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放下身為父母的自責與內疚、接受孩子不如期望的事實,重拾自己的中老後人生!

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放下身為父母的自責與內疚、接受孩子不如期望的事實,重拾自己的中老後人生!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5613877
珍.亞當斯博士
祁怡瑋
橡樹林
2018年12月20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5613877
  • 叢書系列:眾生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 x 14.8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眾生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終於有一本書是為了啃老兒女的頭痛父母而寫──





    你以為孩子翅膀硬了,就一定會離巢獨立嗎?


    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成熟懂事嗎?


    你以為等孩子成家立業了,你就能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嗎?


    不,你想得太美了!

    ?


    當你的孩子不如你所期待的能對他自己負責……


    當你發現孩子即使已經長大,卻還沒有真的「成人」……


    當你為了幫孩子收拾爛攤子而亂了生活步調……


    如果你的人生被這些不成熟大孩子們的問題所盤據──

    ?


    如果他們榨乾你的荷包,為你的婚姻或感情帶來壓力,


    影響你的健康、妨礙你的事業發展、延遲你的退休計畫,


    害你失去社交生活、造成家庭的嫌隙、威脅你的安全或搞得你夜不能眠,


    ?


    「為了讓孩子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我就應該放棄自己想要的嗎?」


    ?


    如果你的心中也曾浮現這樣的疑惑與無奈,


    那麼,此書就是為你而寫!


    ?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也是暢銷作家兼社會心理學家珍.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 D.),在這本劃時代的著作中,直搗核心,深入父母對成年問題兒女的憂慮。針對這些被孩子的不滿和需求威脅到自身保障、健康、婚姻、事業或未來計畫的父母,她以溫暖、敏感和得來不易的智慧,帶來激勵人心的正面訊息:開始過你自己的人生,別再等你那些大孩子們搞清楚他們的人生了!


     亞當斯博士讓父母們看到要如何和成年兒女的問題劃清界線,但卻不和兒女一刀兩斷;如何處理內疚和自責;如何接受失落的「兒女夢」,繼續自己的後半段人生。唯有將下一代從父母的失望底下釋放出來,兩代人才能好好去過自己的人生,並支持彼此對幸福的追求。



    ▌專家推薦

    丘引�自助旅行作家,也是三個大孩子的媽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專主



    ▌各界好評

    「本書填補了一個既廣又深的空缺,光是書名就能給無數迫切需要本書的父母希望!珍.亞當斯(Jane Adams, Ph. D.)的憐惜、理解和洞見躍然紙上。」——史考特.派克醫生(M. Scott Peck, M. D.),著有《心靈地圖》(天下文化,二0一0年)



    「任何一位必須為成年兒女擦屁股的父母,或任何一位對成年兒女大失所望的父母,都能從珍.亞當斯睿智的話語中得到深刻的理解與安慰。更棒的是,她的書提供務實的指引,讓為人父母者明白為什麼應該慈愛但堅決地與成年兒女劃清界線、重拾自己的人生,又該在何時、如何這麼做。」——茱蒂絲.維奧斯特(Judith Viorst),著有《成人婚姻》(Grown-Up Marriage,二00一年)



    「《成年兒女的父母,難為了!》是斯波克世代頭痛父母的一帖解藥。在育兒博士斯波克(Dr. Spock)醫生的教誨之下,一整個世代的父母深信必須接受寶貝子女的一切,好讓他們過得幸福又安心。天曉得我們多想給五○、六○、七○年代出生的寶貝最好的,結果卻只讓我們傻眼。成年之後的他們無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如今只想『有自己的生活』的年邁父母持續活在內疚之中。只要看十頁珍.亞當斯的這本佳作,你的血壓就會降個二十度。她提醒你現在輪到你了。這確實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將提醒你你並不孤單。」——安.魯爾(Ann Rule),著有《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二00二年)



    「有時候,我們的成年兒女令我們心碎——這是家庭生活常見的結果,也是我們藏得最深、寧可否認的家醜。面對這個事實的工作就交給珍.亞當斯了。這本劃時代的著作談的是戰後嬰兒潮親子教養的下一階段,閱讀本書,你會知道你不孤單,並從中得到安慰。它告訴你:即使結果不如人意,你還是可以從家庭生活中找到喜悅與希望。」——佩珀.史瓦茲博士(Pepper Schwartz, Ph.D),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社會學教授,著有《劈腿是天性?》(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Love and Sex Is Wrong,二00一年)



