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耳鼻喉科名醫告訴你,最新暈眩症療法:70%的暈眩是耳疾所致!簡單的翻身、眼球運動和手指體操,頭暈不再來。

耳鼻喉科名醫告訴你,最新暈眩症療法:70%的暈眩是耳疾所致!簡單的翻身、眼球運動和手指體操,頭暈不再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654050
肥塚 泉
黃雅慧
大是文化
2019年5月02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579654050
  • 叢書系列:EASY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EASY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常見疾病











      臺灣每年有超過70萬人次因為暈眩症而就診,

      連大家熟知的歌手江蕙,都因為暈眩決定封麥。

      睡相太好反而容易導致暈眩,長時間側躺床上看書也可能造成……

      暈眩到底是身上哪裡出了事?平常好端端的,發作起來有如世界末日。




      你,或你的朋友是否有以下症狀?

      ◎常覺得耳鳴,覺得耳朵塞住,甚至想吐,然後天旋地轉超過20分鐘。

      ◎躺在床上,翻身或突然起身就會暈,儘管30秒就恢復,有時整晚得坐著睡。

      ◎除了頭暈,還出現熱潮紅、燥熱、肩膀僵硬、盜汗等。

      有人暈起來會嚴重到口齒不清、雙重視覺甚至手指麻痺。



      以上這些症狀,統稱為暈眩症。

      但在專業醫生眼中,暈眩其實有七種類型:

      前庭神經炎、站立性低血壓、梅尼爾氏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

      也可能是更年期障礙……還有,高血壓、糖尿病也可能導致暈眩。

    ??? ?

      暈眩的病因,多半來自耳朵、腦部,或因腦部而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中又有70%的暈眩,是從耳朵引起。

      所以,治療暈眩,你可能得先找耳鼻喉科醫生,不是腦科。



      本書作者肥塚泉是耳鼻喉科醫生、日本暈眩平衡專家,

      專攻暈眩、平衡障礙、中耳手術、外淋巴?管、鐙骨手術、人工內耳手術……

      他用全圖解方式,幫你分析目前暈眩症的最新醫學知識與最新療法。

      讓你靠飲食和運動,就能有效改善,甚至自癒。



      ◎你的頭暈是哪一型?從症狀察知病情:

      口齒不清、雙重視覺、走路搖晃、手指不靈活,可能是腦中樞出問題!

      暈眩超過20分鐘、耳鳴、噁心想吐,反覆發作,這多半是梅尼爾氏症。

      腳底發軟、眼前一片黑……這種內因性暈眩,只要消解壓力後,就不再發生。

      多數頭暈屬於「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躺床上翻個身就暈,晚上沒法睡。



      ◎為什麼步伐穩健,眼前的景色卻搖搖晃晃、害我走歪?

      為何中年婦女特別容易暈眩?因為骨質疏鬆導致「耳石」脫落。

      耳石在哪裡?有何作用?醫生怎麼幫你自行復原?本書全圖解告訴你。

    ??? ?

      ◎隨時動一動,頭昏眼花不再來:

      .暈眩是身體告訴你「該休息了」:


      「翻身體操」對解決頭暈相當有效。為什麼?

      如果你因腰痛導致睡覺都不敢亂動,更應該大膽嘗試「翻身體操」!

    ???   

      .人天生就能對抗暈眩:

      身體可以自行減輕頭暈、維持平衡,但不是馬上。怎麼辦?

      名醫說,伸出手臂,豎起手指,將頭來回擺動、或邊走邊搖頭,

      等等!這不是更暈嗎?別擔心,治療頭暈的關鍵,就在於習慣暈!怎麼說?

      

      ◎消除頭暈,從生活習慣做起!

      .壓力無所不在,怎麼釋放?

      暈眩跟壓力有關。壓力越大,頭暈得更嚴重,

      所以,煩躁時記得用腹部深呼吸,去KTV唱歌也很有效。



      .補充鐵分與維他命C,預防貧血:

      你可以吃花椰菜、小魚乾、小松菜……(分別補充維他命E、C、D),

      從三菜一湯開始!鰻魚、南瓜、青椒、味噌湯都很有效。

      外食時,要注意卡路里不能過量,因為高血壓與肥胖都會導致暈眩。



      暈眩成因非常多,連醫生都容易誤判。

      完美主義者是暈眩高危險群,而且不只限於成人,孩童更要當心。

      耳鼻喉科名醫教你怎麼找出原因、怎麼治療!

      搭配簡易的耳石復位運動、手指冥想體操、搖頭步行法,頭暈不再來。



    各界推薦



      台灣耳鳴學會創會理事長、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

      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理事長、《早安健康》專欄作家�郭育祥

    ?


     





    推薦序一? 暈眩迷路中的自我導航

    推薦序二? 暈眩難纏,怎麼治療?

