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

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892822
漫遊者文化
2018年12月04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4892822
  • 叢書系列:philo-lane哲學與思考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hilo-lane哲學與思考


  •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法國哲學

















      自從一九八○年代初筆者負笈法國巴黎進修,眾多當代法國哲學家的著述,成為筆者思考人類處境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要正確運用這些思想資源,意味著我們既要準確地理解相關哲學家的論說,也要能夠與這些論說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以防自己躲在名家論斷的舒適中,逃避了把這些論說與千變萬化的世界互相對照而產生的思想衝擊。思想上的安逸感,是哲學學習的終結!──劉國英



      本書是作者三十多年來學習準確理解五位當代法國現象學家、或與現象學關係密切的哲學家重要論說的紀錄。全書自胡塞爾始,以沙特、梅洛龐蒂、傅柯、德里達與列維納斯為經,超越論、圖像意識現象學、肉身主體現象學、存在論、友情詮釋論等為緯,交織出作為現象學的哲學運動在法國發展的蹤跡。







    ?


     





    作者序

    導論

    1.教外別傳──胡塞爾在法國的身影



    第一部份 : 沙特

    2.作為現象學家的沙特

    3.超越論的自我論之批判與意識的非自我論理解——年青沙特的貢獻I

    4.從形上學的圖像心理學到圖像意識現象學——年青沙特的貢獻II

    5.沙特後現代?



    第二部份 : 梅洛龐蒂

    6.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方法

    7.梅洛龐蒂的肉身主體現象學及其哲學意涵

    8.「人是政治動物」——從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理解亞里士多德的「人禽之辨」

    9.肌膚存在與不可見者——晚期梅洛龐蒂的存在論道路



    第三部份 : 傅柯、德里達與列維納斯

    10.傅柯與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意想不到的法國聯繫

    11.現象學與「現/在」的形上學:德里達與胡塞爾

    12.非親緣性與他者——德里達的友情詮釋論及其政治意涵

    13.他者的哲學與解構論說的倫理意涵──從德里達回到列維納斯

    14.戰爭、和平與愛──列維納斯的邏輯



    15.總結



    參考書目

    人名及著作名稱索引

    詞彙索引





    ?





    作者序



    劉國英




      自從1980年代初筆者負笈法國巴黎大學進修,眾多當代法國哲學家的著述,成為筆者思考人類處境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要正確運用這些思想資源,意味著我們既要準確地理解相關哲學家的論說,也要能夠與這些論說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以防自己躲在名家豪言壯語所構築起的思想安樂窩中,逃避了把這些論說與千變萬化的世界互相對照而產生的思想衝擊。滿足於思想上的安逸感,是哲學學習的終結!



      擺在讀者面前這本書,是筆者三十多年來學習準確地理解五位當代法國現象學家、或與現象學關係密切的哲學家重要論說的記錄。它的構想可追溯至七、八年前,當時筆者打算把二十年來已發表的約十篇相關論文匯編成冊;但由於事務繁多,這一出版構想一直未能付諸實行。直到2015年春,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首次設立出版資助基金,資助文學院同寅出版學術研究成果,激發筆者重新構思出版是書的計劃。筆者鼓起勇氣提出申請,得到幸運之神眷顧,獲得出版資助。這兩年半來,筆者一方面把舊稿逐一詳細校閱、修訂和擴充(特別是對第4章和第11章都作出了較大篇幅的增訂),另一方面補寫了第1章(〈導論:教外別傳──胡塞爾在法國的身影〉)、第2章(〈作為現象學家的沙特〉)、第9章(〈肌膚存在與不可見者--晚期梅洛龐蒂的存在論道路〉),和第15章(〈總結〉)共4章,並把之前以英文發表有關列維納斯的長文改寫成中文,收錄書中(第14章),使整本書的篇幅比原先的計劃增加了一半。



      在本書付梓之際,筆者首先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及其出版資助基金,為本書提供出版資助。其次,筆者感謝二十三年以來,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曾經及正在共事的各位同寅,他�她們為筆者提供了優良的工作環境和人際環境,本書的絕大部份想法是在這一環境下孕育的。此外,本書大部份篇章的初稿都曾在兩岸三地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中宣讀,得到中、台、港三地專研現象學的專家們指正,獲益良多。筆者十分珍惜這些互相切磋砥礪的機會,也非常感激他�她們對筆者提出的各種建議。由於這批漢語現象學學者人數眾多,筆者無法在此對他�她們一一道謝。



      然而,筆者要特別感謝兩位學者好友。第一位是台灣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前所長游淙祺教授。2015年春季學期,筆者應游教授之邀乘學術休假之便到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出任訪問教授,在該所的優美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下構思了本書的具體出版方案,以及完成了一些重要篇章的增訂工作。筆者要特別感謝的另一位學者好友,是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的黃冠閔教授。當冠閔教授得悉筆者出版本書的計劃之後,發起了以本書部份篇章為討論出發點的讀書會。在高雄風光明媚的西子灣畔兩次半天無拘無束的研討中,筆者得與台灣從北到南十餘位哲學及其他人文學術領域各有專精的學者們深入交流,得到他�她們極多深刻的提問與寶貴意見,筆者一直感銘於心。



      最後,筆者要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和諒解,雖然言說未能完全表達我內心的感激。


    2017年12月30日序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2018年4月25日修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