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永興樂影:張歲皮影戲傳承史

永興樂影:張歲皮影戲傳承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575675
王淳美
巨流圖書公司
2018年12月21日
150.00  元
HK$ 135  






ISBN:9789860575675
  • 叢書系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 藝術設計 > 戲劇 > 各類戲劇 > 東方戲劇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皮影戲是臺灣傳統偶戲類劇種之一,出身高雄彌陀「皮影戲窟」的「永興樂皮影劇團」,第三代團長張歲先生,一生精彩豐富。早期與多團皮影劇團演師合作交流,使「永興樂」在延續傳統影偶樸拙而典雅的特色外,亦彙集各團技藝精華。其傳人──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接續家族事業,致力於皮影戲文化傳承,近年亦在國際大放異彩。



      「永興樂」擁有之皮影文物相當豐富,並收藏有他團之劇本,是建構臺灣皮影戲史、高雄皮影戲生態的重要資料,本書將邀您同遊南臺灣皮影戲史。



      本書附有光碟(DVD),內有收錄張歲解說段落,及主演的《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三齣戲碼,書中亦有完整劇本文字。



    本書特色



      皮影戲是高雄獨有的傳統劇種,自三百多年前由大陸潮州傳入南臺灣之後,高雄便成為臺灣皮影戲的重要根據地──彌陀,乃臺灣皮影戲的重鎮,素有「皮影戲窟」之稱。



      位於高雄彌陀區的「永興樂皮影劇團」之精神領袖張歲先生,乃「永興樂」第三代傳人,也是現今臺灣皮影戲界最資深的老藝師。後場表現優異的張歲,是早期皮影劇團演師心中的最佳後場人選,他與眾多藝師相互合作的交流經驗,造就其博採眾藝的演技,也吸收各團技藝精華。



      由於皮影劇團大多是家族傳承體系,一般人很難入其門探究其道。藉張歲與「永興樂」傳人──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等人的演藝事業,可略探高屏地區皮影劇團梗概,並建構張歲與「永興樂」的技藝保存傳承史。本書亦收錄張歲主演的《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加上張新國改編的《桃太郎》新戲,總共四齣戲的劇本附於第五章,以為後學研究參考之用。



      本書附有光碟(DVD),內有收錄張歲解說段落,及主演的《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三齣戲碼,書中亦有完整劇本文字。

    ?


     





    高雄研究叢刊序 ...................................................................... I

    自序 ...................................................................................... III

    ?

    第一章緒論──鑼聲響起 .................................................... 1

    ?

    第二章回首張歲學藝路 ....................................................... 5

    第一節少年山野從軍行 ...................................................................5

    第二節青年學藝識耆老 ...................................................................8

    第三節壯年遊走各後場 .................................................................12

    第四節中年主演戲團立 .................................................................20

    ?

    第三章「永興樂」百年戲團史觀 ......................................... 23

    第一節張利與張晚草創發軔 .........................................................23

    第二節張歲承先啟後 .....................................................................27

    第三節張新國習藝精進 .................................................................31

    第四節張英嬌拓展團務 .................................................................38

    第五節張信鴻繼往開來 .................................................................44

    ?

    第四章「永興樂」演藝與成就 ............................................. 49

    第一節劇團結構 .............................................................................49

    第二節劇本戲齣 .............................................................................56

    第三節刻偶技藝 .............................................................................61

    第四節跨域交流 .............................................................................68

    ?

    第五章「永興樂」精選戲齣 ................................................ 83

    第一節儀式劇《扮仙戲》 ................................................................85

    第二節文戲《割股》 ........................................................................88

    第三節武戲《秦始皇吞六國》 ........................................................94

    第四節改編劇《桃太郎》 ..............................................................102

    ?

    第六章結論──永興樂影續鑼聲 ..................................... 121

    第一節興衰變遷 ...........................................................................121

    第二節現實困境 ...........................................................................123

    第三節成就展望 ...........................................................................125

    第四節歷史定位 ...........................................................................128

    參考資料 ............................................................................ 137

    附錄「永興樂」主演張新國演出年表(1989 ? 2017) ...... 138

    ?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