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育兒大思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43389
五十嵐悠紀
蔡昭儀
先覺
2019年3月01日
90.00 元
HK$ 76.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1343389
叢書系列:
關懷教養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關懷教養
分
類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同
類
書
推
薦
天賦就是你的超能力:陪伴青少年認識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可以比AI更聰明嗎?
培養孩子的「內在力」,不愁未來沒有一席之地:自主選擇、善用時間、勇於質疑……擁有八種軟實力,孩子才具備了跑第一的能力!
笨小孩不是天生的,只是大腦尚未開發:專注力×實踐力×好奇心,用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孩子離夢想更靠近
爸媽這樣說最有效!七堂溝通課讓孩子專注學習、衝出好成績:CP值最高的親子對話法,引導孩子突破情緒×人際×學習障礙,建立高效讀書習慣
內
容
簡
介
你的孩子活在未來!
獻給面對AI浪潮,快要滅頂的家長和老師的「數位教戰手冊」
東大工學博士媽媽�幼兒數位工作坊講師 親授,讓小孩優游於數位大海~
他們一出生就面臨無所不在的3C產品,未來遠非我們所能想像。
該怎樣教育這樣的孩子,是每個父母心中難免的焦慮。
沉迷3C不是好事,完全禁止無濟於事,矯枉過正更會錯失優勢!
妙用數位工具優勢,
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連結真實經驗,
使3C變身「教育神器」,
成為孩子適應AI浪潮與社會變化的超強能力!
3C就像鹽巴,善用能增添食物美味,誤用反倒影響身體健康。
單純拿手機、平板,讓小孩不吵不鬧,只是把3C降格為「降魔工具」。
本書作者五十嵐悠紀在大學任教,同時也是三個幼年孩子的媽媽,非常清楚父母和第一線教育者面對3C 和數位教育的焦慮。
她主張面對3C 不是全面禁止,而是聰明擁抱;除了提供什麼,更要重視怎麼提供。大人需要參與,不能放任,也不要強迫學習,以務實、謹慎的態度面對數位科技教育,為孩子打好面對未來的堅實基本功。
具體、務實的指點迷津:
選擇3C工具�遊戲:YouTube、App、視訊通話、數位圖畫書、電路積木……
運用55個學習方法:讀圖、寫日記、show and tell、做家事……
針對4大領域:思考行動、成果展現、學習基本功、社會理解。
利用3C工具,打造適合小孩的環境,鍛鍊不同面向的能力!
【思考行動】→資訊技術力�邏輯思考�活用知識�表現力�創造力
【成果展現】→耐力�抗壓性�學習欲望�目標達成�自信�溝通力
【學習基本功】→語言表達力�數理能力�實驗、體驗
【社會理解】→資訊素養�社會結構思考力
提前預備、迎頭趕上的數位教育策略:
★? How選優質App?3C工具、玩具?
★? How教程式素養?
★? How在生活中教STEM?
★? How教小孩注意網路禮儀、留意網路安全?
★? How應用數位媒材,培養小孩的抗壓性、創造力、表達力……
本書特色
1.第一本清楚、具體羅列如何選擇App的方向、重點和注意事項
建議的APP主題�內容�元素:
?程式設計入門
?推理、想像
?增加親子互動
?增加創造力
?創作圖畫書
?文字接龍
?數字連線
?職業遊戲
?世界地圖與國旗
選擇優質APP的重點:
□有沒有限制時間?
□有沒有確切目標?
□有沒有針對家長的考量?
□孩子能不能自己找到遊戲的方法?
□是否與大人現在想培養小孩的能力相關?
□孩子是否有興趣?
□大人參與後,小孩是否回饋更多?
