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仿生設計大未來:人類進步的下一個關鍵

仿生設計大未來:人類進步的下一個關鍵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567177
阿米娜.汗
周沛郁
如果出版社
2019年4月22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8567177
  • 叢書系列:博物誌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博物誌


  • 自然科普 > 應用科學 > 其他











    從自然界找科技解答,將成為未來進步的關鍵!

    NASA、哈佛、喬治亞理工學院,傾力投入仿生研究,

    全球製造與工業高峰會將「仿生科技」定為2019年會議主題,

    美國FBEI研究所預估,2030年仿生相關產業將在全球創造1.6兆美元GDP。



      從太空探索、學術研究,到製程改良、賺錢商機與永續社會,

      師法生物智慧的新趨勢,將徹底改變你我的世界。




      蛇是繩索狀卻能飛,烏賊是色盲卻能根據環境改變體色,

      火蟻蟻群不怕大洪水,因為牠們可以一隻鉤一隻形成大球結構漂浮於水面……

      生物的生存智慧迷人、有趣,而且充滿驚奇,

      更重要的是,它將引領我們找到複雜問題的簡單解答。



      (×)人類這樣設計迷彩:

      淺色調、圖案小,形成等明現象,襯著背景更顯突出,等於在說:「請用槍打爆我的頭。」

      (○)烏賊這樣設計偽裝:

      善用均勻、斑駁及破碎三種基本變色模組,打破身體輪廓,成功躲避掠食者,並迷惑自己的獵物。



      (×)人類這樣接義肢:

      一種材質只有一種硬度,義肢的堅硬材質直接接在柔軟的人體上,皮膚和肌肉因長期摩擦而痠痛、感染,甚至組織退化。

      (○)魷魚這樣固定自己堅硬的喙:

      魷魚喙以蛋白質構成,可根據蛋白彼此的相連程度改變硬度,從齒尖到牙根逐漸愈變愈軟,可以與魷魚柔軟的身體無痛相接。



      (×)人類這樣蓋房子:

      單憑想像設計出不符合當地氣候、風向、日照等條件,又浪費建築材料的房子。

      (○)白蟻這樣蓋房子:

      每隻白蟻都是設計師兼營建工人,能因應風、聲音、濕度、土壤性質等當地特性,隨時挖掉或強化某些蟻丘結構,用最少材料蓋出最符合需求的房子。



      搞懂葉片氧化水、固定二氧化碳的機制,可以如何革新我們的發電機制?

      觀察滿林子的落葉,能如何啟發地毯設計師設計出更省材料、容易替換的地毯?

      研究葉脈的熱傳導網絡,是如何幫助傳統塑膠工廠變得更有競爭力?

      探索生態系中各種個體的競爭與合作,如何幫助我們規劃出更永續地球的都市?



      科學最該致敬的對象,不是愛因斯坦,

      而是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




      我們覺得自己很聰明,可以用科技解決所有問題,

      殊不知其他生物早就找到了解答,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虛心去跟它們學習!

      因為,科技始終來自生命的智慧。



    名人推薦



      【各界學者專業審定】

      李後鋒�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邱國維(K.C.)�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陳柏宇�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陳浩銘�台灣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焦傳金�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這書充滿細節,而且寫得很好。這些細膩的故事描述了各種關於生物啟發的創新,一般讀者一定會愛上,保證也會吸引研究學者和研發人員的目光!」──Kirkus書評



      ◎什麼是仿生學(biomimicry)?

      仿生學是指,藉由學習並模仿大自然來找到解決方法的一門跨領域科學,舉凡生物的型態、運作過程,乃至整個生態系統,都可以是人類效仿的對象。



      ◎為什麼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

      面對自然界的嚴苛考驗和資源限制,生物用三十多億年的時間演化出了成功的適存策略,不只自己生存下來,更讓世世代代子孫得以繁衍茁壯。反觀我們人類,卻舉著「進步」的大旗,創造各種出高浪費、高毒性且高耗能的科技,走上了能源耗盡與環境污染的末路。因此,想要解決問題、追求永續,大自然才是我們最好的導師。



      「你可以把大自然看成一本產品型錄,裡頭的每樣產品都花了三十八億年來研究和開發。投入這麼多心血,(我們)拿來善加利用也是合理的吧。」──仿生建築師 Michael Pawlyn

    ?


