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媽媽的乖女兒

媽媽的乖女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083810
艾麗•蘭德
陳彥賓
尖端
2019年5月07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9571083810
  • 叢書系列:逆思流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5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逆思流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英國文學











      各領域專家/作者聯袂推薦!–

      ▏《魂囚西門》作者九色夫大力推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拱手推薦!

      ▏《女暴和她家的受害者們》作者暨網路趨勢觀察家Mr.6真心推薦!

      ▏《家庭溝通》授課導師�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胡紹嘉專業推薦!



      妳的孩子,永遠都是妳的孩子。



      媽媽的不肖女,眾人眼中的好孩子。

      媽媽的乖女兒,眾人眼中的壞女孩。

      我是哪一個?



      ▏《電訊報》年度犯罪小說獎得主,入選英國犯罪作家協會新人匕首獎及戈茲柏洛玻璃鐘現代小說獎,全球售出逾二十國版權!

      ▏榮獲亞馬遜選書、《Heat》雜誌年度最佳書籍、《紐約時報》編輯選書、理察與茱蒂讀書俱樂部選書!

      ▏《時光邊緣的男人》作者驚心推薦!



      每個女兒身上,都有母親的影子。

      人性若本善,犯罪基因會不會遺傳?



      我是安妮,也是蜜莉。

      我的母親是連續殺人犯,又名「彼得潘殺人魔」。

      媽媽犯下的罪行,不可饒恕。

      看似有了新父母、新生活的我,卻覺得邪惡蠢蠢欲動。



      我是乖女兒,是嗎?

      我是壞女兒,對誰來說?



      流在媽媽體內的血液,也流在我身上。

      我很好奇,我會不會變得跟她一樣。

      媽媽教我的,我都沒有忘記。

      我要比媽媽 更 厲 害。



    好評推薦



      –國外作家聯袂推薦–




      「駭人的驚悚小說,刺激萬分……許久沒讀到這樣的好作品。」──《時光邊緣的男人》作者麥特•海格



      「本書由蜜莉視角出發,其內心獨白十分生動而驚人。」──《妳帶走的祕密》作者克蕾兒•道格拉斯



      「原創、引人入勝,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我讓你走》作者克萊爾•麥金托



      「極度扣人心弦……從第一頁起就一頭栽入她的世界,難以自拔。」──《鄰居家的上帝》作者喬安娜•坎儂



      「前十頁便讓我成了艾麗•蘭德的粉絲。本書不僅是部傑出的驚悚小說,更深刻描寫一位年輕女孩的心靈。這樣黑暗的劇情操作完美,使讀者無法自拔。」──《騙過死神的女孩》作者茱麗亞•希伯林



      「深度探討先天及後天影響的驚悚故事,黑暗的劇情令人心驚肉跳,出色的小說。」──《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作者莎拉•平柏羅



      –外媒廣受好評–



      「刺激而深刻,角色真實、情節生動……喜歡《漢娜的遺言》的讀者也會享受閱讀本書。」──《圖書館雜誌》星級書評



      「節奏沉穩,絲絲入扣的劇情直搗內心深處。扣人心弦的心理驚悚小說,探索毀滅性的童年創傷。」──《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



      「別有用心的敘述方式讓人著迷,與《列車上的女孩》不相上下。」──《書單》



      「潛藏的恐懼為故事埋下伏筆,是最迷人的犯罪小說主題:連環女殺手……讀者將自投羅網,對劇情發展驚訝不已。狡慧、詭譎,無法把書放下。」──《科克斯書評》



      「媲美《列車上的女孩》及《控制》……這部心理驚悚作品來勢洶洶。」──《英國柯夢波丹》



      「令人惴惴不安,從第一頁就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衛報》



      「異色的驚世駭俗之作,絕對是您下一本要讀的書。」──英國《太陽報》



      「故事精采絕倫,連環殺手即將受審,其年僅十五的女兒要出庭作證,故事緊張又難忘……讓人不斷思考、談論,並推薦給你認識的每個人。」──《Heat》雜誌



      「彷彿被強力膠黏住般,愛不釋手。」──《星期日快報》



      「令人坐立難安……曾為精神科護士,艾麗•蘭德對主角蜜莉的描寫真實感實足。」──《紐約時報》



      「下一個吉莉安•弗琳(《控制》)、珀拉•霍金斯(《列車上的女孩》)或露絲•魏爾(《10號艙房的女人》),就是艾麗•蘭德。」──CriminalElement.com



      「令人著迷不已的驚悚小說。」──Today.com



      「本書讓人既心痛又驚嘆。」──書架情報網



      「文筆明確而直接,但也有種沉靜的優雅,彷彿在演奏樂曲……緊張的氣氛一路到底,使我放不下書,一直讀到凌晨。」──線上書評雜誌《Book Browse》



      「令人再三回味的驚悚小說。」──書評網Book Page



      「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將刺激你的神經。」──雜誌《Redbook》



      「女主角與《龍紋身的女孩》中的莉絲•莎蘭德有許多共通點……你將從頭到尾沉迷其中。」──藝術文學評論線上雜誌《Open Letters Monthly》


     





    推薦序



    愛,仍是一切傷痛最終的解答



    Mr. 6 劉威麟(網路趨勢觀察家)




      讀過不下一百本新書,寫過幾十篇的新書推薦序,唯有這一篇是最難寫的。不只因為《媽媽的乖女兒》是如此特別的主題、如此黑暗的作品,也不只因為我曾親身經歷類似書裡的情節,比一般讀者反應更劇烈,讀了辛苦,也抗拒去反覆咀嚼來寫給讀者們一篇精彩的推薦序。



