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勤奮是對的,但得有高品質
關於勤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如果有人問:「什麼是勤奮?」我相信最能被大眾接受的答案就是「堅持、努力做一件事」。沒有人會否認堅持與努力的重要性,否則做每一件事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狀態,想必永遠也成功不了。
不過,很多人看上去很努力,一直在忙前忙後,生怕稍一放鬆,就會被時代淘汰,但到頭來,卻往往無法獲得自己預期的成績與結果。為什麼?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就獲得晉升。公司裡有一個5年年資的老員工知道後,忿忿不平的質問主管:「我來公司5年,論資歷、經驗都應該得到提拔,為什麼你沒有提拔我,反而把機會給來公司不到一年的毛頭小子?」
主管意味深長的說:「因為他只用一年的時間做出你5年的成績,而你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經驗重複用了5年。」
這就是低品質勤奮。堅持、努力做一件事,可能會讓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也可能讓你一無所獲。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每天背單字,以為英語水準就會突飛猛進。
.天天念書,以為寫作能力就會顯著提高。
.認真看書學習,以為知識就會廣博豐富。
.堅持跑步鍛煉,身材就會越來越好?
.熬夜加班,薪水就會水漲船高?
實際上呢?你的英語還是沒有達到開口即說的水準、寫作能力依舊停留在記流水帳的水準、知識還是沒有變廣博、身材仍然維持在原來的樣子、薪水也沒有提高多少。你以為自己做事很勤奮,但其實在浪費時間、消耗精力,根本沒有給自己帶來實質的提升和改變,這就是低品質勤奮的惡果。
勤奮只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沒有勤奮,你絕對不可能成功,但有了勤奮,並不代表你就能成功。你還要把其他要素納入自己的努力體系當中。這些要素有內在個性的培養,也有外在技能的掌握。如果簡化成一道公式,那就是:
良好的心理狀態+靈動的思維方式+有效的行動方法=高品質勤奮
這三個要素相輔相成,缺少一個,便無法高效率的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各位整理這三個要素,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用最合理的方法完成自己的目標。那麼,這三個要素分別發揮著什麼作用?
心態的好壞決定你努力的方式。
心態決定命運。這句話我們經常聽到,卻很少認真思考其中的含義。為什麼心態能夠決定命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要怎樣調整?如果你無法明確定義什麼是好心態與壞心態,即便你看完所有振奮人心的勵志文章,也無力解決這個世界的紛紛擾擾。書中將從信念、EQ、社交技能等方面幫你整理、重塑心態,讓你的努力獲得優質回報。
思維方式是你行為的指導法則。
當你面對難題時,積極思考與消極思考所帶來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勤奮的因素只起到輸出結果的作用,但這個結果好或不好,是由你的思維方式決定的。沒有靈活的思維方式,你的勤奮就變成了一種重複性運動,即便每天工作12個小時,持續工作一年,也只是在勞動的操作上變得純熟而已,對於人生的自我提升還遠遠不夠。書中將會為你提供一些實用的思維方式,讓你在面對難題時能夠輕鬆打開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適當的方法是勤奮的前提。
網路上有很多文章,都在教我們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技能,切合我們渴望快速成功的心理。在這本書中,我會在如何消除焦慮感、戰勝拖延症、完善自我管理、設定目標、進行決策等方面,提供一些輕鬆易學的實用方法。
但是,我絕對不鼓吹唯一方法論。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實用的方法,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也會大相逕庭。所以,我主張把行動方法跟心態和思維結合在一起。有了心態和思維的調整,再按照某些方法去行動,就能讓自己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儘管這本書講述的內容,針對的範圍有所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幫助讀者優化自己的勤奮方式,實現高品質輸出,從而獲得人生的飛躍與進擊。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結合我提供的高品質勤奮等式,翻閱到相關章節去學習。我由衷的希望你能通讀全書,因為書中很多章節都是有關聯的,通讀之後你將獲得更加有系統的知識框架。
最後,願每位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穫,這也是對我的認可和鼓勵。
推薦序
化被動為主動,進而成功突圍
近年錄取率(6%)比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還低的史丹佛商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Stanford University),每年都會問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申請者這個問題:「人生中,什麼對你最重要?」(What matters the most to you, and why?)
因為它們想知道,那個驅動(drive)學生的人事物是什麼?而在被驅動的過程,又因為看到自己哪些優缺點,而試著成就了什麼?進而找出有自覺、有目標的學生。
我有個申請上史丹佛MBA的亞洲學生Erica,在瑞士念大學,她家境雖然不錯,但因為從小父母離異,所以一直對人生目標充滿疑惑。直到大四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實習時,每天經過辦事處門口的斷腳椅(按:瑞士日內瓦Broken Chair斷腳椅,是由瑞士藝術家Daniel Berset與Louis Geneve所創作高達12公尺的巨大木雕塑。站在聯合國祕書處廣場前的斷腳椅,除了代表?一個斷腿的殘瘸,也象徵著反對地雷和集束炸彈。提醒著前往日內瓦的政治家和一般民眾,地雷有多麼可怕),加上實習過程接觸到的聯合國事務,才讓她對「活著」充滿感激及熱情。
畢業後,她成功進入科技業工作,致力於用科技做出讓人活出熱情的產品。這個整理過往經驗、確定自己驅動力、展望未來目標的過程,是令人害怕,同時也令人興奮的。害怕的是「回到過去,還是找不到那個驅動力」,興奮的是「一旦找到了,未來的目標清晰可見」。
在看完本書提倡的高品質勤奮後,身為幫助這些學生申請留學的顧問,回想起當時跟學生的討論深感:Erica的心路歷程,大概就是印證了本書的脈絡──心態上的轉變,影響她的思維,確立她的行動。
我在臺灣出生長大,後來出國念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MBA,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很多18至28歲的年輕人,也常回顧自己的成長。對於這些年輕人,我想要讚許及勉勵他們:善用自己的優點,也善用自己的缺點!工作時所接觸到的「從被動努力到主動進步」的年輕人,其中很多是從小在北一女、建中、臺大、政大受教育的學生。他們常跟我分享到,以前在學校常常是「被動努力」,直到工作了,才看到別人怎麼「主動進步」。他們都是優秀正直的年輕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擅長的事,予以發揮,是很正向的自覺過程。
同時也有一些年輕人讓我很驚豔!他們在大學時期,就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點並加以培養,畢業後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如顧問、銀行、科技公司。但這只是第一步。有的人在工作中發現自身的缺點後,為了改進,他們會主動接觸、尋找不擅長的專案,沒出過國的人會尋找外派機會。這一切不只是為了解決當下工作所遇到的問題,同時更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做更進一步的成長學習。
大多數的人只著眼於解決客戶當前的問題,少數人會主動替客戶預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並用額外的時間研究解決方案,最後甚至提供給客戶更多、更好的建議。也正是因為認識了這群優秀正直的年輕人,又有幸參與、了解、激發他們自覺的過程,所以我過去七年,每年受邀去臺、政、清、交、成大校園時,我都希望能跟大學生聊聊怎麼提早培養興趣,了解自己。
就如書中所說的:「要有意識的支配自己的時間,而不是被動的應付每一天的事務。」化被動為主動,才能進而成功突圍。
最懂華人的留學申請顧問�Sab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