    前言? 暈眩的治療關鍵──讓身體找回失去的平衡

    序章? 暈眩自我檢測表



    第一章:暈眩症狀的嚴重程度

    1.覺得周遭天旋地轉,是哪裡出問題?

    2.頭暈有70%是因為耳朵出問題

    3.暈眩的三大類型

    4.為什麼步伐穩健,眼前的景色卻搖搖晃晃?

    5.不只暈眩,還口齒不清、手腳無力……腦部出問題了!

    6.血壓太低,眼前一片漆黑

    7.暈眩自我檢測表

    專欄1 ?? ?暈眩不只限於成人,孩童更要當心



    第二章: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

    1.抬頭就頭暈,是不是病得不輕?

    2.暈眩,多半因為太少運動

    3.醫院怎麼診斷暈眩?

    4.翻身體操,睡相別太好

    5.暈眩是身體告訴你「該休息了」

    6.懶得運動?先從健走開始

    7.睡覺翻來覆去才有益健康

    專欄2 ?? ?長期服用的藥物也會造成頭暈



    第三章:梅尼爾氏症

    1.反覆的迴轉性暈眩與耳鳴

    2.梅尼爾氏症發病的機制

    3.完美主義者是暈眩高危險群

    4.頭暈要看哪一科?

    5.頭不暈了,但走路還是搖搖晃晃,怎麼辦?

    6.人天生就能對抗暈眩

    7.習慣頭暈,刺激小腦恢復平衡

    8.改變生活習慣,避免累積壓力

    9.壓力無所不在,怎麼釋放?

    10.開刀是最後的手段之一

    專欄3 突發性重聽與前庭神經炎



    第四章:消除頭暈,從生活習慣做起!

    1.改善飲食習慣

    2.維護血管健康與血流順暢

    3.補充鐵分與維他命C,預防貧血

    4.飲食均衡的三菜一湯

    5.骨質疏鬆症也會導致暈眩

    6.生活習慣病,也會引起暈眩

    7.生活習慣病與飲食習慣的檢視

    8.維持適當的體重

    9.利用腹部呼吸,安定情緒

    10.利用自律訓練,一覺到天明

    11.肌肉鬆弛法

    12.身心放鬆法

    13.掌握日常的情緒

    14. 豐富你的生活型態



    結語 忙到沒時間,也要照顧身體



    ?









    暈眩的治療關鍵──讓身體找回失去的平衡




      耳鼻喉科看什麼?通常是「頭頂到脖子」,也就是頭頸部的範圍。這個範圍控制人體的聽覺、平衡感、嗅覺與味覺等四個感官。其中,又以平衡感最為重要。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用兩隻腳走路。因此,原來屬於腳的前肢,就能發揮行走以外的目的,漸漸的進化為「手」。有了手以後,我們就能夠使用各種工具。



      另一方面,原本靠四隻腳支撐的身體變成兩隻腳支撐。而腦部的體積越來越大,於是頭跑到身體的頂端。我們就像一個倒立的「彌次郎兵衛」(按:日本木製平衡玩具。因日本幕府時代崇拜武士,很多男孩都取名為○兵衛,期許他們將來成為英勇的武士,所以甚至連玩具、娃娃都用擬人化的名字)一樣,姿勢不僅不合乎物理,而且極其不穩。



      人類的姿態與各個部位的重量,如果用假人模特兒來模擬的話,是不可能在沒有支撐下站立的。然而,我們卻只要兩隻腳就能夠輕輕鬆鬆的站著,而且不管是行走或跑跳,甚至走在傾斜的路面,我們也能夠正確的控制身體與頭的位置。



      人類之所以能夠用雙腳站立,是因為身體有一個機制,讓我們努力維持用手改變不安定的物理性姿勢。這個機制與感覺器官有關,而且以平衡感為主。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感受不到平衡感的存在,但這正是因為平衡感自動發揮功能的緣故。



      然而,當我們因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或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導致平衡感失調的時候,無法正常行走或跑跳。如此一來,我們才會知道平衡感多麼「寶貴」。



      這本書要說明這個寶貴的平衡感出現問題時,可能產生的各種暈眩、相關的治療或預防方法,以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等。我衷心期待各位讀完這本書以後,都能了解只要樂觀進取、活動身體,而且笑口常開,就能治好頭暈。



    推薦序



    暈眩迷路中的自我導航



    台灣耳鳴學會創會理事長、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




      耳內科有三大難題:暈眩、耳鳴、耳聾。其中暈眩症最為物理也最具邏輯,同時也是最為迷人和迷惑的醫學病理之一。



      ?耳迷路中,3D的五組平衡感應器如何和眼球運動、周邊本體感覺協調合作,共同於腦幹神經核以及小腦調控系統精準配合下完成身體平衡,需要非常複雜的神經網路以加速度儲存系統。而人體平衡功能的兩大任務:一是固定視覺,二是維持身體直立平衡。



