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1854
錢鎖橋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12月12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570851854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4.8 x 21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eople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作家傳記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哲學家

    林語堂的跨文化之旅

    永不停息的思想探索

    林語堂的跨文化心路歷程,現代中國文化體驗的一面鏡子



      錢鎖橋的《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以現代中國知識思想史,尤其是中美知識交往史為背景,追溯林語堂穿梭中西文化的跨國之旅。林語堂中、英、德的三語創作,是展露中國現代文化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林語堂的跨文化心路歷程,是現代中國文化體驗的一面鏡子。



      本書圍繞林語堂探尋「新的中國」、「新的文明」之主軸,展示他如何作為一名自由主義批評家,堅定有力地捍衛「賽先生」;展示他如何重新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出一套「抒情哲學」,並推向世界大獲成功,從而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性之路上仍具備可用資源與活力。



      無論從人生經歷或批評範疇來看,林語堂的跨文化之旅凸顯其跨國、全球性。在此跨文化轉譯過程中,林語堂的批評視野面向整個現代文明(中國現代性問題為其一部分),而不僅僅侷限於中國民族主義的視角與關懷,對新的中國,甚至這個世界,都深具啟發性。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運用大量未經披露或發掘的第一手中、英文資料,以歷史學家的嚴謹考證與跨文化理論視野相結合,重塑林語堂在現代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經典地位。

    ?


     





    第一章 林語堂與現代中國知識思想遺產

    紀念林語堂

    反思魯迅遺產

    我們要魯迅還是胡適

    林語堂:面向21世紀中國與世界

    自由主義批評家

    抒情哲學家

    普世派批評家

    ?

    第二章 基督教薰陶與西式教育

    牧師的兒子

    最傑出的「聖約翰人」

    上北京遭遇「文化反差」

    從哈佛到萊比錫

    ?

    第三章 大革命時代民族主義情懷

    科學與國學

    泰戈爾與印度

    「費厄潑賴」還是「痛打落水狗」

    薩天師語錄

    ?

    第四章 從「小評論家」到「幽默大師」

    「小評論家」

    幽默作為社會批評

    幽默作為自我釋放

    ?

    第五章 謹防「布爾什維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雙重危險」

    與魯迅的友誼

    平社一員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暗中放冷箭

    ?

    第六章 「我的中國」:東方向西方傾談

    與賽珍珠和華爾西結緣

    《吾國與吾民》

    ?

    第七章 「中國哲學家」的誕生

    去美國

    《生活的藝術》

    ?

    第八章 闡釋中國為抗戰發聲

    戰時中國前線報導

    新中國的誕生

    戰時女傑

    ?

    第九章 東方智慧與世界和平

    種族與帝國:印度問題

    「革命外交」

    東方智慧與現代病

    與華爾西夫婦的友誼

    ?

    第十章 中國的淪陷與美國的智慧

    《枕戈待旦》

    打字機、蘇東坡和《唐人街一家》

    美國的智慧與美國的愚蠢

    美國式友誼

    ?

    第十一章 瞭望鐵幕背後之遠景

    《遠景》

    南洋大學風波

    揭開鐵幕

    挑戰毛式專政

    重新發現耶穌

    ?

    第十二章 我話說完了,走了

    回「家」定居臺灣

    共建人類精神家園

    我走了

    ?

    後記

    附錄:林語堂全集書目

    ?





    後記(節錄)



      這是一本林語堂傳記,透過追溯林語堂一生的心路歷程,來探索現代中國尋求重生的坎坷經歷。可以說,這本書源自我自身精神知識上探尋「父親」的需要。一九七六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時,我剛上中學。那天下午,全校停課,組織聆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重要節目,一陣哀樂傳來,播音員以沉重的語氣宣告:我們敬愛的領袖、全國人民的父親毛主席與世長逝。一下子全班同學都哭了,有人抽泣,有人嚎啕大哭。我也哭了,而且內心驚慌失措:我們沒了父親,那怎麼辦?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鐵屋」內長大的青少年,有這種反應再正常不過。不久,文革之後進入改革開放時代,「鐵屋」開始有漏洞,漏網之魚也就乘機跳了出來。我也是幸運的一條。第一跳從南方一個小城來到京城上大學,第二跳遠離窒息的首都來到南國新興的經濟特區,第三跳神奇地來到太平洋彼岸──加州柏克萊大學──留學。八○年代以及之後來到海外,我腦海裡縈繞的一直都是中國,試圖刨根問底探究的問題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有一情景,一位學生向總理哀泣道:中國沒希望了!為什麼會是這樣?中國曾經有過希望嗎?中國曾經是什麼樣子?中國是怎樣走到現在這個樣子?夏志清曾評價說新文化五四一代作家知識分子都有一種病,叫「情迷中國症」。我可能也有這種病,不過我情迷的正是五四一代士人,因為是他們那代人搞出了一個「新中國」,讓我在陽光雨露下成長。另一方面,在「海外」、「自由世界」情迷中國,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鐵屋」的形成(更不用說當下「中國的崛起」),正是由推崇自由與民主的西方世界共推而成。



      我在「鐵屋」裡長大,第一次聽到林語堂的名字要等到八○年代所謂「文化熱」盛行之時。八○年代的「文化熱」好像是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翻版,極力提倡「西化」,各種「西方理論」再次譯介進來,其不便言明的目的是要為馬列毛澤東思想找到另類話語。我當時剛剛大學畢業,有幸接觸到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著述,並悉心譯介到漢語世界。同時在書店碰到一本書,叫《中國人》,是一個中國作家英文著述的漢譯,這人的名字還從沒聽說過,叫林語堂。讀完後印象深刻,感覺書中對中國、中國人的話語完全是一套新的說法,但當時還不知道如何消化。再說,我當時的興趣是「西方理論」,一直到柏克萊前幾年都是如此。但隨著在美國實地經驗的積累,越來越覺得「西方理論」難以和不斷增強的情迷中國病無縫接軌。理解現代中國必須有一個「中國聲音」。初到柏克萊留學,我很幸運地在少數民族研究系找到了一份助教的工作,教英語閱讀和寫作,課堂上選用的教材是亞美文學作品。



      在那兒我又碰到了林語堂。令我驚詫的是,有一本流行的亞美文學教科書,一方面把林語堂當成「華美文學作家」的先驅,一方面以激烈的語調批評林語堂,不光是因為林語堂不符合華美作家應該以美國為歸依的主旨,還因為林語堂的「政治不正確性」,那種批判語氣和現代中國文學史中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論調如出一轍。我一頭鑽進柏克萊圖書館,把林語堂所有的書籍(有的放在亞洲研究欄,有的放在美國研究檔)全都借了出來。我感覺自己找到了一個「中國聲音」,慢慢地發現我的父輩、祖父輩到底幹了些什麼,從而為我帶來了一個「新中國」,讓我茁壯成長。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