來
    18. 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
    19.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20. 夫妻這種病
    21. 啟動心靈的對話:拯救過無數受困心靈的醫師,告訴你讓人做出改變的對話技巧
    22. 父親這種病
    23. 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