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亞洲當代脈絡下的集合住宅:東京與台北【中(繁)英對照】

亞洲當代脈絡下的集合住宅:東京與台北【中(繁)英對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736146
劉綺文,柯純融
詹氏
2018年11月30日
127.00  元
HK$ 120.65  






ISBN:9789578736146
  • 規格:平裝 / 239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民屋/住宅建築











      收錄自2008年淡江大學與日本女子大學住宅工作營相關論文及議題討論和工作營設計成果。



    本書特色



      東亞諸城市都正在面臨,被稱之為「壓縮的現代性」課題;它們被迫在與西歐不同的時間軸上面臨強烈的現代化需求。本書談論到共享、永續性、生活用度......等各種當前住宅所面臨之主題,與國際工作營的學生所共同面對的異文化挑戰與應被解決的課題之間,似乎有某種相似之處。



      於此過程中我們所討論的當前住宅議題,希望能藉由此工作營往外擴散,讓社會各界共同思考。相信這對面臨著共通課題而在此社會中生存的我們來說,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


     





    1.前言-劉綺文



    2.住宅地景與永續

     家庭農業:對自給農業的考察-從居家維生經濟邁向永續生活 / 加藤 義夫

     現代夯土建造技術在中國鄉村建設中的本土化研究、示範與推廣 / 穆鈞

     工作營案例:

     淡海新市鎮河岸永續低層社區 / 2008-1

     竹圍郊區的中密度住宅 / 2009

     亞洲住居脈絡下的生態社區 / 2010



    3.社區意識和城市紋理

     1880至1980年間天津住宅類型研究 / 張昕楠、唐奇靚、崔家瑞

     住的共享-以個人為單位的共同體 / 宮原真美子

     工作營案例:

     神樂?30人集合住宅 / 2008-2

     首購族的符合預算住宅/ 2011

     都會社區生活與防災,雜司谷?/ 2011

     農村住宅的未來:自然與聚落關係修復 / 2013



    4.社會轉型與非典型家庭

     日本的共享住宅 / 篠原?子

     中介住宅-由共同合作到共同生活 / 畢光建

     工作營案例:

     青年與老者的共享屋 / 2014

     轉型-過渡住宅 / 2015



    5.複雜性與社區住宅的再生

     都市重生( 東京都圈) / 北山恆

     公共性在公共住宅發展之必要性:南港中南段公共住宅案 / 闕河彬、王世華

     工作營案例:

     打破巨牆 / 2016

     社區再造與包容住宅 / 2017



    6.對談節錄:日本女子大學 x 淡江大學十年的學術合作與亞洲國際住宅工作營之回顧與未來展望



    ■ 英文目錄



    1.Introduction?- Chi-Wen Liu



    2.Housing Landscape and Sustainability

     Yoshio Kato:Home Agriculture:Subsistence/Passive solor/integratlity/Permaculture/Sustainability in housing

     Jun Mu, Gang Tie Jou, Wei Jiang, Lei Lu, Shuai Wang, Chiang Chiang Li :Localization?Study, Demonstration and Extension of Upgraded Rammed-earth Technology?in China’s Rural Construction

     Workshop projects:

     2008-1:Riverside Sustainable Low-Rise Communities for Tang-Sui New Town

     2009:Suburban Mid-Density Housing in Tsu-Wei

     2010:Viable Community in an Asian Housing Context



    3.Sense of Community and Urban Fabrics

     Xin-Nan Zhang, Qi-Liang Tang, Jia-Rui Cui:Housing of Tianjin from 1880?to 1980

     Mamiko Miyahara:Sharing a hous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Workshop projects:

     2008-2:Housing for 30 people in Kagurazaka

     2011:Budge Housing for the First-Home Buyers

     2012:Urban Community life & Disaster Prevention, Zoshigaya

     2013:Future for Rural Housing—Restoration of Nature /Settlements Relations



    4.Social transition and unconventional households

     Satoko Shinohara:Shared Housing in Japan

     Kuang-Chein Bee:Intermediary Housing –From Co-working to Co-living

     Workshop projects:?

     2014:Sharing Housing between the Young or Elderly

     2015:Transition: Intermediary Home



    5.Complexity and Community Housing Regeneration

     Kou Kitayama:Tokyo Urban Ring

     Ho-Pin Chueh, Shi-Hua Wang:The Necessity of Public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Public housing in Nangang Zhongnan Section as an Examplar

     Workshop projects:

     2016:Breaking the Phenomenal Wall

     2017:Community Regeneration with inclusive Housing



    6.Dialogue Metting : JWU x TKU 10 years of academic?collaboration and Asian International Housing Workshop in?retrospection and perspective





    前言



      2005年春天,我們在台灣新城進行了調查。當時受到在淡江大學任教的加藤義夫教授和畢光建教授非常多的關照,在此機緣下本次工作營才得以展開。那時的我對於戰後亞洲因應人口大量集中於都市而產生的現代化住宅之居民的住居生活抱有濃厚的興趣。透過這項調查,我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雖然這些住宅最初是由建築師所設計,但居民入住之後,其設計反而由居民接手,持續不斷的進行著。」本次工作營的主題聚焦於集合住宅,但在進行設計的同時也特別致力於現地調查,或與當年的調查有著一脈相承的關聯。



      淡江大學建築系和日本女子大學住宅系的之間的住宅工作營已經持續了十多年。現今除了這兩所大學以外也有來自各地的參與者。每年夏天,超過70名以上的學生和10名以上甚至更多的講師齊聚一堂,在淡水和東京兩地輪流舉辦此一活動。這個工作營的特色,顧名思義是專門研究如上所述之集合住宅。每次的課程安排上,雖然會賦予不同的主題,但均涵蓋了設定具體的基地,根據所在之處調查其空間狀況,社會脈絡和歷史背景等過程,並在調查的成果基礎之上提出建築設計的提案。



      來自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學員們為了共同進行調查作業,通常會使用英語交流。這是一項比我想像的更艱鉅的任務,特別是對於英語不熟稔的日本學生來算,似乎每次都必須絞盡腦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如本書所談論到的共享、永續性、生活用度...等各種當前住宅所面臨之主題,這些主題和學生們於課程中所共同面對的異文化挑戰與應被解決的課題之間,似乎有某程相似之處。那或許就是學生們所居住的東亞諸城市都正在面臨的、被稱之為「壓縮的現代性」課題;在此其中,東亞諸城市被迫在與西歐不同的時間上面臨強烈的現代化需求。



      這此過程中,事實證明了我們需要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也正在面對共同的課題。因此,我非常希望透過這樣的工作營,年輕人之間所獲得的共感的經驗,可以超越工作營本身的時空,形塑一個更長遠的討論平台。本書信將成為一互動的助力,而此間論及當前住宅議題更能藉此由我們的工作營再往外界擴散,讓社會各界都能共同思考。我相住這對面臨著共通課題而在此社會中生存的我們來說,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
    日本女子大學教授 篠原?子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