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終於,可以好好說再見:當我們失去最愛的人,該如何走出悲傷?

終於,可以好好說再見:當我們失去最愛的人,該如何走出悲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04656
傑夫•布雷澤
謝佳真
平安文化
2018年11月26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9704656
  • 叢書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Upward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一本「沒有人想要、卻每個人都需要」的書!



      生命是一場緩慢的旅行,

      當終於來到最後的終點,

      我願意給你最溫柔的告別……




      人的一生中總有經歷悲傷的時刻,不是在此時,就是在彼時。



      你或許失去了父母、伴侶、手足、朋友等生命中重要的人,卻沒有機會說再見,或是覺得自己當初應該多盡一點心力。生離死別的場景千變萬化,每個人的悲傷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哀悼方式也不會跟別人相同,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決定你要如何調適自己的心境。



      你會允許自己哭泣嗎?你會不斷譴責自己、充滿愧疚嗎?你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來保護孩子嗎?你會裝作一副沒事的樣子嗎?



      無論你會如何消化這些感受,你只需要知道:你並不孤單。



      本書作者傑夫•布雷澤是知名的人生教練,並且是喪親兒童輔導機構「邂逅悲傷」的親善大使,也曾經歷喪妻之痛的他要告訴你:悲傷是最厲害的捉迷藏高手,不管你花多少時間把自己藏起來,它總有辦法找到你。你可以放任你的哀慟變成無時無刻折磨你的巨大痛苦,你也可以選擇讓悲傷不再那麼椎心蝕骨,終至減輕到你可以應付的程度。



      如何走出悲傷雖然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法,但你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你一起面對這段黑暗、孤獨、絕望的旅程。而只有學會對自己仁慈,才能真正理解悲傷,撫慰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名人推薦: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 感動推薦!

    ?


     





    導論

    ?

    最慘的青天霹靂

    說出壞消息

    四位女性

    調適心態,接受現實

    正視生命

    是開創奇蹟的思維模式?還是無法面對現實?

    生命的最後階段

    喪親的常見情緒

    提前來報到的悲傷

    沒能道別

    在喪失中否認現實:裝作沒那回事

    接受喪失

    在人生下半場的喪失與怨怪的重擔

    悲傷中的愧疚之旅

    遲來的起步

    將自己交託給悲傷

    多次的喪失

    成為成年孤兒

    失去還沒出世的孩子

    悲傷的「規則」

    男性的困擾

    在喪失後給自己動力

    在你跟大家說你很好之前,看這一章

    對孩子悲慟犯下的大錯及我要改變的做法

    年輕人與喪親

    我們對稚齡子女犯下的錯

    學校應該如何支援你的兒女?

    喪失後的單親生涯

    我們為何在失去親友後跟某些人保持聯繫?

    媽媽快要走了

    我快要沒爸爸了──十二歲的觀點

    我們需要的後援:如何取得支援及提供支援?

    遺言在喪親之痛中的分量

    悲傷與社群媒體

    他們去了哪裡?

    土葬或火葬:我們想在哪裡落腳?

    我們在喪失中犯的錯

    當悲傷與原有的議題攪和在一起

    當失去一個人便會連帶失去很多人

    悲傷對工作的可能影響

    會惹悲傷之人發火的話

    道別:葬禮

    特殊的日子

    喪偶與第二春──對孩子的衝擊

    繼父母或同居人──讓適當的人走進孩子的生命

    量尺與時間表

    挺過悲傷的求生思維模式

    ?





    推薦序



    面對悲傷的問題導向學習 ?




      我今年恰進入「從心」之年,學醫五十年,從迎接生命的婦產科醫師到常須面對生死抉擇的癌症醫師,又從治癌醫師到自己成為癌症病人,深刻經歷一課一課的生命學習,深知面對死亡是每個人終須面對的終極學習,就如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所說,人只有面對自己的死亡,真實的自我才會顯現。然而每個人的死亡學習只有一次,無法重來,藉著別人生命故事,尤其是自己親人的學習,就是重要的學習和成長。



      本書作者傑夫.布雷澤(Jeff Brazier)是合格的人生教練以及喪親兒童輔導慈善機構「邂逅悲傷」(Grief Encounter)的親善大使,他同時也是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執行師,長於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以及積極正向的思維技術。他的妻子潔德在八年前的母親節(當時二十七歲)因癌症過世,其後他便一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走過哀傷、走出哀傷,陪著他們長大。後來更在一個幫助人們(尤其是孩子)克服哀傷的單位工作,是個相當有經驗的生命導師。



      自身經歷與豐富的輔導經驗,使他可以將喪失親人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做分類,並教導大家如何解決問題,以正向方式克服哀傷,用更從容的態度面對死亡。



      本書不著重於喪失親人的「經驗」,而是將重點放在喪親前後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排解情緒、解決難題。這和當代學習的一個主要模式,「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相契合。



      作者告訴我們,在悲慟降臨前,你可以盡力為摯愛營造舒適的最後時刻。同時,你也可以做不少事情來減少遺憾。我常說:「記得病人不是唯一受苦的人」,這樣的思考和準備,肯定可以使每個人做好準備,在自己人生的最後階段,也妥善照顧身旁的大家。



      至親的死是你永遠不可能徹底釋懷的,時間雖然可以使哀傷看似淡化,但每逢昔日的情境重現,或夜涼如水之際,便常又觸動愁腸,但我們確實可以學會管理悲傷,與悲傷共存,使思念成為美好記憶的重現。



      我們也常看到,如本書作者所說,家庭之中當失去一個人便會連帶失去很多人,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本書作者也提醒大家要注意當全家人團結一心的原因不存在了,家人之間的關係便似乎開始沒那麼緊密了!然則我們當如何行?



      本書原名為「悲傷生存指南」,書末「挺過悲傷的求生思維模式」一章便是重要的總結之章,作者拆解悲傷的所有要素,提供他一路上學習和體驗的所得,希望能嘉惠在漫長而曲折的悲傷之路上的每個人,他說這不僅關乎學習面對悲傷,也是關乎學習面對自己人生,深度追尋生命意義的重要時刻。



      我期望所有的讀者都能藉此書有問題導向式的學習,就像我一樣。



      甚願為之推薦。

    ?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