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為中心

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為中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5085
刁書仁
秀威資訊
2019年1月07日
173.00  元
HK$ 155.7  






ISBN:9789863265085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3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讀歷史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亞洲地區

















    以鴨綠江與圖們江為界的當代中朝疆界,始於何時?

    箕氏、衛氏朝鮮的疆界又在何處?



      元末至明正統年間,大明王朝與高麗、李朝激烈競逐,高麗、李朝極力北拓疆土,大明步步退縮,變遷的國界,在這一百五十年內遂告定型!



      本書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這一百五十年間中朝疆界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將中朝疆界的變遷與居住在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而闡明鴨綠江、圖們江為當代中朝邊界形成的歷史過程。



      本書認為,這一百五十年間是中朝疆界發生重大變化時期,高麗、李朝乘元末國勢衰頹,政局混亂,以及元明交替,元朝勢力敗退,明朝勢力尚未到達中朝國境地帶之機,迅速向北拓展疆土。中朝東段邊界,由元中期以前的遼金舊疆,即兩國以龍興江(今朝鮮龍興江)以北的定州、長平至都連浦(今朝鮮連浦里一帶)一線為界,逐步地將其東北界向圖們江方向推進;中朝西段邊界,由鴨綠江下游入海口的保州(今朝鮮新義州)以西以鴨綠江為界,逐步地向鴨綠江中上游擴展。這期間中朝邊界是明朝一方步步退縮,高麗、李朝一方大力向北拓展,到宣德、正統年間,推進到鴨綠江至圖們江一線,從而基本形成了當代的中朝邊界。



    本書特色



      正本清源,由元中葉爬梳至明成化時期,澄清歷史原貌!


     