     









    第一部 材料科學

    第一章 欺騙你的心眼:軍人和時尚設計師可以跟烏賊學習的事

    第二章 柔軟而強韌:海參和魷魚給外科植入物的靈感



    第二部 運動力學

    第三章 發明新型的腿:動物啟發新型太空探測船和救援機器人

    第四章 天上飛和水中游的動物如何隨波逐流



    第三部? 建構系統

    第五章 跟白蟻學建築:這些昆蟲教我們的建築學(與其他事)

    第六章 蟻群思維:螞蟻的集體智能如何改變我們建立的網絡



    第四部? 永續發展

    第七章 人造葉片:尋找乾淨燃料來驅動我們的世界

    第八章 城市與生態系:打造更永續的社會

    後記



    ?









      在由五本書組成的《銀行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三部曲裡,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寫到,海豚是地球上第二聰明的動物;最聰明的是老鼠。人類排行第三,敗在毛茸茸和有鰭的優勝者之下。



      故事描述,亞瑟.丹特(Arthur Dent)這個倒楣的反英雄如何設法探索人類偶爾浮現的那種惱人、不自在的不安──懷疑我們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麼聰明。我們通常會閃避、避免正視這種感覺。



      不過,逃避真相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在《銀河便車指南》裡的世界,人類太過無能,因此沒注意到海豚拚命警告世界快毀滅了,人類以為海豚跳圈圈、旋身甩尾是很炫的海洋特技表演。於是,地球就因為擋到星際高速公路而遭摧毀了。



      這部科幻經典之作顯然搞錯了一件事,而且錯得離譜。說到物種的智慧,人類的排名可能遠遠不到第三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最早出現於我在洛杉磯帶小學生參觀加州科學中心(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的時候。我是《洛杉磯時報》的科學記者,滿心期待孩子們能對科學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奮進號太空梭(Endeavour)前,跟瞪大眼睛的學生說我遇過那艘船的太空人。我故作鎮定地看著一個學生把手指伸進靜止而冰冷的觸摸池裡觸摸海星,但內心其實十分興奮。不過,就在此時,漣漪下有個古怪的形體吸引了我的目光。寶石色的海星和懶洋洋的海膽之間有個古怪的紫黑色螺旋狀物,恰恰是我的一個手掌大。



      池子後面的志工跟我的八歲學生說:「那是鯊魚卵。」



      我好奇地湊過去,差點把我女兒推擠到一旁。卵石之間擱著我遇過最大、最奇妙的螺旋狀物。它平滑的螺紋呈現細尖的錐狀,外殼堅硬但有彈性,彷彿洗澡洗了好幾個小時之後的指甲。



      我從沒看過這樣的東西。從魚類到鴕鳥,許多動物都會產卵下蛋。蛋的曲線平滑,能分散力量,讓蛋不容易破裂。蛋不該是螺旋狀、三角形,或其他有棱有角的形狀。這種設計──我父親的工作檯上到處散落著類似的東西──讓母鯊魚能夠把她未孵化的寶寶嵌在岩石上,掠食者很難拔下來。那是行之百萬年的工程設計,只不過使用者不是人類。



      這真相令人謙卑。人類很容易覺得我們位於創意金字塔的頂端──地球上充滿各種美麗、強壯或有一點點古怪的生物,而我們則擁有智能,一切美妙的事物都由我們隻手創造。



      但就許多方面而言,我們都落伍了。自然不只和我們不相上下。自然領先我們四十億年,它超越人類才智的程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幾年前在一場流體力學的研討會上,我才驚覺這種無情的懸殊差距。原本看似枯燥無趣的題目,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數千名研究人員聚集在長堤(Long Beach),解釋飛蛇的空氣動力學,和滿口尖牙的鯊魚皮膚的祕密。



