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好好和孩子說話,創造零距離對話:心理學家的父母說話課,有效溝通、情緒減壓,打造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

好好和孩子說話,創造零距離對話:心理學家的父母說話課,有效溝通、情緒減壓,打造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16900
溫蒂.莫傑爾
陳莉淋
高寶
2019年5月2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616900
  • 叢書系列:未來趨勢學習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未來趨勢學習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只要改變「語氣」和「態度」,親子之間的關係就能大獲改善!

      美國知名親職專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溫蒂.莫傑爾博士,

      提煉長期臨床經驗,為所有父母和孩子而寫的對話練習有效指南,

      教你說什麼、怎麼說,幫助你和各個年齡區段的孩子拉近距離,互動更加親密愉快!




      請先想一想,當你在面對你的孩子時,

      通常都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說話呢?



      ○循循善誘 ○哀求 ○吼叫

      ○不耐煩 ○冷漠 ○歇斯底里 ○碎碎唸 ……

      或者,也許這些方式你通通用過。



      美國知名親職專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提煉自個人的長期工作經驗,

      為所有爸媽和孩子而寫的對話練習有效指南。

      本書帶你了解——

      沒錯!就只需要改變「語氣」和「態度」,

      親子之間的關係就能大獲改善! 

      跟著書中的詳細指導,開始練習和孩子說話的小技巧,

      將幫助你和各個年齡區段的孩子拉近距離,互動更加親密愉快!



      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是絕佳的溝通者,可以是理性的、有耐性的、充滿智慧——除了與自己的孩子之外。與孩子對話時,父母的聲調卻經常會下意識的升高,並且表現出懇求、忿忿不平、受傷和極度氣憤等等各種激烈情緒,而他們顯露在語氣和肢體語言中的訊號,也常常反應出:當你的表現像個孩子時,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種對話模式,無論如何都很難讓他掌握到父母想要傳遞給他的真正訊息,也就是——愛。



      本書作者溫蒂.莫傑爾博士在她的臨床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看到了親子之間的無效溝通模式。為了提供因應之道加以改善,她發展出一系列非常有效的「聲音課程」,傳授給不知該如何與孩子溝通的父母親們。



      使用這套課程的結果,會是立竿見影的;原來,只要轉變你說話的語言風格,就能使孩子們更加平靜、聽得更專心,並且以更溫暖、尊重及誠意十足的方式與父母溝通。



      在本書中,作者詳述這種新奇的途徑,透露在每個年齡層和兒童各個生命階段中,你可以如何透過語言與孩子產生連結的新契機。



      作者以神經科學、童話故事、及人類學等多領域的知識佐證,具體指引讀者一步一步與從幼年到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溝通。書中亦提到如何與祖父母、伴侶、前任配偶、老師、教練及照顧者討論孩子教養的理想方法。作者也針對一個即使有再多育兒經驗、再有自信的現代父母也會感到困擾的障礙:數位裝置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家人之間的連結造成哪些衝擊,提供可行的解決之道。



    專業推薦



      大樹老師(趙崇甫)|育兒顧問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其正 (醜爸) |親職教育顧問

      彭菊仙|親子作家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好評推薦



      全球最精明的心理學家莫傑爾博士,與各年齡層孩子的父母分享育兒智慧,讓你掌握與你至愛的孩子溝通的藝術與科學。——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Grit)作者



      本書兼具智慧及實用性,溫蒂.莫傑爾解釋為什麼你說話的語氣可能與你說話的內容同等重要。她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你微小的調整會如何緩和親子關係間的緊張對立。——安德魯.索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作者



      對於那些只是想簡單提問,卻聽到自己大吼大叫,或雖然好奇卻沉默不語的父母(當然,這是指我們所有人),這本書是你的新聖經。憑藉她特有的深度同理心,莫傑爾再一次明確地教導父母,以同理的方式與孩子交談並更加用心聆聽。在書中聽到她睿智的聲音真是太美好了。——麥德琳.雷文(Madeline Levine),《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The Price of Privilege)作者



