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武?: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

大武?: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574821
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
巨流圖書公司
2018年12月21日
107.00  元
HK$ 96.3  






ISBN:9789860574821
  • 叢書系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民族學/風土民俗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大武?族或稱大滿族,為臺灣原住民的一支。



      本書蒐羅並記錄豐富的大武?族起源與特殊信仰文化,考據詳實。從古至今族群不斷移動,而今發散扎根於臺灣各地,透過臺灣與日本兩地的文獻,以及大武?族後裔珍藏、重現的古謠史料,一窺此原住民族群的前世與今生,也盼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能源遠流長地保存於臺灣在地文化中。



    本書特色



      本書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第14種,亦是第一本正式出版專門介紹大武?的書籍。

      內容收錄臺日兩地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分析、祭典現場照片,以及11首大武?古謠與2首大武?族群歌謠創作。

    ?


     





    總 序

    作者序

    緒 論



    第一章 大武?歷史、族群移動及組成

    第一節 歷史移動中的大武?熟番

    第二節 遷徙至高雄甲仙、六龜、杉林的大武?熟番

    第三節 遷徙至六重溪的大武?派社

    第四節 移住花東大庄的大武?熟番

    小結



    第二章 大武?太祖祭典

    第一節 太祖傳說與祭祀的起源

    第二節 大武?太祖祭祀的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向頭與尪姨

    第四節 1996年文化復振後至今

    小結



    第三章 大武?文物典藏與應用

    第一節 大武?文物與其應用

    第二節 大武?文物在臺灣各博物館典藏

    第三節 日本博物館(機構)典藏

    小結



    第四章 聽見大武?的聲音

    第一節 大滿舞團成立

    第二節 我們想回家跳舞

    第三節 找回消失的古謠

    小結



    第五章 現況與展望

    第一節 族群遷徙及人口分布現況

    第二節 大武?族文化復振團體現況

    第三節 大武?族族群復振意義

    第四節 結論:從「去埔入漢」到「去漢變番」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林清財譯解〈搭母洛〉(提供小林太祖祭祀使用版本)

    附錄二:相關歌謠

    附錄三:大滿舞團歷年大事紀

    附錄四:大武?族跨部落族群共識會議聲明稿

    附錄五:大武?各資源單位(團體)一覽



    ?





    總序



    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總編輯 謝貴文




      文化是人類求生存過程中所創造發明的一切積累,歷史則是這段過程記載。每個地方所處的環境及其面對的問題皆不相同,也必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因此文史工作強調地方性,這是它與國史、世界史的差異所在。



      高雄市早期在文獻會的主導下,有部分學者與民間專家投入地方文史的調查研究,也累積不少成果。唯較可惜的是,這項文史工作並非有計畫的推動,以致缺乏連貫性與全面性;調查研究成果也未有系統地集結出版,以致難以保存、推廣與再深化。



      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後,各個行政區的地理、族群、產業、信仰、風俗等差異更大,全面性的文史工作有必要盡速展開,也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策劃「高雄文史采風」叢書,希望結合更多的學者專家與文史工作者,有計畫地依主題與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與書寫出版,以使高雄的文史工作更具成效。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不是地方志書的撰寫,也不等同於地方史的研究,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其一、文史采風不在書寫上層政治的「大歷史」,而在關注下層社的「小歷史」,無論是一個小村落、小地景、小行業、小人物的故事,或是常民生活的風俗習慣、信仰儀式、休閒娛樂等小傳統文化,只要具有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能夠感動人心,都是書寫的範圍。



      其二、文史采風不是少數學者的工作,只要對地方文史充滿熱情與使命感,願意用心學習與實際調查,都可以投身其中。尤其文史工作具有地方性,在地人士最瞭解其風土民情與逸聞掌故,也最適合從事當地的文史采風,這是外來學者所難以取代的。



      其三、文史采風不等同於學術研究,書寫方式也與一般論文不同,它不需要引經據典,追求「字字有來歷」;而是著重到田野現場進行實際的觀察、採訪與體驗,再將所見所聞詳實而完整的記錄下來。



      如今,這套叢書再添劉正元教授、簡文敏教授及王民亮先生的《大武?──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為高雄的文史工作開啟另一新頁。期待後續有更多有志者加入我們的行列,讓這項文史工作能穩健而長遠的走下去。



