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59219
何儒育
遠流
2018年11月2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5659219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0.9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學用書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體、以「天道」為根源的典籍與經驗知識內涵,以及蘊含體知、氣化感通與理性認知的知識形成途徑;並從西漢諸子常用的「聲訓」出發,討論西漢儒家具體性思維的名言表達,暨能較細膩而完整地勾勒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拓展漢代學術的研究向度。



    本書特色



      以歷時性的筆法完整呈現西漢儒家知識理論的主要命題、理論脈絡及其間的發展變化,縱橫並進,條理分明,著力甚深;而這樣的切入角度,更能為漢代思想研究展開一新視野。


     





    致謝

    張序�張蓓蓓

    陳序�陳麗桂

    ?

    第一章 緒論

    一、「知識理論」概念釐定與核心論題

    (一)民國以來中國哲學知識論之主要論題

    (二)唐君毅論「知之主體」與「知之對象」

    (三)牟宗三論「智的直覺」

    (四)《荀子》知識論提供之借鏡

    (五)西漢儒家知識論之研究現況

    (六)「知識理論」之指涉與論題

    二、從《漢書.藝文志》釐定「西漢儒家論著」

    ?

    第二章 究極於「天道/道」之知識類別與內涵


    一、「道 / 天道」之可知性

    (一)從求言詔「知天道」之治術需求

    (二)西漢諸儒對「道/天道」可知性之討論

    (三)以「天道」為根源之知識分類與內涵

    二、《周易.繫辭》傳統下仰觀俯察的經驗知識

    (一)天文地理之自然知識

    (二)奠基於「禮」之人文知識

    (三)「心—氣—臟腑」之生理知識

    三、素王大法與六藝知識

    (一)「六藝」知識及其作用

    (二)感應與天譴:災異知識與解釋

    (三)公羊視野下歷史知識之理解與詮釋

    1. 從「過秦」風氣論歷史知識與天道法則之連結

    2. 商周時期「歷史知識」貫通「天道」之詮解傳統

    3. 由「先王故典」至「為漢立法」

    結語:以「天道」為根源的知識類別

    ?

    第三章 《新語》、《新書》所見西漢前期黃老治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質樸之性」之轉化潛能

    二、「知」之能力

    (一)節制統攝知覺官能

    (二)感官知覺能力

    (三)主動修為之能力

    (四)理性認知能力

    (五)感應能力

    三、《新語》與《新書》論知識形成途徑

    (一)適宜認知之「心」的修為

    (二)典籍知識形成之過程

    (三)結合認知之「體知」

    (四)氣化感通之「知」

    結語:以道德修為穩固知識

    ?

    第四章 〈賢良對策〉與《春秋繁露》所見獨尊儒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人性中「善善惡惡」之潛質

    二、「人副天數」脈絡下的知之能力

    (一)「和心求當」之情緒節制

    (二)「察物」之感官知覺能力

    (三)陰陽相應而起之感應能力

    (四)「知心覽先王」之理性認知能力

    1. 以「神明」為前提之「思」

    2. 「心」之類推與歸納

    3. 「心」之湛思自省

    三、「知微」之知識形成途徑

    (一)適宜認知之「心」與「氣」之修為

    (二)「知微」的途徑

    1. 「貫比而論」之認知途徑

    2. 透過道德修為完成認知

    3. 「氣同則會,聲比則應」之氣化感知

    結語:《春秋》「貴微」與學者「知微」

    ?

    第五章 揚雄《法言》所見「潛於六藝」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再議「善惡混」之人性轉化潛能

    二、「神心恍惚」狀態下「知之主體」「知」之能力

    (一)「神心恍惚」之身心狀態

    (二)「存神索至」之「認知」能力

    三、《法言》所論「潛」之知識形成途徑

    (一)「神明」:適宜認知之「心」的狀態

    (二)「潛」之認知途徑

    (三)「類比」之「智」

    結語:以神明「潛」於六藝

    ?

    第六章 西漢儒家諸子之思維方式與名言表達

    一、文字所構成的天道與人世

    (一)先秦傳世典籍論文字之起源與作用

    (二)自「窮事微」至「深察名號」

    1. 西漢前期諸儒論「窮事微」之文字作用

    2. 董仲舒論聖化的「名號」

    二、「聲訓」之名言表達與思維方式

    (一)陸賈與賈誼之「聲訓」運用

    (二)「某者,某也」展現出的思維方式

    (三)《淮南子》「聲訓」運用參照

    (四)《春秋繁露》之「聲訓」運用

    (五)「深察名號」下「聲訓」展現之「譬喻思維」

    三、「比興思維」論經典詮釋之思維方式

    (一)展現具體思維之「比」與「興」

    (二)陸賈與賈誼之「比興」思維與經義詮釋

    (三)從「比興」思維論董仲舒「微言」詮釋

    結語:展現「具體性思維」之名言表達與詮經方式

    ?