使用APP的注意事項
•不使用自己的本名
•不隨便輸入自己的個資(住址或生日等)
•不寫朋友的壞話
•不隨便在網路社群上留言
•遇到麻煩務必向家長求助
•玩完做體操
2.蒐集各國數位教育研究報告,和美、加、日教育現場應用3C的做法
3.務實傳授家長、老師如何讓3C工具連結日常生活,同時掌握不同教育方法的優勢
4.根據希望小孩擁有的不同領域素養,提出具體學習方法
名人推薦
●沈芯菱�(科技創新慈善家)
●黃志順�(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啟仲�(超級奶爸WCC)
●凱若�(斜槓媽媽)
●陳櫻慧�(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盧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古蕙瑄�(華人正念減壓推廣協會理事長)
各界好評
未來不能光靠預測,而是要去創造!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有許多核心價值及能力是不變的,如何掌握具體方法和行動力?答案就在這本書內!──科技創新慈善家?? 沈芯菱
作者的論述,與我和一群深具教育專業及熱血的老師,創辦經營「臺北市和平實小」實驗教育的理念,如出一轍。──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 黃志順
如何將3C 化為成長的羽翼,讓孩子在未來生活中,自由自在翱翔,就讓這本書來告訴你。──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本書從3C的角度談教養並提出使用建議,許多教養理念與奶爸不謀而合,值得現代父母參考。──超級奶爸WCC
與時俱進的教養觀,才能真正為孩子把關。──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資訊素養被視為孩子適應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必備能力。作者提醒家長,不容忽視身為培養孩子能力的守門人角色,書中提及的教養方法,不僅具體可行,也是引領家長省思的方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盧明
與其跟3C 上演教養爭奪戰,不如利用科技來教育屬於未來的孩子!本書點出了未來世界需要我們如何應對之外,更提出對家長與孩子的「實用要點」,非常適合一家人共讀討論。──斜槓媽媽 凱若
與時俱進的教養觀,才能真正為孩子把關。 ──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資訊素養被視為孩子適應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必備能力。作者提醒家長,不容忽視身為培養孩子能力的守門人角色,書中提及的教養方法,不僅具體可行,也是引領家長省思的方向。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盧明
我喜歡作者引領家長從不同層面反思教養與3C間的關係,以關係脈絡來看,有:家長與3C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孩子與3C之間。如何在AI世代下成為自己的主人,而非被3C操控?對每個人來說,上述的每段關係中,明智的選擇、善巧的運用顯得重要。
既然「AI世代」的環境驅勢不會改變,家長早已不是在「非用不可」與「不可使用」的二元對立中選擇。本書讓家長知道如何逐步調整為主動運用AI資源作為教養的輔具,培育家長如何養成「怎麼玩3C」輕鬆但不放縱的教養態度。──華人正念減壓推廣協會理事長 古蕙瑄
目
錄
推薦序 你的孩子更是我們的未來
前言 如何讓「手機保母」變「數位教育」?
?
第1
章 數位教育最前線!2030年之前要培養的能力
孩子的數位環境與父母迥異
幼兒身處的環境變化�許多幼兒每天都在接觸3C產品�給孩子用3C產品有什麼不對?�日常的3C產品也會改變未來
?
2030
年我們必須擁有的能力是?
有必要學程式設計嗎?�義務教育的動向�磨練程式設計的技術沒有意義�為什麼想讓孩子學程式設計?�在幼兒時期應該培養的能力是什麼?
?
居住地點和成長環境會造成什麼差別嗎?
會因為學區或學校產生數位落差嗎?�3C產品在國外的使用情形�國際學校如何運用3C?�幼稚園的做法並不完全適用於家庭�類比與數位並存才能學到�3C產品能培養什麼?
專欄 為什麼要運用程式設計?
?
第2
章 如何在家展開幼兒數位教育?
開始前的注意事項
父母在家可以怎麼做?
?
選擇學習環境、素材的方法
不是「玩什麼」,而是「怎麼玩」�規畫時間,確立目標�讓孩子不只是問「怎麼做」,更要好奇「為什麼做到了」�鼓掌和讚美能培養自信�引發好奇心�IQ與CQ
?
觀察小孩成長的心得
數位虛擬與實物如何取得平衡?�小孩成長非肉眼所見�注意適齡問題�APP選項不斷增加,你怎麼挑?�選擇能讓孩子自己發現「玩法」的APP�想知道更多資訊的人,請看!
?
出發!就從家裡開始實踐吧!
試錯是最快的捷徑!�如何讓孩子主動產生「現在一定要學」的念頭
專欄 平板、手機什麼時候可以給?可以用多久?
?
第3
章 為AI
世代預備的55
種「學習法」
思考行動
1〈資訊技術力〉培養跟上資訊技術進步的能力
2〈資訊技術力〉孩子可以開始的程式設計入門
3〈資訊技術力〉活用程式設計工作坊
4〈資訊技術力〉學會視覺化程式設計語言後,下一步是?
5〈資訊技術力〉對程式設計沒興趣的孩子該怎麼辦?
6〈資訊技術力〉學輸入法,引發探索
7〈邏輯思考力〉培養邏輯思考的對話術
8〈邏輯思考力〉介紹小孩玩解題APP
9〈邏輯思考力〉檢視邏輯思考力的遊戲
10〈知識活用力〉不死背,儲備活用的知識
11〈知識活用力〉藉對話和討論,培養理解力
12〈知識活用力〉從讀畫來引發思辨
13〈知識活用力〉利用教材和APP,培養推論力
14〈表現力〉如何豐富孩子的表現力?