    作者序



    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




      2016年10月6日本市大武?族(或稱大滿族)後裔在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召開「大武?族跨部落族群共識會議」,決議大武?族自我認同,正名獨立成族,籲請外界了解與尊重族群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下,不再以「西拉雅族」或「西拉雅族大武?社群」稱呼。這項決定不只是民族學族群分類的重新區辨,更為重要的是彰顯了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族群自覺、自省與復振重生的歷史開創。



      對於大武?是否有別於西拉雅,另成一族?學者意見不一,其原因可能與荷蘭時期史料及日治時期的語言調查有關。依荷蘭時期史料,有關西拉雅與大武?的紀錄分散在東印度公司、教會與私人遊記之中,不過當時的紀錄或因紀錄者的意圖,部分紀錄內容受到質疑,如費羅禮(Ferrell)認為 Georgius Candidius 書寫臺南地區平埔原住民八個部落時,並未前去大武?,他認為大武?在語言與文化上與西拉雅不同,是不同的族群。另外,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依據語言資料把西拉雅、大武?、馬卡道等分別成為獨立族群。李壬癸早期的族群分類,雖也將大武?視為西拉雅分支,但在後續音辨和構詞的研究指出,Taivuan(大武?)跟西拉雅、馬卡道兩種語言似乎有較多的差異,李壬癸認為「Utrecht稿本是根據Siraya語,《馬太福音》跟《基督教義》那二部書卻都是根據Taivuan語」。李氏認為整個南島民族,語言最紛歧的地區是在臺灣,而臺灣南島語言最紛歧的地方在南部,進而推論嘉南平原有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祖居地。以上這些研究成果提示大武?與西拉雅之間的文化差異與複雜性。



      不僅是語言,人口數據的變化與傳統信仰的留存,顯示大武?文化的特殊性。荷蘭時期大武?在今臺南市玉井盆地與其周圍,與西拉雅其他大部落相比,人口數不及於西拉雅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但近三百年前遷徙至本市楠梓仙溪、荖濃溪中上游之後,人口數相對增長快速。依據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高雄大武?生活區「熟番」人數(甲仙:1,801人,杉林:2,244人,六龜:2,720人,合計6,765人),再加上內門(如溝坪)與留在臺南與其他族群共居者(如南化、楠西、六重溪、玉井等),約相當於西拉雅族人口數,然而族群人數增長比率卻遠較西拉雅高。此外,相較高雄市其他原住民族群,大武?是目前原住民人口數最多者。



      大武?人數增長,除了避居沿山地帶,吸納從西拉雅、馬卡道人移入的地理因素之外,透過綿密的婚姻關係、生活互助,形成以親屬與姻親為基礎的南島語族社會特質;其文化融合力同時表現在傳統太祖信仰多姊妹的傳說上,使得其他族群進入大武?生活區之後,形成具特色的大武?文化區。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大武?文化復振如雨後春筍,小林、阿里關(今關山)、荖濃、六龜、杉林等地紛紛興起。其中以大滿舞團尤具特色,成立至今已分別前往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外演出,2019年莫拉克十週年之際,並規劃全國大型巡迴展演,充分展現大武?族文化特質與勇敢堅毅的精神。災難能激發族群最為核心的特質,大滿舞團不僅透過展演古謠呈現早期生活樣貌,其組成與運作模式,同時體現早期太祖多姊妹的傳說,重視以家庭親屬關係融合部落的精神,以愛相互協助療傷,當面對如此重大災難時,能發展舞團成為新「家」性質的團體,並有創新文化走向的可能。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書分從大武?族人群移動與組成、太祖祭祀的起源與變遷、文物典藏與應用、舞團文化復振與療傷,以及風災後大武?生活區的重建概況做為內容。在此之前,學術界還未有正式出版專門介紹大武?的書籍,這本書由我們三位作者協力完成,期間感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楊仙妃館長、研究部莊書豪、余姿慧館員編纂上的建議與指導;清水純教授、博士生陳?玲、博士生陳由緯、助理郭萬蔚、黃郁婷、陳亮妤、許齡文、簡昊宇協助資料蒐集;頂荖濃潘麗華女士、阿里關葉志禮先生、甲仙游永福先生、日光小林徐銘駿先生等提供寶貴資料;方麗雲老師協助校稿;稻垣孝雄老師及張亦瑾博士生協助日文翻譯;巨流編輯鍾宛君、毛湘萍等提供編輯上的協助,方能成就此書。本書的編輯出版不僅是執行政府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的政策,也凸顯高雄市大武?族群文化的特殊性與能動性,期待成為建構其族群性發展的新開端。


    2018 年11 月20 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