    序言



    CHAPTER 1 元朝中葉以前中朝疆界的歷史變遷

     一、先秦至唐朝的中朝疆界

     二、遼、宋、金時期的中朝疆界

     三、大蒙古國後期至元中期中朝疆界的變化



    CHAPTER 2 洪武時期朝鮮半島女真族的歸屬與中朝疆界之爭

     一、元末明初居住朝鮮半島的女真族

     二、元明鼎革之際遼陽行省地區的形勢

     三、高麗王朝拓占半島女真故土

     四、明朝對女真地區的經略

     五、明朝對高麗拓占疆界的防範與鐵嶺衛設置之爭



    CHAPTER 3 永樂年間中朝關於半島女真歸屬之爭

     一、明朝對女真諸部的招撫及其政策

     二、明朝與李朝交涉三散十一處女真的歸屬

     三、朝鮮「公嶮鎮」的地理位置



    CHAPTER 4 明初「移闌豆漫」女真遷徙圖們江流域元朝故地

     一、「移闌豆漫」女真的原居地與遷徙圖們江流域

     二、斡朵里、胡里改部女真與朝鮮的關係



    CHAPTER 5 永樂初年明朝招撫圖們江流域的女真與李朝的反招撫

     一、阿哈出建州衛的設置

     二、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招撫與李朝的反招撫

     三、毛憐衛的設置



    CHAPTER 6 永樂年間李朝向圖們江流域拓展領土及女真的抵制和鬥爭

     一、李朝設置慶源府與女真攻慶源之役

     二、「豆門血案」與慶源罷鎮



    CHAPTER 7 永樂年間圖們江流域女真的遷徙

     一、阿哈出建州衛與猛哥帖木兒建州衛的西遷

     二、留居阿木河的斡朵里女真

     三、建州左衛回遷阿木河及與李朝的關係



    CHAPTER 8 永樂、宣德、正統時期中朝西段疆界的確立及建州衛與李朝的關係

     一、高麗、李朝向鴨綠江中上游拓展疆土及鴨綠江成為中朝界河

     二、建州衛移住婆豬江與閭延事件的真相

     三、李朝兩次出兵建州衛與李滿住遷徙



    CHAPTER 9 宣德、正統時期李朝拓疆置鎮與中朝東段疆界的確立

     一、猛哥帖木兒為明朝招撫叛軍及其遇難

     二、李朝拓疆置鎮與中朝疆界北移

     三、凡察、董山的西遷



    CHAPTER 10 景泰天順時期留居圖們江上游以南的女真與李朝的關係

     一、留居圖們江上游以南的女真部落

     二、李朝對女真的政策

     三、毛憐衛浪卜兒罕遇難

     四、李朝北征兀良哈女真



    CHAPTER 11 成化時期女真與明朝、李朝的關係

     一、明朝對女真朝貢的限制

     二、毛憐衛女真掠奪遼東與建州左衛首領董山遇難

     三、成化年間明朝與李朝兩次征建州女真



    CHAPTER 12 嫌真兀狄哈女真與明朝、李朝的關係

     一、嫌真兀狄哈女真與斡朵里、兀良哈女真的關係

     二、嫌真兀狄哈女真與明朝及李朝的關係

     三、李朝北征尼麻車兀狄哈女真



    CHAPTER 13 中朝邊境地區的貿易

     一、女真「進獻」土物與朝鮮的「回賜」

     二、女真與朝鮮的邊境互市貿易



    結語

    參考文獻

    ?





    序言



      多年從事東北區域史研究,自然就十分關注中朝關係史研究,先後承擔《東疆研究》(1992-1995)、《中朝邊界史研究》(1998-2001)、《中朝相鄰地區地理資料的整理與研究》(1997-1999)、《二十六史中朝關係資料選編》等課題,並發表些與上述課題相關的學術論文。2000年,攻讀在職博士,博士論文選題定為《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與疆界研究》。有人問及,該選題長期以來被視為敏感話題,研究者往往視之為畏途,有時學者辛苦幾十年完成的論著,卻因所謂敏感,被束之高閣,無法為學術界和社會所利用。



      對此,我當然清楚,那麼,又為何選呢?說到底,是學者的良知使然。我執意做這個題目與我閱讀朝鮮學者的一篇文章有關。記得我剛讀博士不久,讀到李淳信〈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我國與女真的關係略述〉一文,這篇論文原刊在朝鮮《歷史科學》1967年第2期,後由大陸學者顧銘學譯成中文,收入中國朝鮮史研究會編的《朝鮮歷史研究論叢》(延邊大學出版社1987年)。該文開宗明義,表明作者基本觀點:「在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前半期,朝鮮政府與女真的關係中,力圖解決的主要課題是擊退女真的入侵,光復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的故土,使兩江以北的女真歸順服屬於朝鮮」。憑著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我認為這是對這段歷史事實不客觀的闡釋,中朝兩國文獻十分明確的載錄,朝鮮半島東北部、西北部,即所謂「鴨綠江、圖們江以南」,自明宣德正統前一直歸歷代王朝有效的管轄,是遼金以來女真族世代居住的故土,從來都不是朝鮮的「故土」。所謂「光復」故土,不過是作者對歷史事實的扭曲。尊重歷史事實是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所持學術觀點可以各異,但歷史事實不容歪曲。而該文恰恰違背學術研究的最起碼的準則,對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朝鮮與女真的關係做了違背歷史事實的闡述。我的研究領域既然是明清中朝關係史專業,那麼就有責任搞清楚歷史真相,恢復歷史本來面貌。基於這樣的想法,就選了這個題目。2004年4月初,論文呈送外審專家,受到好評。6月初,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會諸師雖提出些中肯意見,一致認為是篇優秀博士論文。論文答辯後,師兄弟的論文,經過修改,都已陸續出版。而我所做的論文,屬於敏感話題,難以出版。對此,我是有思想準備的,在答辯前,論文打印時,就在論文扉頁上,密級項欄上,標示「秘密」。這樣無法上傳網上,也就不能同學界與社會見面。就這樣將其束之高閣十幾年。