      從蜂鳥直升機到螞蟻爬行模式,在種種談話中,我發現科學家愈來愈仰賴生物世界的啟發與教訓──科學家努力了解看似奇蹟的現象,以從中發掘新的工程學奧祕,不過這不是什麼嶄新的創舉。人類觀察敏銳,過去顯然就曾從大自然的寶典中偷學到一兩招。喬治.麥斯楚(George de Mestral)從他的狗身上拔下緊黏不放的刺果之後,他對刺果超黏的特性很好奇,最後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刺果的彎鉤,於是發明出如今隨處可見的魔鬼氈(Velcro)。萊特兄弟觀察鳥類,設計出劃時代的翹曲機翼,他們的飛機因此可以像地球自然界的飛行員一樣安全轉向。



      不過在我們文化中,這些例子只是短促、不連貫的亮點;自從工業時代在十九世紀進入高速檔之後,我們的文化幾乎都把自然視為要馴服、修正、推翻、忽略,甚至摧毀的對象。我們靠著把東西做得更大、投入更多能源和資源來解決大部分的技術問題。不論如何,這樣的作法是有效的。但幾世紀來漫不經心的消耗,讓我們幾乎走上了生態與製造業的絕路。我們逐漸接近工程學的某種極限,不再有唾手可得的成果。醫藥、建築、電腦運算等等有待解決的問題既複雜又棘手。此外,我們的原料也逐漸耗盡,而且我們不斷污染環境。我們靠著蠻力得到了今日的成就,但這種方式快要行不通了。



      至少,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到大自然是如何在我們無法突破的地方取得成功。生物學家開始發覺,他們對自然界的探索也能運用到其他領域。工程師也開始注意到,許多最棘手、最難解的物理問題,生物學家可能握有答案。這種思考模式在過去幾十年愈來愈蓬勃發展,我們稱之為「生物啟發工程」(biologically inspired design)。



      這本書裡,我們會看到學科差異頗大的科學家聚在一起,想從生物學取經,拓展我們工程能力的極限。我們會從非常小的尺度(光合作用的化學作用)談到非常、非常大的尺度(生態系的原則)。全書依據四個主題分成四部分:材料科學、運動力學、建構系統和永續發展。每一章會探討一個領域,詳述該領域的人們在檢視自然如何超越我們現有的科技程度之後,所得到的各種新發現,並且可望有更多進展。我們將在本書裡探索前述的例子以及其他例子,探索我們如何運用自然的創新來改良人類科技,藉此把更多事情做得更好,而不只是更大。



      我會追溯實驗室和野外科學家進行突破性研究的過程。我會和研究烏賊皮膚奈米特性的科學家一起透過顯微鏡觀看。我將前往聖加百列谷(San Gabriel Valley),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縮寫DARPA)的工程師正在那裡測試新一代的類人形機器人。我也將和一群生物學家和工程師一同前往納米比亞,他們基於不同的理由投入研究散布在莽原間將近兩公尺高的白蟻丘。



      這概念最初是以「仿生學」(biomimicry)一詞受到廣泛的矚目。一九九七年,珍妮.班娜斯(Janine Benyus)寫下《人類的出路:探尋生物模擬的奧妙》(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Nature)一書,為許多研究人員更具體地勾勒出這個跨學科的概念。聖地牙哥動物園國際組織(San Diego Zoo Global)在二○一二年委託調查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十五年內,仿生設計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可高達三千億美元,佔全球產值達一兆美元(以上皆為二○一○年的美元幣值)。仿生設計也可能減少數種天然資源的用量,並減少二氧化碳污染,替人類共同的荷包省下五千萬美元。該報告的作者群寫道:「仿生學可能成為改變經濟遊戲規則的重要角色。」仿生學的商業應用「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讓大量的工業轉型,最後影響所有的經濟部門」。



      現在我們明白,大部分的新發現不是盲目地大規模模仿自然而得,而是研究自然,在富有啟發性的細節上學習大自然最不為人知的祕密。自然界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各種奧祕,而在其中許多領域裡,科學家對物理學的理解模糊不清,甚至有嚴重的誤解。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工程學教授喬弗瑞.斯佩丁(Geoffrey Spedding)還說,沒研究自然的祕密,「就可能完全遺漏一種現象;不只會搞錯一點點,而是全盤搞錯。」



