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香港的戰國時代
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文字紀錄也在一千年前便已出現,但被提及談論的,卻往往只有最晚近的百餘年英治時代。英國人來到之前的香港到底是甚麼樣的地方?除了「不止小漁村」外,我們還知道多少?顯然在建構「香港史」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忽略1840以前,被稱為「前代史」的部份。從這本書的角度看,香港在十八、九世紀的這一段歷史,我認為很像中國的「戰國時代」。
香港的「戰國時代」。
各個勢力龐大的宗族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鄉約聯盟,一如中國戰國時期的「七雄」,時而互相對抗,時而互相合作;小型的村莊也是要不各自依附大村,要不組織鄉約自強,總在大宗族間掙扎求存。更重要的是,這些鄉約宗族的「共主」──新安縣政府,跟周天子一樣,明顯不是一個受到敬重的角色,也不是完全服從的對象。縣府是不想管,還是不能管,是另一個問題,但這一種社會形態本身,就已很值得研究。
這本書,講的是英治以前的香港,最少人談及的部份。不講盆菜,不講拜山,也不講婚嫁習俗和宗教傳統,而改談鄉約、械鬥、戰爭、盜寇、村際地緣政治。除了新界的鄉村,還要涉獵海盜、商業警衛隊、殖民體制下的團防局等,希望可以提供閱讀香港的一個新角度。
談完這些背景資訊,我們就可以再深入地問一個問題:這些所謂軍事化的現象,到底從何而來?官府在這方面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從官府的角度,我們很容易得出官府力量不足,無法兼顧社會的安全,因此人民才被迫建立自己的力量自保。然而,如果我們從人民的角度,重新檢視這個問題,又是否會得出同樣的答案?對一般平民來說,官府是外來人(尤其知縣也往往是外省派來),人們對自身家族的認同感,遠大於對政權和國家的認同,比起「衛國」,「保家」才是第一要務,而官府和官府要求的東西,很常被排除在人民的考慮之外。
我們總是把這些歷史想像成很遙遠的東西,又有誰會想到,就在你家樓下,說不定就曾經是東角衛隊血戰寇盜,或是某場激烈械鬥的地點,甚至就是六日戰爭的戰場呢?是為序。
謝淏嵐
2018年8月2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