    「《成年兒女的父母,難為了!》是一部劃時代、勇敢、務實、富有同理心、睿智又簡練的著作。珍.亞當斯為眾多快要束手無策或已經黔驢技窮的父母,提供具體的協助和令人寬慰的輔導諮商。這是一本超級好書,必能觸動至今一直被忽略的廣大讀者。」——愛德華.哈洛威爾醫生(Edward Hallowell M.D),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講師,著有《分心也有好成績》(遠流出版,二00六)



    「針對無數兒女已成年但持續被內疚綁住的父母,亞當斯博士的書提供智慧、安慰,以及一個同病相憐的圈子,然後她再幫忙放他們自由。」——蘇珊.萊文(Suzanne Levine),著有《勇父》(Father Courage,二000年)



    「一部深思熟慮、富有主見的著作,協助苦惱的父母放下內疚、接受孩子不如期望的事實、正視並重視孩子真正的樣子,好讓父母可以繼續自己的人生。本書帶來可貴的重要訊息!」——瑪莉蓮.尼森遜(Marilyn Nissenson),著有《一輩子的朋友:為母親與成年女兒的感情加溫》(Friends for Life: Enriching The Bond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Adult Daughters,一九九八年)作者



    「終於有一本書是為魯蛇兒女的頭痛父母而寫,這些父母竭盡所能養育子女,換來的結果卻讓他們抬不起頭、傷心難過,有時甚至大驚失色!珍.亞當斯寫出了不能說的真話:成年問題兒女的父母不但『可以』而且『應該』去過自己的人生。亞當斯探討了許多其他作者不敢碰觸的主題,像是沉重的罪惡感、父母的自戀心態、遙遙無期的空巢期、幫太多忙症候群,乃至於寬恕。總是不禁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後悔的父母非讀不可,本書的療效相當於巨量的團體治療!」——勞拉.卡斯特納博士(Laura Kastner, Ph. D.),著有《七年徒刑:一家人如何攜手度過青春期》(The Seven-Year Stretch: How Families Work Together to Grow Through Adolescence,一九九七年)



    「珍.亞當斯向深陷成年兒女人生問題的父母伸出援手,鼓勵他們出於愛對兒女放手,為自己發現後親職時期應有的樂趣。她筆下來自失望父母們的見證,說明了對親子兩代而言,完整而獨立的自我發展是為時一生的過程。」——《為什麼總是以你為中心?》桑迪.赫奇基斯(Sandy Hotchkiss),著有《為什麼總是關於你?》(Why Is It Always About You?,二00二年)作者

    ?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前言

    我能私下和妳聊聊嗎?

    那是誰的事?

    當壞事發生在好父母身上

    我們心中不可告人的小祕密

    避而不談



    第一章:孩子們都很好,以及父母用來自欺欺人的其他謊言

    史上最得天獨厚的一代,只不過……

    我們的期望,還是他們的期望?

    誰麻煩大了?

    他們的幸福快樂並非取決於我們

    可是,要是他們不幸福,我能幸福嗎?



    第二章:我們等了又等,等了又等……

    當我們在他們這個年紀

    是延後對身分認同的追尋,或只是在迴避?

    不好意思喔,可是我們自己也有認同危機

    其他我們未完成的功課

    兩種殊途同歸的父母

    誰的時候到了?

    成癮、憂鬱和依賴:是繞道,還是最後的終點?



    第三章:到底誰的錯?

    親子教養的兩大迷思

    「我絕不會重蹈我父母的覆轍。」

    戰勝內疚

    童年的回聲

    與其內疚,不如後悔

    我為什麼視而不見?

    當徵兆就在眼前

    我們頂多只能做到「夠好」



    第四章:他們回∼∼來∼∼了!

    遙遙無期的空巢期

    時間沒了,耐心也沒了

    是幫他,還是害他?

