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77407
安伯托•艾可
倪安宇
時報出版
2019年5月07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571377407
  • 叢書系列:Knowledge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3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Knowledge


  • 社會科學 > 總論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傅科擺:耗時4年!首度根據艾可大師義大利文修訂版全新翻譯!近千則精心譯註!【新譯本+註解本】
    2. 異境之書:安伯托•艾可最後人文藝術巨作
    3. 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布拉格墓園》
    4. 玫瑰的名字:義大利文原版全新翻譯,艾可大師親自註解!【新譯本+註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