      因此當你頭暈時,為了不讓你的醫生比你的頭還暈,如何正確描述自己的頭暈病程就非常重要。暈眩界流行一句名言:「問完病史、做完聽力檢測、理學檢查之後,八成頭暈的診斷就出來了。」我自己著迷於暈眩症的診療已經35年,每次演講最強調的三大重點,即是病史!病史!病史!而這本書相當契合這個重點,反覆強調病史的重要性,而且在序篇即有詳細又實用的「暈眩自我檢測表」。



      我們對於頭暈診斷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其中定性更為重要。如果患者將病史描述失真,容易使診療誤入歧途,於是越吃越暈有如進入五里霧中。書中將頭暈簡潔分類為三大類型(迴轉性暈眩、浮動性暈眩、姿勢性暈眩),使讀者易於自我審查。對於暈眩常見的類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耳石症),更有許多精彩又深入淺出的圖文解說。



      是的,暈眩是身體在告訴你「該休息了」。因此本書非常強調生活作息及暈眩復健運動的重要性。「敏感的大腦」經常?動暈眩或是頭痛,使過度放電的大腦「強迫關機」。所以對於暈眩要避免恐懼,樂觀面對才能減少焦慮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造成頑固性暈眩症發作。越害怕暈眩反而越容易發作,形成不斷發作的惡性循環。



      此外,這本書有許多值得讚許的章節,特別是長期服用的藥物也會造成頭暈這篇專欄。事實上,有許多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是姿勢性暈眩(如不當濫用降血壓藥),這類病患在臨床上很常遇見,卻輕易被人忽略,這更印證了暈眩教學的名言:「頭暈的病人反而要少吃止暈藥,否則越吃越暈。」



      最後補充說明,發作性暈眩症最常見的診斷是「前庭性偏頭痛」。書中雖少提及,但在臨床上非常重要。所謂「漂浮的女人或男人」,內耳型偏頭痛是許多頭暈症最偉大的模仿者。真正的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在臨床上並沒有那麼常見。



    暈眩難纏,怎麼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理事長、《早安健康》專欄作者�郭育祥




      身為一名醫生,最讓我感到難過的事情,就是看到很多自律神經失調症的患者,不曉得自己罹患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症,因而忍受很多不必要的折磨,像是本書所載述的暈眩症。



      嚴重的暈眩發作起來既痛苦又可怕,彷彿世界在你腦中、眼前扭曲。或許你也時常聽聞報章或電視節目這麼描述:「走路有飄浮感。」事實上那還算輕微的症狀,有不少朋友在暈眩發作時,連好好走路、站立,甚至坐著都沒有辦法。就算躺在床上,也有動態的限制,不動不暈,只要一動,哪怕只是從左邊翻到右邊、從側躺轉仰躺,照樣又是一陣天旋地轉。身體姿態受到這麼大的限制,在生活、行動方面,能做的事情自然影響甚鉅。



      除了「暈」以外,反覆來襲的頭痛、耳鳴、熱潮紅、燥熱、肩膀僵硬、盜汗、口齒不清、雙重視覺、手指麻痺,種種症狀在這本書裡,也被歸屬統稱為暈眩症,並在書中提供很多種自我評量的方式,讓飽受暈眩困擾所苦的讀者,能概略了解自己的症狀,有可能是哪些健康問題所致。這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縱然不能直接取代醫師診斷,但有了初步的方向,才能在就醫選擇科別的時候更精準,少走一點冤枉路、少受一些折磨,就非常非常的值得!



      不僅耳部疾患會導致暈眩,自律神經失調症也經常引起這些症狀。除了這本書所述,年約50歲前後面臨更年期的婦女,有相對應的表徵時,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暈眩,但其實撇開年齡與性別限制,還有一種更單純的判斷法可以提供給各位讀者參考:



      1. 做過許多耳鼻喉科相關的檢查,查不出器官方面有明顯異常,是足以導致暈眩的。



      2. 除了暈眩之外,身體還有多種反覆發作的不舒服,例如呼吸困難、心悸、胸悶、便祕、胃痛、失眠、喉嚨異物感、眼睛乾澀、畏光、視線模糊、手腳冰冷……。



      同時吻合前述兩項條件,而且第二項當中所描述的症狀,出現的頻率越高或種類越多元,則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越高。此時如果想甩開惱人的暈眩,釜底抽薪之計唯有透過治療,平衡自律神經系統。



      暈眩雖然難纏,但它的確是可以治好的,無論成因是來自於耳部疾患或自律神經失調。最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多數飽受暈眩之苦者,正確的認識暈眩症,並且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進而順利的恢復健康。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