    迷航人生

    不留轉寄地址



    第五章:獨立的挑戰

    勒緊失血的荷包

    「為什麼要讓他們等到我們死了以後?」

    和斯波克醫生互依互存

    付出太多的父母



    第六章:或許我們不該把大麻吸進去

    往日情懷的危險

    現在不再是寶瓶時代了

    那是一種症狀,還是一種疾病?

    勒戒中心的懇親日

    置身事外

    幫倒忙



    第七章:愛的限制

    睜大眼睛看清楚

    否認那不可否認的

    同志父母的真心話

    跟著魔笛的笛聲走

    什麼東西的另類?

    誰是受害者?

    原諒那不可原諒的



    第八章:和他們的問題劃清界線,但不和他們劃清界線

    我們的生存之鑰

    多謝分享

    岌岌可危的婚姻

    模糊的界線與愛的限制

    但孫子怎麼辦?

    內疚的魅影與其他心魔



    第九章:重新開創人生:後親職時期的挑戰

    為後親職婚姻注入活力

    舊瓶裝新酒

    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

    為新的賽局重新洗牌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

     當我開始閱讀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D))新書《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時,幾乎是一口氣讀完,而我的內心則是波濤洶湧,又帶一份濃濃的傷感。

    ?

     在教養的路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不少父母呼天搶地的,認為這是教養最艱難的階段。等到孩子成年了,該離巢了,卻偏偏賴在家裡白吃白喝,還大言不慚的把髒衣服丟給父母時,此時當爸爸媽媽的人整個心肝結成球,才赫然發現,原來還有比青春期更難搞的「成年問題孩子」在那兒虎視眈眈的吞噬父母的老年。

    ?

     面對成年問題孩子,父母就像是被丟到焚化爐一樣,被烈火燙得全身火熱,灼燒程度嚴重到只能進入醫院的燙傷隔離室,卻難以痊癒。也許,你會氣憤的問,「這公平嗎?我養你這麼大了,你為什麼還不長大?還要給我添麻煩?我都有一個年歲了,你不養我,卻還要啃我這把老骨頭?你的良心何在?」可能你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訴說,你從有收入開始,就不斷的寄錢給父母;而輪到你可以伸手了,卻有另一雙手往你的口袋挖……。接著,你就可能落入「孩子是來討債」的傳統思維下而不敢翻轉。

    ?

     當我的孩子們離開大學後,我為了避免自己落入《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這本書中那些父母的不堪下場,我做了非常果斷的決定,就是斷、捨、離。

    ?

     斷金錢的支助。不只是斷金錢的援助,而且,若我的孩子們住在我的房子,他們每個月必須要付我租金。萬一沒有支付租金,就搬出我的房子。這是我給他們的條件。而結婚了,就必須搬離我的房子,就算要支付租金,我也不接受。

    ?

     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我嚴格奉行「離開父母、和另一個人共組一個家庭」是結婚的必然條件。為什麼要這樣?道理很簡單,沒有離開父母,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是不會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的。而獨立與負責任應該是畫等號的。當然,這也是為我自己「第二自我的誕生」未雨綢繆。我不只把「誰的責任」這個部分劃分得非常清楚,我也將「誰的財產」貼上STOP 標誌,禁止孩子入內。

    ?

     也因此,我承受了諸多親友的不諒解,認為我太狠了。可是,當我參加我的高中同學會時,我看到眾多當年的美少女,有的人如今是孫子女的24小時免費保母,有的人可能被自己的孩子綁架,不僅老本流失,還波及他們的健康和自由時,我就了然自己做對了。在我的孩子們還沒有踏入婚姻前,我就公開對他們宣稱,未來請不必將我列入他們免費保母的名單。「萬一你們把孩子送到我這兒來,那麼,我就把你們的孩子送到警察局或孤兒院門口,然後我就閃人。」

    ?

     我不得把醜話說在前頭。因為我的孩子們不只是我一手帶大的,他們還是我自助旅行的長期鐵三角,他們理所當然懂得要如何操控他們的媽媽。這也是我不能陷入陷阱的原因。所以,斷捨離的捨,確實不易處理。

    ?

     此外,我們分居兩國,離得遠遠的,我的孩子們都知道媽媽不但不給靠,也不可靠;再加上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寫信給他們,說我一直在讀書做研究,沒有什麼收入,在異國經濟很拮据,是否能夠得到他們的贊助?他們也毫不客氣地回信說他們的手頭也不寬裕.……,哈哈!