    第七章 結論:成為通經致用的「知天者」

    一、知之主體涵括感性、理性與氣化感通能力

    二、以「天道」為根源之六藝、史事與經驗知識

    三、展現「具體性思維」的「類比」與「聲訓」

    四、涵括感知、認知與體知的「知識形成」過程

    五、知識的開放詮釋性

    六、扣合西漢諸儒之關懷與論述風格之「知識理論史」

    ?

    尾聲:朝向對話的研究展望

    附表:主要論著版本考辨與所據本說明

    徵引書目





    張序



      儒育的博士論文《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經過多年辛苦經營,終厎於成,將在中央大學中大出版中心出版了。做為她的指導教授,我樂於在此對這本書作一些介紹與說明。



      近若干年來,關於中國哲學是否亦有「知識論」的問題漸漸引起學界的注意。早期如張東蓀、金岳霖,稍晚如牟宗三、唐君毅諸先生的著作,開始被拿出來檢討和參究。中國哲學中頗有特色的「逆覺體證」、「冥契主義」等認知方式,也紛紛成為注視的焦點。由於荀子曾經深論以「心」知「道」,在長於鋪敘政治與道德的傳統中國思想家中別樹一格,他的知識論體系遂最早被建立起來,並成為其他相關研究的主要參照點。



      經過學界的反覆考察,中西思想家們對知識問題的不同關懷、不同分解,大體已經逐漸展露。基於這樣的實況,學界開始使用「知識理論」一詞來取代西洋的「知識論」一詞。的確,無論是知識的由來、知識的內涵、知識的特性、認識的能力、知識的標準諸方面,中西雙方的差異性如此之大,以至於以今律古、以西律中都會造成重點的偏移及闡述的困難。儒育此書選用「知識理論」一詞,將更容易把中國傳統思想的特長在此新的立足點上盡情展示出來。



      大體而言,中國知識論的特點在於以「心」為認知主體,兼攝性、氣、神明等出生而具的知能;以「道」為知識之來源與究極對象,兼攝自成格局的天道知識,以典籍為軸心的人文知識、來自現實的種種經驗知識;以「修養實踐」為知識形成的主要進路,兼攝「感通」、「類推」等不同途轍。這算是相當具體的知識觀。漢儒的知識理論更有一些來自當代思想的明顯重心,如對於經史典籍的詮釋與運用,對於災異的說解,對於天人感應的體察等等。儒育此書即以上述諸項目為內容,作出細膩的論析。



      儒育以「西漢儒家」的知識理論為研究對象,固與她長期從事西漢儒家研究的背景有一定關係,其實也與漢代思想長期以來並未獲得學界的合理看待有關。學界一般以為,魏晉或宋明思想都有可與西方思想頡頏的位階,唯漢代思想特別樸質而乏深趣。其實西漢思想前有出入儒、法、黃老以移風易俗的陸賈、賈誼,中有文理密察並綰合天人的董仲舒,後有博學深造而涵融轉化的揚雄;即在知識理論方面,他們也稱得上前承後啟,頗有可觀。儒育以歷時性的筆法完整呈現西漢儒家知識理論的主要命題、理論脈絡及其間的發展變化,縱橫並進,條理分明,著力甚深;而這樣的切入角度,更能為漢代思想研究展開一新視野。



      本來中國思想家們自身並不具有「知識論」之意識,諸所論述不外敬天、知天、徵聖、尊經、明道、致知、修齊治平等面向;如何從子書中抽繹出帶有「知識論」向度的元素,並組織成有序的系統,已非易事;而如此系統又如何與一家原來的思想融會無間?且與上下前後諸家的思想互見異同開合?或竟還能隱隱顯現出其與西方思想的分異?這些更是高難度的要求。儒育此書主要用力於「知識理論」主線的建構,對於這些附加價值無法一一兼顧,但亦已在可能的範圍內多少觸及,對於讀者已有一定的啟發。



      由於儒育擁有執教中學的深刻經驗,對於知識的教與學富有親切的理解與思考,是故她在談論「知識理論」的論題之時,常常借徑於西方當代的人本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腦科學,以及課程設計及教育理論等等。這就使得此書在冷硬的學術外殼下,還有不少鮮活的現實氣息。每一本書都帶有作者個人的色彩,信然信然。



      期望儒育這本十年磨劍的力作,能被更多的讀者看見;也期望她自己的學術道路能越走越長,越走越寬。
    ?

    張蓓蓓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一月,序於臺大中文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