      本書的選題國內外學者已做過些研究,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國內的研究,在二十世紀中期,只是在東北地方史及清開國史的著述中有所涉及。由商鴻逵整理,孟森《滿洲開國史》,在考察清先世猛哥帖木兒事蹟時,對其與高麗、朝鮮的關係有所論述,涉及到元末明初的中朝兩國關係與疆界問題。建國初期,注重與朝鮮關係,因而兩國友好交往成為史學研究的內容。「文革」十年,學術研究陷於停頓。1978年,學界迎來科學春天,本領域研究成果逐漸增多。通史性論著,首推1993年出版的楊昭全、孫玉梅《中朝邊界史》,為第一部中朝邊界的通史性著作。斷代史論著,首推2011年出版的李花子《明清時期中朝邊界史研究》該書重點考察穆克登查邊與清末兩次勘界,但該書第一章對洪武年間,發生的中朝關於「鐵嶺設衛」之爭進行了探討。本課題研究的主要論文,有王冬芳〈關於明代中朝邊界形成的研究〉、刁書仁〈中朝邊界沿革史研究〉、蔣秀松〈明初朝鮮半島北部之女真諸部歸屬〉、董萬崙〈明代三萬衛初設地研究〉、李新峰〈恭愍王後期明高麗關係與明蒙戰局〉、特木勒〈北元與高麗的外交:1368∼1369 年〉、刁書仁〈論元末明初中國與高麗、朝鮮的邊界之爭〉、張輝〈「鐵嶺立衛」與辛?出師攻遼〉、姜龍範〈洪武至永樂初年圍繞女真問題所展開的中朝交涉〉、李善洪〈猛哥帖木兒與朝鮮關係述略〉、孫與常〈朝鮮李朝與建州女真的關係〉、王臻〈朝鮮太宗與明朝爭奪建州女真所有權述論〉、刁書仁〈成化年間明與朝鮮兩次征討建州女真〉、〈元末明初朝鮮半島的女真族與明、朝鮮的關係〉、〈論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鮮的關係: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疆域的抵制與鬥爭〉。



      港臺的主要研究有:林天蔚等《古代中韓日關係研究》、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黃連枝《東亞的禮儀世界: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論》等。



      國外的研究,韓國代表性的論著,有方東仁《韓國?國境劃定研究》(韓國的國境劃定研究)該書為通論性的論著,分為古代篇、高麗篇、朝鮮時代篇。古代篇,分別論及箕子朝鮮境域、衛滿朝鮮境域,以及統一新羅時期西北界與東北界、浿江鎮的管轄範圍;高麗時代篇,論及高麗前期北進政策的推移、北進政策的實施與受限、東寧府置廢、高麗東北界,尹瓘所占九城考、雙城總管府置廢考;朝鮮時代篇,論及李朝初期北方領土的開拓,鴨綠江中上流領土開拓、圖們江下流領土開拓。梁泰鎮《豆滿江國境河川論攷》(圖們江國境河川論考)該書從圖們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圖們江對女真的關係、圖們江的民族地緣、圖們江領土與國境問題等,對圖們江國境歷史加以論述。關於漢四郡研究,有李丙燾〈漢四郡的設置及其變遷〉。研究百濟、新羅疆界的主要有:成周鐸〈百濟末期國境線???〉(對百濟末期國境線的考察),作者圍繞百濟北部境界線、東部境界線、南部境界線進行了討論。???,《新羅?東北地方國境??變遷?????》(全德載《關於新羅東北地方國境及其變遷的考察》)對新羅與高句麗的疆界、真興王時代的領土擴張與東北疆界的變動、新羅與渤海的疆界及變遷加以考察。研究渤海與新羅疆界的有徐炳國〈渤海?新羅?國境線研究──東海岸地域?中心??-〉(渤海與新羅的國境線研究──以東海岸地域為中心),該文圍繞高句麗與靺鞨、百濟、新羅與靺鞨、靺鞨與新羅的東海岸進出、泥河的位置、渤海與新羅關係等問題加以論述。應當指出的是作者將高句麗視為朝鮮三國(新羅、百濟、高句麗)史之一,論述高句麗與隸屬於唐朝管轄下靺鞨的疆界。關於高麗時代的研究有:金渭顯〈契丹?對西夏政策〉、崔圭成〈高麗初期女真問題?發生?北方經營〉、李根花〈高麗前期?女真招諭政策〉。研究高麗後期疆界變化的有:???〈高麗後期邊境地域???鴨綠江沿邊認識???〉(宋勇德〈高麗後期邊境的變動與鴨綠江沿邊的認識〉),文章分別從對蒙戰爭期間高麗西北界州鎮的變動、元干涉期鴨綠江邊地域變化、高麗末鴨綠江邊防禦體制強化諸方面加以論述。張在盛《高麗雙城摠管府???》(關於高麗雙城總管府的研究)從雙城總管府的設置、雙城總管府的沿革、雙城總管府的收復,論述了雙城總管府的興廢。關於李朝時代的研究有:金九鎮〈麗末鮮初豆滿江流域?女真分佈〉(麗末鮮初圖們江流域女真的分佈)從高麗末元朝勢力衰退下的女真分佈、混亂時期的女真移動、朝鮮初安定期女真的移動,對圖們江流域女真的分佈進行較為細緻的梳理。而方東仁〈朝鮮初期?北方領土開拓:鴨綠江方面?中心??〉(李朝初期北方領土的開拓──以鴨綠江流域為中心)則從李朝對鴨綠江上流的開拓與四郡設置、四郡撤廢與軍事地域化,對李朝向鴨綠江上游的拓占進行了研究。朴元熇〈永樂年間明?朝鮮間?女真問題〉(永樂年間明與朝鮮間對女真問題)圍繞著永樂年間圖們江流域女真歸屬,明與李朝間的角逐;猛哥帖木兒建州衛歸屬明朝與朝鮮的對應等問題展開討論。還有,徐炳國〈童猛哥帖木兒?建州左衛研究〉、〈凡察?建州左衛研究〉和金九鎮〈初期毛憐兀良哈研究〉等。