    ?

    ?

     萬一你做不到我對我的成年子女做的,那麼,一如《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書中說的,何妨思考一下,究竟這是誰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自己負責,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要自己寫。因此,你的人生,你負責;孩子的人生,孩子自己負責。我的思考邏輯是,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做的選擇。而選擇權在自己的手裡,決定權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

     每次回台灣時,我就聽到一些人邊帶孫子邊嘆氣,說沒自由,說體力不濟,說被綁死了……,卻又很宿命的說那是在幫孩子,「不幫不行」。《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一書的說法和我想的不謀而合,為孩子做很多,好像是沒有底線一樣。我不當孫子女免費保母的背後原因,不只是因為我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追尋更大的寫作和成長空間,更是我不能也不忍剝奪我孩子們當父母的權利。他們該享有自己照顧和教養孩子的機會,我愛我的孩子,當然我不能剝奪他們為人父母的天賦。何況,我自己從當媽媽的經驗中成長不少,那也豐富了我個人的生命。既然如此,我當然必須對我的成年孩子說「不!」

    ?

     在台灣,很少有人思考人生的順位該如何排列才恰當,因為台灣的社會是集體社會;而集體社會就是當大家都這樣做時,潛意識裡如果你沒有跟著潮流這樣做、沒有一窩蜂,或反其道而行,那麼你就是違逆社會善良風俗的「惡人」。《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卻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順位上,該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而非你的孩子「第一」,「第一」也非你的配偶。也許,你可能做不到這樣,因為你從小被灌輸「利他」,而非「利己」,你被內疚感給綁票了。因此,驅除你根深柢固的內疚感,是要務。

    ?

     不過,在華人的社會,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期望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去滿足自己沒有達成的角落,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上星期我受邀到美國亞特蘭大的一所公立中學對一群中學生演講時,有兩個來自中國的學生私下來向我訴苦,說他們的父母要他們去完成父母的期望,而美國的教育卻鼓勵每個人朝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去發展,因此他們感到被撕裂的痛苦。所以,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而非期望你的成年子女」將是父母子女關係朝向良好的前進樞紐。

    ?

     在本書中,還提及針對成年問題孩子的媽媽所做的研究中,指出她們的適應過程有六個階段:震驚、關注、行動、抽離、自主和重新建立關係。多數人是前三關易過,後三關卡卡卡;而「放下」,也就是六階段中的「抽離」,將是過後三關的關鍵。

    ?

    ?

     如果你是《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這本書所說的那些父母,不妨把這本書當成療傷之用。療傷有益健康,何樂不為?如果你是站在懸崖上的父母,《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可以給你該有的勇氣和智慧,做出明確的抉擇。不論如何,你千萬要記住,變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又老又窮又病,又沒有賺錢的能力,那可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啊!我可是研究老年學的人,還寫了三本老年的書,我的忠告你最好收下,這對你好處多多。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心裡冒出來的句子是「對嘛!早該有人寫這樣的書了!」原來早在二00二年時它就已經在國外出版!而對我來說,這本書現在在台灣翻譯、出版得正是時候,因為在這幾年我的晤談對象中,五十歲到六十歲的求助者增加了,他們除了梳理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之外,也都為自己的成年子女所苦。



     有的人擔心孩子繭居在家不離開,其實心裡害怕孩子離巢後得自己一個人過日子;有的人怕孩子過不下去幫著養孫子,其實自己身心俱疲好想休息;有的人早過了退休的年紀還堅守崗位,其實一直在等待人生迷惘的孩子長大。



     因為焦慮或者內疚,即使子女已經成年,這些父母卻遲遲無法去過自己人生,過期的養育責任成了他們長久的心病。這些成年孩子的父母究竟焦慮什麼?為何內疚呢?



