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軍事科技幻想工程——五角大廈不公開的DARPA,從越戰、冷戰到太空計畫、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

軍事科技幻想工程——五角大廈不公開的DARPA,從越戰、冷戰到太空計畫、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6160
莎朗.魏因貝格
蔡承志
商周出版
2019年3月09日
193.00  元
HK$ 164.05  






ISBN:9789864776160
  • 叢書系列:莫若以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496頁 / 21 x 14.8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莫若以明書房


  • 社會科學 > 軍事 > 概論











    詳盡揭露近六十年來致力研究軍事技術的祕密單位——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

    此機構專門設計無法想像的武器,從叢林、太空到網路都是可能的戰場!




    陳述美國國防部轄下「高研署」的成功與失敗,其卓越的創新,狂野的設計,並為它蓋棺論定。此機構專門設計無法想像的武器;我們可以看到鑽研國防的科學家為了應對核末日威脅,因而構思出電腦網路,繼而造成網際網路興起;雖然成功研發出偵察衛星、匿蹤飛機、精準武器,但也曾有過設計太空殺手攔截網、排乾五大湖以建立摧毀粒子束導彈的瘋狂構想。

    高研署在越戰期間開發了落葉劑與世界上第一批武裝無人機,九一一之後靠資料探勘研究引發全美對監控的爭論;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戰場上失利,但是在自動駕駛汽車上嚐到了勝利滋味。

    作者採訪了一百多位曾參與過高研署計畫的五角大廈官員與科學家,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公開談論與該機構的合作。作者詳讀過全美各地檔案室裡無數的解密記錄、根據《資訊自由法》取得的文件,以及消息來源所提供的獨家資料。這段絕無僅有的歷史是科學、科技與政治衝撞的華麗舞台,令人目不轉睛。

    ?


     





    緒論  槍砲和金錢

    第1篇  專門想像無可設想之武器的機構

    第1章  知識就是力量

    第2章  一群狂人

    第3章  瘋狂科學家

    第4章  蘇聯超前矯正會社

    第5章  歡迎來到叢林

    第6章  平凡天才

    第7章  非凡天才

    第8章  惹火上身

    第9章  全球實驗室

    第10章  都是巫師闖的禍

    第11章  胡作非為

    第12章  把它給埋了

    第13章  兔子、女巫和戰情室



    第2篇  戰爭的僕役

    第14章  看不見的戰爭

    第15章  最高機密飛行器

    第16章  合成的戰爭

    第17章  塵俗世界

    第18章  夢幻世界

    第19章  佛地魔東山再起

    尾聲  光榮的失敗,不光彩的成功



    致謝辭

    注釋

    文獻出處

    ?





    這些匿名科學家是戰爭巫師,不是穿防彈衣對抗未來的戰鬥,而是穿著實驗室外套,將昆蟲變成遙控生化機器,設計無人戰艦。莎朗.魏因貝格把政府最機密的實驗室國防高研署放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一個遠遠超乎人想像的世界。

    ——詹姆斯.班佛(James Bamford),暢銷書作者,著有The Shadow Factory: The Ultra-Secret NSA, from 9/11 to the Eavesdropping on America



    從今天的互聯網到未來的機器人,國防高研署不僅塑造了戰爭技術,還塑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莎朗.魏因貝格簡單且翔實地述說這個機構不公開的歷史,並且重塑你看待越戰到反恐戰爭等事件的看法。