      日本的研究,主要有白鳥庫吉《漢代朝鮮四郡疆域考》及與箭內亙合著《漢代的朝鮮》,對漢四郡及與半島南部的關係進行了考證。池內宏《金末?滿洲》、箭內亙,《東真國?疆域》、《蒙古?高麗征伐》、《高麗?於??元?行省》、箭內亙《蒙古?高麗經略》、日野開三郎《統和初期契丹聖宗的東方?略與九年鴨綠江口築城》、津田左右吉《高麗末?於??鴨綠江畔?領土》等論文,則對遼、金、元居住半島東北部、西北部女真與高麗的關係及疆界變遷加以研究。明代與李氏朝鮮的研究,有園田一龜《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和田清《明初?滿洲經略》、田中克己《中朝間兀良哈問題》、河內良弘《明代女真史研究》、《李朝初期?女真人侍衛》、《忽喇溫兀狄哈?朝鮮貿易》、三田村泰助《朝鮮側史料??見?清初?境城──主???鴨綠江方面》。上述國內外研究成果,本書予以充分的借鑒與吸收。



      本書在研究上,力求擺脫民族國家理念的束縛,回歸歷史本原,從歷史實際出發,考察前近代東亞區域內,以中國(中原王朝)為中心冊封體制下,明同朝鮮的關係及兩國疆界的歷史變遷。在深入挖掘與梳理兩國原始文獻(包括第三國,如日本)基礎上,探討兩國歷史疆界的演進進程,從而真實、全面、客觀揭示前近代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與疆界歷史變遷的軌跡。為此,在撰寫過程中,遵循求實求真的史學研究準則,以翔實的歷史資料為依據,並對所使用的資料加以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客觀的、準確地闡述中朝疆界與民族的歷史變遷。



      為達到上述預期目標,本書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這一百五十年間中朝疆界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將中朝疆界的變遷與居住在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結合起來研究,從而闡明鴨綠江、圖們江為當代中朝邊界形成的歷史過程。



      本書雖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這一百五十年間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與疆界作為考察對象。但為全面把握近三千年中朝疆界的歷史變遷,本書專闢一章,對元中期前中朝疆界的變遷作以較為詳細的梳理。如前所述,中朝疆界史研究長期以來被視為敏感領域。上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政治和維護國家交往等諸多原因,多強調中朝友好一面,未能真實地反映雙方關係的全貌。特別是當時出版的一些大學、中學教材和史學著作都將箕氏朝鮮、衛氏朝鮮和漢四郡、高句麗的版圖疆域納入朝鮮古史範疇(即朝鮮版圖內)。本章正本清源,認為箕氏朝鮮、衛氏朝鮮為周朝、漢朝在半島東北部冊封的侯國,其疆域南界當在今朝鮮大同江之南,大體在今黃海道中南部一線;漢四郡為漢武帝在半島直接設的郡縣,其樂浪、帶方郡之南界與半島南部尚未統一的百濟、新羅有接壤;高句麗為東北地方政權,即便427年,遷都平壤,其政權性質並未改變,所以其疆域與新羅、百濟相接,隨之高句麗與新羅、百濟戰和,雙方疆界有所盈縮。同時,對唐朝與統一新羅的疆界、遼金元疆界的變化都進行了梳理。這種認識對恢復歷史原貌,準確闡釋中朝歷史疆界具有重要價值。



      總之,本書不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且兼具重要的現實參考,代表中國學界一種聲音,展現了新的研究水準(專家語)。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