    ??●父母的分離焦慮●



     「我女兒昨天罵我……,為了一個男人罵我,說我害她跟上一個男朋友分手,害她到現在還沒有結婚!心理師,她要不要結婚干我什麼事,我又沒有綁著她!」對!她確實沒有綁著女兒,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力向來不需要透過實體,身為她的心理師,我清楚她總是在女兒交男朋友的時候變得特別依賴,在女兒晚餐約會時,不斷打電話詢問女兒是否要回家吃飯;在女兒假日想和男友出門兜風時,開始埋怨自己年輕時為了照顧家庭都沒有出門玩;在女兒論及婚嫁前夕,因為恐慌症進了急診室。



     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女兒都快四十歲的人了,早上還怕她遲到叫她起床,每日為女兒煮飯催她回家吃,天色一暗就開始打電話找人……。她一直覺得女兒很依賴,是長不大的孩子;晤談之後她才覺察,原來依賴的人是自己。年幼的時候父親驟逝,母親改嫁,結縭不到十年先生早逝,過去的創傷加重了她作為母親的分離焦慮,這跟她面對女兒離家獨立時的分離焦慮,融在一起化不開。



    ??●我幸福的前提是你幸福●



     有些人因為焦慮和孩子分不開,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因為內疚而為了孩子一直在等待,他們延宕自己的人生規劃,想等孩子的問題都解決了,再去退休、再去安排生活、再去看病、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我累呀!怎麼不累?但是她一個月才賺兩萬多塊,我不幫她帶孩子,誰幫她?」、「我的同學們這個年紀大家早都退休了,我連想都不敢想,兒子工作不穩換個不停,還想著考博士班,我不多工作幾年怎麼行?」孩子要先得到幸福,父母才能幸福,所以父母們一直付出、老是等待、始終放不下,因為內疚所以用錯方法和成年孩子相處,結果是愈幫愈累,很多父母都生病了,他們心裡的苦只能在晤談室對我說。



    ??●「界線」讓你當個身心健康的父母●



     有時候孩子無法讓你滿意,有時候他們不能照你期待的的時間表長大,作者說「要不要發揮潛能是他們的事,處理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的事。」我們接受孩子有權利迷惘和犯錯,因為他們可以從這些混亂中學習修正;而我們得照顧自己,和孩子維持關係,但是和孩子的問題劃清界線。



     「她沒先打電話回家,我就不準備她的晚餐,有時候我樂得輕鬆,弄個沙拉就可以繼續追我的劇!」、「我跟她說假日我要休息,孩子讓她帶回去,本來我覺得自己這樣太殘忍,怕她工作完假日還不能休息,不過幾次下來,她們母子的感情比以前親近多了。」、「我叫他這次想清楚再決定,要念博士就自己存錢去念,我不會再經濟支援他了,我想通了,再這樣下去我先垮了,積蓄沒了,以後也只是拖累他,還不如現在就說清楚,我照顧好自己。」晤談之後,有了覺察和覺悟,父母們試著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讓自己的後半輩子有盼望。



     放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問題,不是殘忍,而是教養的一部分,是很多父母不明的道理,在親子關係中進退得宜是一種身教,拿捏「親近與尊重最好的距離」是所有成熟人際關係的維繫之道。



    ??●「自我實現」這項功課,父母應該先做到●



     有的父母嘴上說對孩子放手,不干涉孩子的決定,不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實際上仍眼巴巴的留在原地,閒置自己的生活。把孩子從人生第一順位放下來之後,自己的人生卻仍空在那裡。

     

     作者在書中提到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們,有著辛苦且匱乏的童年,所以在養育下一代時最看重孩子的自我實現,如果孩子能發揮潛能做自己,他們就會感到幸福,但「孩子的」自我實現該是「父母的」自我實現嗎?這樣的自我實現裡沒有「自我」,需要仰賴其他人的人生目標是對真實自我的逃避,而不是實踐。



     孩子不該揹負著父母的幸福過生活,父母也不該揹負著孩子的幸福過日子,你可以開始自私地照自己的需要規劃生活,拿回自己的時間,用自己的錢,去編織自己的夢想,去實踐自己的願望,你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也許會變少,但不見得會分離,有可能會更加親近,也有可能不會更親近,但絕對會發展出另一種較健康的新平衡,讓你可以過回你原本健康有希望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成年了卻還沒有長大,如果你的孩子是你說不出口的秘密,如果你覺得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很難,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的問題劃清界線,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找回自己的人生,那麼你該看這本書!相信我,這本書會成為你的夥伴、你的老友、你的治療師!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