      研究人員在仔細觀察後,得到了驚人的洞見。壁虎的腳利用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的微弱交互作用,不須任何黏著劑就能黏在牆壁上。蛇調整繩索狀的軀體就能飛翔。菜豆的葉子能把臭蟲牢牢固定在葉面上(不需使用殺蟲劑),靠的是一排排兇狠的刺鉤,不過目前這種刺鉤尚無任何合成材料能夠複製。



      這些看起來怪異而美妙的發現如今愈發重要,因為在資源日益匱乏的世界裡,我們得學著少用一點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少產生一點廢棄物,追求永續的生存。而第一步就是,我們要知道其他生物數十億年來是如何以此方式生存,並且繁榮興旺。



      有些研究人員已經打破生物學和工程學之間的藩籬,以革命性的方式找出他們如何彼此學習。那是劃時代的成就,可能改變世界的驚人結果不斷產生。



      參加那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物理學研討會之後的幾年裡,我曾動筆寫下科學家如何從座頭鯨疙疙瘩瘩的鰭學到怎麼做出更好的風力發電機,他們又是靠研究水母做出人類的心臟模型。有些研究人員從蟻群學到如何控制交通、藉由研究生物來設計一座更理想的城市。



      這一切都需要研究人員在思考時超越自己學科的範疇,和他們自己領域之外的人接軌。這原則適用於從奈米科技到都市計畫的各種尺度大小,而且影響無數研究與應用領域,包含醫療與建築等。由於可能涉及的學科和尺度的範圍極廣,因此研究人員和創新者想遵循某種指導原則,來發掘並應用生物機制所啟發的各種解決辦法,不是件容易的事。



      對效率的追求,驅動了自然界的許多形態與功能,而這也是生物啟發工程最有價值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那些驚人的演化創新,往往因為資源有限,生物必須設法在嚴苛的環境裡生存,或是把現有的生物學怪癖重新發展出全新的功能(鳥當初就是這樣開始飛的──牠們的羽毛曾經不過是恐龍身上的裝飾品和隔熱物)。



      所以,生物似乎比我們更了解流體力學的奧祕,而且非常擅於打造奈米層次的東西。在本書,大自然展現於各領域的長才會不斷出現。



      如果需求真的是發明之母,那大自然就是所有發明家之母。雖然大自然無法產生輪子,卻創造了很像一回事的螺絲。信仰「生物啟發」的狂熱者說,一切的祕訣在於觀察大自然的策略並且學習──或許進一步加以改良。



      只要多留心,我們能跟大自然學習的事情多到不可思議。《銀河便車指南》這本書我重讀了不知多少次;而且我從事衝浪活動,早就習慣了海洋的魅力。但我最近發覺,自己其實沒有謹記教訓,忘了海豚有多聰明。



      佛羅里達州的某個早晨,我和其他衝浪手辛苦划過股股白浪時,我發現兩隻海豚在浪花前游蕩。我以為我們只是闖進了牠們正在獵食的魚群中,所以沒留意牠們。這時一道大浪逼近──大到短板的衝浪手沒人敢乘上那股浪。



      海豚面對著海灘一一列隊,鼻子往下傾,讓浪尖帶著牠們升起、前進。我笑得合不攏嘴。牠們在衝浪呀──像最老派的專業衝浪手一樣。如果海豚有腳趾,牠們應該會站在衝浪板前端,做出十趾探出板外的標準動作。



      那對海豚出發的時候,第三隻海豚躍過牠們上方,像要強調什麼。



      或許海豚是想傳達某種訊息。不過我很確定,牠們的訊息大概和世界末日無關,可能比較接近這樣:「你們這些外行人,海藻都游得比你們好。」



      但如果我們留意海豚、鳥類和其他大自然告訴我們的事,或許能在還有機會的時候,想出怎麼拯救地球(和我們自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