      在這本精彩、充滿同理心的書中,溫蒂.莫傑爾給了全天下的父母一個禮物。只要遵循莫傑爾的建議,父母們就能透過與孩子共舞,引領孩子走上比現在所走的更清晰、更少痛苦、而且更快樂的成長之路。讀讀它,並教自己該怎麼做。——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我們為何工作》(Why We Work)作者



      如何說話很重要,而親子溝通的藝術沒有人比溫蒂.莫傑爾更有智慧。本書既實用又通情達理,同時也富有同理心和幽默感。莫傑爾帶有說服力的告訴我們,說話時的小調整可以造成驚人的改變,不僅是與我們的孩子,甚至是與伴侶、老師、祖父母、教練、保姆和更多人們。——克莉絲汀.葛羅斯-駱(Christine Gross-Loh),《教養無國界》(Parenting Without Borders)作者



      溫蒂.莫傑爾給了我一種罕見和令人舒適的感覺,即親職問題其實有解決方法。她提供的方法並非高不可攀,而是一系列仰賴智慧的見解,並且帶出我們最好的自我。——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Bringing Up Bebe: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作者


     





    作者的話

    序言

    第一章?? ?觀眾正在聆聽:從嬰兒到學步期

    第二章?? ?重要的兒童期:學習你孩子世界的語言(三歲到十一歲的孩子們)

    第三章?? ?最大、最強、最快:與小男孩溝通(三歲到十一歲的男孩)

    第四章?? ?老闆、閨密、假扮的女祭司:與小女孩對話(三歲到十一歲的女孩)

    第五章?? ?棘手的話題:與年幼的孩子討論性、死亡和金錢

    第六章?? ?偽裝的守護靈:青少年的介紹

    第七章?? ?來自哈薩克的交換學生:青少年男孩

    第八章?? ?從遙遠國度來拜訪的姪女:青少年女孩

    第九章?? ?有意見者:與你的伴侶、你的前任伴侶、祖父母和「奧莉維亞的媽媽」合作

    第十章?? ?受託人:讓你孩子生命中的保姆、教師、教練和其他成年人發揮最大作用

    後記???????????????????????????????????????????????????????????? ?

    致謝???????????????????????????????????????????????????????????? ?

    推薦閱讀???????????????????????????????????????????????????????? ?

    附錄:男孩與女孩在大腦發展和功能上的相對差異(擴增版)



    ?





    作者的話



      一九七○年代,當我是一個心理系學生時,一些可怕的謊言被認為是事實:精神分裂症是由「精神分裂基因(過度保護又拒絕)」的母親所導致;自閉症的成因是因為「冰箱」(refrigerator)母親;男同性戀是因為軟弱的父親無法控制他們強勢的妻子。在那個時代,婦女運動旨在消除生物學即為命運的概念。男孩與女孩來到世界上是平等的,關鍵在於後天養育。提供女孩積木,提供男孩洋娃娃,彼此間的差異就會消失。如此雖然立意良善,但是用這種方法去保護權益、允許成長和不受限的機會又太過狹隘,而且經不起科學的檢驗。



      然而,一九七○年代也產生了一些直到今日仍站得住腳的絕佳事實。其中之一就是由社會心理學家珊卓.班姆(Sandra Bem)所發展出的心理兩性化理論(theory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她健全的研究顯示展現出一些傳統上被視為「男性」特質的女孩,及帶有「女性」特質的男孩,其情感上較那些態度和行為都分布在性別標準兩端的孩子來得更健康。班姆發現狹隘的定義、限制性別角色對個人和對整個社會都有負面的影響。



