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隨著聯合國反貪腐公約的內國法化,貪腐防制已成為當代政府施政防弊之顯學。從犯罪學的視角觀之,通常犯罪行為之發展,幾乎都有行為偏差的前兆,此即是所謂的門檻理論。例如,小額詐騙公款或偽(變)造文書,往往都是大型貪瀆犯罪的先驅,白話言之,亦即犯罪者理性選擇勇於貪大錢之前,都幾乎會試探性地貪小錢;因此,公務員的素質,特別是基層公務員的貪瀆防制的紮根預防,及外部的控制機制顯得格外重要。
本書作者劉育偉助理教授與我師生情誼已超過10年,這些年來憑藉著其對學術的熱誠及興趣,陸續完成《青少年歷程發展及其偏差行為預防》、《軍人犯罪學之實證研究-卡其領貪污及職權式性犯罪之白領特徵》、《北歐犯罪學趨勢及其刑事政策》等專書,算算此書應該是劉助理教授的第4本專書著作,而我也有幸為其所著的3本書作序,深感榮幸。揆諸本書架構係以聯合國反貪腐公約為主體向下衍生相關法律的法理釋義,並以美國犯罪學者Ronald Akers(2008)原著的犯罪學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闡釋貪瀆犯罪之成因,也衍生出對現行反貪刑事政策值得思考的貢獻。
雖然本書有學術文字上之洗鍊,但為成為科普教材,仍有基礎的反貪常識介紹,且引我在課堂上常說的一句話:「一圖勝十表,一表勝十行」,大量便於理解的圖說及彙整之表格已大大節約閱讀時間及提升研究的便捷性。
在作此序之同時,我又憶起育偉在2009年間碩士班研究時,任其指導教授的影像,時間飛逝,真的過得好快,看著自己學生一路過關斬將,取得博士學位後任教、取得助理教授及著書過程等,實倍感欣慰;今又見其書即將付梓,我非常樂意見證這個成果及欣然為此書作序,推薦予各公、私機構(學校)及研究者,期為全民反貪及國家社會清廉形象之營造略盡棉薄之力。最後,祝福所有投入犯罪預防學界的研究者--順利航行!
許春金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