    ——彼得.沃倫.辛格(P.W. Singer),著有Ghost Fleet、Wired for War



    破解許多與國防高研署有關的祕密。尤其靈巧地追蹤出匿蹤飛機如何從早期為了發現與追蹤叢林裡的越共戰士到今天,成為現代戰爭基礎的一部分。

    ——今日美國



    有開創性……用一個機構的視角對戰爭的歷史瞥入一眼。

    ——新科學人



    從幕後觀看防禦政策和非凡技術能力的匯合……探索愚蠢的計畫,明智的想法,描述那些思考跳脫框架、為國服務、創造力無限的的改革者。

    ——書單



    解釋具有批判性且並非嘲弄……這是對美國軍事技術歷史的深入研究。

    ——外交政策雜誌



    從DARPA的角度重新認識戰爭與科研

    洪士灝



    很多人認為美國之所以在軍事國防和科技發展如此強大,與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有絕對的關係。眾人所熟知的網際網路(Internet)和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發源地、橫跨美國的自駕車競賽,乃至於人工智慧的重大進展,都可以回溯到DARPA數十年前的前瞻研究,因此所謂的「DARPA研發模式」也在近年被眾人稱揚的成功典範。但事實恐怕距離大眾的想像頗遙遠:DARPA基於滿足大小戰事的需要,或是避免美國捲入戰事的預先準備,塑造出許多本書稱之為「幻想工程」(Imagineering)的研發計畫,其實失敗遠多於成功。本書道出其內部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讓自幼對於軍事科技有極大興趣的我不由得心蕩神馳,甚至比大多數的研發成果更加驚艷!我利用一個週末花費十多個小時閱讀本書,發現內容包羅萬象,提到眾多的人事物,相信是非常值得科技人士、政府單位、政治人物借鏡,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無論成敗,DARPA經歷了半世紀的大風大浪後如何能夠存活了下來,本身就是一件極為耐人尋味的事情。作者透過整理分析許多才解密不久的黑歷史,不只揭開DARPA的面紗,還巧妙且有系統地在本書中編織出DARPA的全貌。極度諷刺的是,這個匯集了眾多一流人才的單位,擁有許多科技智慧結晶而成為當今軍事界與科技界首屈一指的藏寶地,竟然時時刻刻要為單位的存在辯護,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這大概是該單位創始之初難以預料的宿命。隸屬國防部的DARPA,手上掌握鉅額可不受監督迅速運用的研發預算,卻往往也是政府其他軍事、國安、科技部門所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想分而食之的大餅。有時禍起於蕭牆之內,內部成員之間時常有矛盾對立的看法,或是犯了聰明人常有的大頭症,為了自己的幻想工程而誇大成效、隱藏事實、違反規定,甚至成為所謂的科學狂人(Mad Scientists)。看著這些黑歷史,讓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曾經與DARPA計畫沾上邊、在台灣學術江湖打滾十多年的我不由得膛目結舌,原來在保國衛民的大義表象之下有這麼多不光彩的成功!

    DARPA的前身ARPA創立的契機,源自於蘇聯在一九五七年領先美國發射人造衛星,美國政府因此大驚失色而成立專責機構來挽回劣勢。美國不愧為資本主義國家,每個軍種都想掌控重要的研發項目和龐大的採購預算,若非獨裁但在軍事研發上極為專注、極有效率的蘇聯在太空和飛彈領域上給予當頭棒喝,也不會有ARPA這樣的怪胎出現。當時在核子戰爭和共產主義蔓延的陰影下,國防部擁有龐大研發預算,為了攔截洲際彈道飛彈和偵測深海核子潛艇,賦予ARPA儘速在軍事科技上超越蘇聯的任務。若非ARPA的努力,阿姆斯壯的登月壯舉恐怕會因為陸海空三軍的本位主義而延宕多年。但原本只是一個臨時成立、以祕密行動來達成政治使命的單位,如何在成立幾年後被迫放棄最重要的太空計畫、轉手讓給NASA之後,在國防本部和三軍的夾殺下存活下去呢?

    有趣的是,當時ARPA為了避免共產黨勢力在越南的擴大所投入的祕密行動「敏捷計畫」和為了偵測蘇聯核子試爆的地震分析研究「維拉計畫」,還有之後族繁不及備載的幻想工程,雖然多數以失敗收場,計畫主持人甚至入獄服刑,但無心插柳的技術研發,像是ARPANET和戰場模擬技術,成為現在家家戶戶使用的Internet和參謀部門定策控軍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憑藉。無論是ARPA以及後來改名的DARPA,總是有辦法在重大時機出現的時候提出有可能解決問題的大手筆。為何會如此呢?

    如本書所提及的,美國總是有敵人要對付,隨時要做好打贏戰爭所需的準備。與蘇聯進行長時間有可能毀滅人類的軍備競賽,在蘇聯解體之後必須尋找另外的敵人,三不五時要找理由出兵教訓一下不聽話的國家。不滿美國的恐怖組織,以及支持恐怖組織的國家,當然也需要教訓。而任何想與美國爭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如八?年代經濟強盛的日本,近年迅速崛起的中國,也都是美國的敵人。而戰爭的形式,已經從大型武器的戰場延伸到巷弄戰、經濟貿易戰、網路資訊戰,甚至進化到以人工智慧支援作戰的時代。

    看完這本書,讀者應該可以體會到打贏戰爭的代價何其之大!不僅僅只計算軍備武器的採購維運以及人員的傷亡損失,幕後軍事科技的鉅額研發成本更是天文數字,「DARPA研發模式」不見得是美國政府對外宣稱的或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成功方程式。諷刺的是,DARPA在冷戰時期所推動的各種幻想工程(雷根的星戰計畫)所浪費的公帑之多,也被某些人視為耗損蘇聯經濟、造成蘇聯解體的大戰略而沾沾自喜。而且在正面表列各種對世人有益的研發成果的同時,究竟有多少不為人知、不應該存在的黑計畫正在執行中?

    脫離不了戰爭,是DARPA的宿命,為了贏得戰爭而不擇手段編織幻想工程,似乎也成為DARPA擅長的工作,而DARPA存在的價值為何?作者並沒有明確的解答,筆者在此也不想提出我的看法來影響閱讀者的心情,畢竟軍事科技、人工智慧和水一般,可以載舟亦可覆舟,端看如何利用。從本書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我們知道歷任DARPA首長的思維南轅北轍,計畫主持人的構想天馬行空,但即便是有瘋狂的傾向,所幸似乎是好人居多——或許這就是DARPA沒有影響戰爭的實質大作為,卻能夠持續從事前瞻研發的DNA。往好處看,DARPA所構思的許多幻想工程至今仍未實現,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與其擔心DARPA正在做的幻想工程會如何影響未來,筆者期待人民和科技界透過開放與分享去形成正面的力量,以提升社會的境界和型塑大家所希望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台大資訊工程系暨網路及多媒體研究所教授)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