      班姆開啟了一個運動,將性別角色從二元且固定的定義,轉變為今日我們對於豐富且逐步形成的性別表達光譜更細緻的理解。一九八○年代末,我得到一個經驗,幫助我深入理解這個主題。四歲半的艾許的父母來找我談論關於他令人困惑的行為。他的媽媽說:「艾許每天至少一次會突然抬起脖子,然後一臉擔心的往上看。接著他會舉起雙臂、兩手肘彎曲、雙手握拳,然後墊腳尖在房間裡面快速奔跑。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用一種實事求是的口氣解釋道:『媽,當灰姑娘看到時鐘已經接近午夜,她必須撩起晚禮服的裙襬,這樣她才能飛快跑到南瓜馬車那裡。』莫傑爾博士,我們擔心他有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



      那時,「GID」被認為是一種心智疾患,時常在新聞中被提到。為了決定一種適當的診斷和治療計畫,我向兩位專門處理年輕男孩這種「狀況」的資深心理師同事尋求意見。一位堅持死板的哲學,其觀念類似那些從事同性戀轉換的治療師:「告訴那些父母,立刻清除男孩房間裡面的所有洋娃娃和女性服裝,不准有任何女生玩伴,然後父親必須開始每天跟他一起運動。他們也要至少讓他參加一種運動團隊。」



      另一個同事說:「告訴父母讓他做自己。為他的想像力感到高興,甚至一起同樂。媽媽可以問:『南瓜馬車的座椅有椅墊嗎?還是更像長板凳呢?』」



      當我再次跟艾許的父母見面時,我告訴他們不用擔心他目前的行為,或是預測他的未來。「我們現在知道的所有事情就是有時候……他是灰姑娘,而且我們愛他。你們對他創造力和自我表達的尊重對他的成長極其重要。」



      一九九○年代,神經科學發展出先進的科技工具,提供了大量資料,顯示性別差異在認知、情感和生理發展;感覺知覺,像是聽覺和視覺;解剖和大腦結構;荷爾蒙在情感上的影響;以及其他細微但在與兒童和青少年溝通時又非常重要的特性。還沒有大量的研究可以告訴我們跨性別人們的大腦是否更偏向他們的「體驗性別」(experienced gender),而非他們出生證明上勾選的「指定性別」(assigned gender)——不過這個工作已經開始了。今日,大多數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及年輕人)都瞭解性別是坐落於一段光譜內,而非完全的二元分類,每個人經驗到自己是誰、想如何穿搭、最喜歡被如何稱呼,以及被什麼樣的朋友、情人和性取向所吸引皆不適合硬塞入預定或固定的類別。



      隨著科技和社群媒體的發展,父母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以便為孩子制定和執行合理和保護性的規則。瞭解性別表達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希望孩子視你為可信任的夥伴,你必須下工夫。我知道沒有一個地方比「genderspectrum.org」這個網站更適合做為一個起點。對於教育工作者、父母和青少年來說,這是一個沒有術語、沒有爭論,既合理又完整的資源。



      閱讀本書中關於男孩和女孩,以及其父母親態度和行為的陳述時,請根據你的需要,自行對號入座。如果你是單親、同性伴侶或屬於任何一種與較傳統核心家庭並存的新家庭結構,也同樣適用此原則。



      敏感的理解到生物學上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瞭解該如何幫助女孩成為有自信和具創造力的科學家、工程師及數學家——這些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同時保護她們免受在生活各方面都必須力求完美的壓力。在不斷變化的經濟和教室中,男孩們的高能量和「發現樂趣」的喜悅常常被視為一個問題,這使我們找出最佳方法來促進他們的自豪感和實力。男孩們需要成人導師將他們養育為會表達情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強烈衝動的男人。



      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教導讀者在孩子生命的各個階段,如何學習與孩子們交談所需的「特殊語言」。有些課程是根據神經科學和生物學的新知;有些是根據我幾十年來與所有家庭類型互動的臨床經驗;有些是根據近代顯露出的文化見解。沒有一種是刻板模式或泛論,我總是期許父母們去調整策略以適應每個獨特孩子不斷發展中的心靈、人格以及需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