15〈表現力〉共讀紙本和數位圖畫書,激發表現的樂趣
16〈表現力〉豐富詞彙,表達情感
17〈表現力〉親子對話說得好,小孩表現力就會好
18〈創造力〉培養小孩活用知識的創造力,而非儲備知識
19〈創造力〉用2D、3D、AR的APP,培養創造力
20〈創造力〉如何導入STEM教育?
?
展現成果
21〈忍耐力〉拿捏如何培養自律與忍耐
22〈忍耐力〉從遊戲中鍛鍊忍耐力
23〈復原力〉營造環境,讓小孩接受「失敗也沒關係」
24〈復原力〉玩益智遊戲,磨練嘗試錯誤的能力
25〈復原力〉培養知道答案不只一個的能力
26〈意願力〉讓孩子產生學習意願的方法
27〈意願力〉帶孩子同時享受搜尋、查閱的樂趣
28〈意願力〉舉出成功案例,加強動機
29〈目標達成力〉讓孩子學會達成目標的方法
30〈目標達成力〉思考對孩子「最好的稱讚方法」
31〈目標達成力〉實際讓感受「我自己完成了」
32〈自信力〉孩子有自信就能激發學習意願
33〈自信力〉善用「什麼都說讚」的APP
34〈自信力〉培養自己決定的能力
?
人際共生
35〈溝通力〉領導力該何時培養?
36〈溝通力〉大人先觀察、傾聽,再扼要傳達
37〈溝通力〉 用「Show and Tell」培養簡報力
?
學習基本功
38〈語言力〉玩各種文字接龍,靈活增加語彙
39〈語言力〉利用數位工具,營造學習外語的環境
40〈語言力〉幾歲開始學外語?
41〈數理能力〉玩遊戲,讓小孩對數字感興趣
42〈數理能力〉寫日記可以培養數理能力
43〈實驗、體驗〉在家裡可以玩的數位玩具
?
社會理解
44〈資訊素養〉培養孩子的資訊素養
45〈資訊素養〉看網路禮儀講座,教孩子「不能做的事」
46〈資訊素養〉學習使用資訊的安全方法
47〈資訊素養〉學習判斷網路資訊
48〈思考社會結構力〉從玩角色扮演和相關的APP,體驗職場
49〈思考社會結構力〉從APP變身總鋪師
50〈思考社會結構力〉世界地圖與國旗APP,啟發孩子對世界的興趣
?
家長須知
51成果不必肉眼看見,而是要心領神會
52讓孩子幫忙做家事,觀察他們的理解力
53引導幼兒的世界觀
54下載遊戲後,家長要先試玩
55讓孩子接觸尖端研究
專欄 我的研究:不用紙型,就能做手作
?
結語???????
家長即使不太擅長,也請務必嘗試
?
序
前言
如何讓「手機保母」變「數位教育」?
我們的孩子將會在二○三○年左右出社會工作,屆時他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我們現在所重視的應該有很大的不同。我相信許多家長一方面隱約有這種體悟,另一方面卻又對於該讓孩子學習什麼感到茫然,只好像無頭蒼蠅一般,什麼都讓孩子試一試。
?? ?
小學生家長心目中「想讓孩子上的課」,程式設計的順位總是高居排行榜的前十名,而中小學等教育現場,也紛紛引進利用平板電腦或電子黑板等數位硬體器材的「ICT(資訊與溝通科技)教學」。
同時,孩子要學的不僅限於數位技術,還包括溝通能力、邏輯思考這些跳脫傳統科目國英數理等的形式。孩子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課程內容,也要培養歸納自己的意見、在眾人面前發言的能力。這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也有增加的趨勢。
?? ?
在這股變化的潮流中,家長應該要蒐集什麼樣的資訊,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本書稱這個世代的孩子為「AI世代」(人工智慧世代),深度探討他們所應具備的能力,以及如何營造培養這些能力所需的環境。
?? ?
我在大學的資訊系任教,專門研究電腦繪圖、使用者介面這類領域。為了實踐研究,幾乎每天都在寫程式。而同時身為三個孩子(長子八歲、次子六歲、長女二歲)的母親,我每天還要思考在陪伴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該以什麼為重。下一代必備的能力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程式設計了。照理說,既然我在大學教這門課,教小孩應該是不成問題,但這些打從幼兒時期就隨時可以看到數位用品的AI世代,與我們的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家長無不帶著疑惑,思索該提供什麼給孩子、什麼時機最適當。
?? ?