      我的原生家庭非常溫暖,溫暖到幾乎愚蠢,我曾以為全世界皆如是單純簡單。在那樣的原生家庭長大,剛好又碰上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熱潮,而這熱潮本來就是給那些樂觀、正面、積極的人所獨享的。因此「Mr. 6」也靠這種樂觀分析的筆調,在眾多當代部落客中被注意到,和讀者一起作了一場正面樂觀的「網路夢」。倘若那時候,讓我讀了這本《媽媽的乖女兒》,我肯定會認為這作品是科幻小說,亂寫的fiction(虛構小說),少數中的少數,全是作者自己幻想出來的,直到──我自己開始經歷了和書裡相同的事,從此,我的人生翻黑、筆調轉暗,我不再樂觀,我開始控訴、悲情,認為自己生錯了世代。



      所以,我向各位讀者保證,這本書真的寫得非常「真實」,從各種角度來看它都是驚喜之作,尤其它通篇以第二人稱(「妳」)來稱呼那個虐兒又殺人的親生母親,雖然母親早被逮捕,但女主角仍揮之不去那個「妳」的影響,而故事最後一章的扭轉,更讓它黑到極致──我認為作者很成功地用小說體去引導讀者「身歷其境」體驗了一個家暴受虐兒的無奈人生。



      怎樣的無奈?在我自己的短篇小說《傳染病》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世上有一種『更痛的痛』,被(這樣的循環)傳染下去,給下一個倒楣的人(子女、配偶)。」一個家暴的母親,傳染給她的子女,再透過婚姻與生育,再傳染給下一代,過程中當然也順便傳染給其配偶,無預警的全毀雙方家庭,無人倖存。



      但今天,我卻決定以另一個角度來介紹這本精彩的小說,不再控訴、不再悲情,不再問「為什麼媽媽(或爸爸)可以這樣對待孩子」。因為,我想將這本書,介紹給不只同溫層的受害者、心理師、社會工作者及圈內人士。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值得給全部的讀者一讀───



      給所有內心有「愛」的讀者們。



      愛情是人性的奇蹟,在全球豪擁七十億的信仰者,所有的愛侶,因為互相喜愛,所以很想留下與對方的回憶,留下對方的DNA,而製造了下一代。小孩是可愛的,讓人融化,每個嬰孩的眼睛都是望著如此愛著他/她的母親,看著嬰孩母親的雙眼,也肯定是慈愛的,這是我們在讀這本書之前,要有的一種健康心態──世上沒有惡魔,惡魔都是因為善良的原因而變成惡魔的。



      愛的形式有無限多種,但心理偏差卻是用一模一樣的長相發生在所有患者的身上,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它卻被忠實地傳遞著,從上一代,傳到了下一代,再傳到下下一代。女主角承受了母親的「惡」,但那並不代表她母親不愛她,而是母親被那些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心理問題所困。於是,那個「愛」只能以扭曲的形態留在這孩子身上,而那就是「惡母」出給這個孩子一輩子的功課。而每個孩子一生的功課可多了,不只來自母親,還有來自險惡社會裡各形各樣的人,也一直為孩子出功課,就算沒有如此的母親,這個女孩也有可能遇見某個伴侶,有著和母親一樣的變態心理、一樣的暴力行為,遇見後,女孩從他/她身上所受到的痛苦絕不下於母親(或原生家庭)帶來的;甚至,來自於像母親這樣原生家庭的痛苦,年紀愈長則會愈理解領悟、慢慢走出,但,來自於婚姻伴侶的痛苦,卻隨年紀愈長而愈陷愈深,最後甚至逼當事人提早結束生命,那樣,難道會比較好嗎?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沒有人身上不是帶著傷的,我們不必因為傷痛,而悲觀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或嫉妒別人生命為何可以過得這麼好──他們都有傷,只是你看不到;他們可能在未來會經歷各種傷痛,只是目前他們還沒有遇到而已。而且,傷痛也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禮物,它磨練著我們,順便──讓我們「等待」。



      等待什麼?

      等待更好的未來。



      傷痛讓我們不滿意現在,讓我們偷偷許願,世間還有更好的未來,於是,我們作夢,我們移動,我們不致於停在原處裹足不前。而傷痛也讓人更「耐心」的等待那個未來,一邊對抗、一邊療傷,時間不知不覺的過去,其實都是在等待……經歷傷痛的過程中,也「種下了期待幸福的種子」,等著幸福它破土萌芽的那天,我們會突然間看到更好的世界,站在出口等我們──或許那是一份新工作、一個新家、一些新的朋友、一個新的信仰……或,一個人,一個非常特別的人,不早不晚,等在那個出口。沒錯,或許你會怪,為何這些「好事」,來得如此之晚?但也因為傷痛,你就開始懂得珍惜了每一次的愛與被愛,即便再晚,你還是趕得及享受它。



      朋友推薦一首由知名創作歌手傑森·瑪耶茲(Jason Mraz)所作的「Love Is Still The Answer」(愛,仍是一切之解答),中間有一句是這樣唱的──



      Theres only one answer that matters, even if your heart has been shattered.

      即便你的心已經被傷裂至碎,仍只有一個解答( 愛 )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雖然傷痛永遠都在,但你不會永遠傷痛;就像離婚率如此攀高,愛情仍永遠不會絕跡,因為所有的傷痛,都在等著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就在某一個明亮的午后,一個從來不會想到的地點、遇見了一個從來不會想到的人、一樁從來沒想過的好消息……當遇到了這些未來的美好,就會像打開了原本憂悔人生的窗簾,所有的黑暗瞬間不見。



      那時候你才知道,原來,一切自有它最好的安排。



      作者為網路趨勢觀察家,後期著有《女暴和她家的受害者們》及《英雄爸爸》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