讓孩子拿智慧型手機看YouTube,趁著他們不吵不鬧,爭取時間打理家事,並不能稱為「數位教育」。遇到孩子在電車中吵鬧,就趕緊用影片或手機遊戲讓他們安靜下來,也不能算。不過,如果家長轉個想法,慎選數位工具,這些行為或許就能從「手機保母」變成「數位教育」。
? ?
現代人周遭早已充斥3C產品,孩子接觸這些產品也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不可能完全杜絕。無論是好是壞,這個世代的孩子都已經生在凡事數位化的社會裡了,既然如此,何不學會聰明利用,嘗試各種挑戰呢?
?? ?
我們應該重視的不只是提供3C產品,更重要的是怎麼提供。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很多家庭會分享育兒心得,在討論這些的時候,不妨加入「該如何營造數位環境」這個話題。
我並不是保母或幼教老師,而是以身為家長,同時也是資訊科技(IT)研究者的角度,從自己與孩子的經驗出發,查閱相關論文或書籍的文獻資料、採訪專家學者,並實地參觀幼兒教育,寫下本書。相信這些是家長才有的平凡疑問或感想,能夠獲得同為父母的讀者共鳴。
?? ?
孩子雖然都是我生的,但兄弟姊妹的個性各有不同,凡事都必須各別嘗試。在科技與社會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希望本書能幫助家長了解現況,進而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
推薦序
你的孩子更是我們的未來
黃志順
有幸出版前獲得由五十嵐悠紀女士撰寫的《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的數位教育》一書,拜讀過程中時常感到心有戚戚焉,更多次不覺莞爾的拍手叫好。原來,作者的論述,與我和一群深具教育專業及熱血的老師,創辦經營「臺北市和平實小」實驗教育的理念,如出一轍。
?? ?
這本書所談的核心概念與教育價值,是從數位科技的應用角度去思考理解二十、三十年後,我們所教養、栽培出來的孩子,如何面臨那時候的社會脈絡與生活條件。和平實小的辦學理念正是如此。問題來了!因為科技演進與社會變遷,未來的日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素養和技能,從來不是我們現在能夠說的,或是算得準的。就像最近黃子佼作詞演唱的〈同學會〉這首歌的內容所唱:「我的同學不再是同學,是孩子的爹。我的同學他一家五口,反覆吃喝拉撒睡……我的同學都不再單純,只有老師沒改變。」沒有改變的老師,怎麼教孩子們面對翻天覆地、充滿未知的未來?
?? ?
我們得從現在開始改變。
?? ?
面對不管是書中關切現在○∼十歲左右的孩子,或是學校教育系統中各年級的孩子,老實說,我們這群當父母或老師的大人,準備度和敏感度是不夠的。並不是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建議父母要讓孩子透過數位科技,越早學更多的知識或技術越好。剛剛好相反!是要回到孩子學習的「本來面目」:依照自身條件、學習風格及環境場域,選擇提供3C科技產品或工具的好處,例如書中介紹「反覆嘗試錯誤」「模擬、提供較難實際經歷的體驗」等的數位工具,為孩子的學習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
?? ?
作者五十嵐悠紀女士提到:「使用3C工具教學並不等於程式設計,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讓孩子學程式設計的意義。不只是程式設計,運用新器材來遊玩或學習,意義是什麼?應該期待什麼效果?」這就像我們當老師的,在規畫孩子的學習經驗及內容時,重點不是在「教什麼」,而是「為什麼要學」「怎麼學」都是同樣的道理。透過大人的親師合作把目的弄清楚了,才有可能從現在就讓大人和小孩在數位虛擬與實際生活中取得平衡,也才有一點點機會讓我們的孩子從現在開始,學習積累能力,面對日後難以預料的改變及挑戰。
?? ?
本書除了介紹如何選擇3C工具和遊戲,還提出五十五種學習方法,來鍛練孩子應對未來的核心能力。這些內容都是作者自己在大學的研究成果,並在帶領各類工作坊的運用中釐清辯證。尤為難得的是,她更以運用在自己三個孩子身上的反思和例子,透過現身說法,真實的鼓勵家長讀者,即使不太擅長,也請務必嘗試。家長不會沒關係,不妨和孩子一起同樂,無論家長拿手與否,為孩子準備好挑戰各種領域的環境,親子可以一同累積經驗。
老師及父母都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因為「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而且「你的孩子更是我們的未來」!
?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