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尊重:心中有別人

尊重:心中有別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91235
陳煥民
傳愛家族傳播文化事業
2019年6月17日
67.00  元
HK$ 56.95  






ISBN:9789869491235
  • 叢書系列:We care
  • 規格:平裝 / 104頁 / 14.8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We care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本教案的主要目標,便在於透過思辨讓參與者了解:尊重的判準並不在於當事人是否喜歡一個行為,而是在於當事人有沒有被當成一個「人」來對待。



      除了開場的暖身活動以外,教案討論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先透過欣賞「海上鋼琴師」的電影片段並作討論,讓參與者快速凝聚「一個行為是否尊重,要以當事人的喜好作判斷」這個看似合理的常識性判準。這個判準並不是本教案真正要達到的結論,而是之後要挑戰並反思的對象。



      第二部份從欣賞皮克斯短片「For the birds」開始,進行分組對抗的趣味競賽。並藉由討論讓參與者發現自己在判斷行為是否尊重時,並不是以當事人主觀認定來作判斷。於是在此否定了第一部分凝聚的常識,並引發參與者動機,想進一步思考尊重的真正標準為。



      第三部分討論人的尊嚴所在。透過三個假想情境,讓參與者發現「不讓我決定」、「對我沒禮貌」以及「被朋友欺騙」之所以是不尊重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的尊嚴被否定了。這些尊嚴是指某些我們擁有,同時也希望他人承認我們擁有的特質與能力:包括有理性做自主判斷、對自我價值有所欲求,以及有能力判斷真偽。當一個行為肯認對方具有這些特質時,就是尊重他人;反過來說,當一個行為否定對方的這些特質時,就是對他人不尊重。



      最後一個部分,要從第三部分整理出來的尊嚴與特質,歸結出尊重的真正意涵與標準。如果尊重是指重視一個人的尊嚴,又如果人的尊嚴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那麼尊重的真正意義,就是要重視對方身為一個人的特質。換句話說,尊重就是要「把人當人看」:只有當我們肯認對方具有作為人的完整特質與能力時,才是真正尊重一個人。這不需要由當事人主觀認定,而是所有人在客觀上都能做出判斷。


     





    總 序 「思辨」可以保持心靈自由 / 林火旺 p.7

    作者序 不忽視任何一個人 / 陳煥民 p.10

    出版序 品德,可以教嗎? / 李賢華 p.14

    part 1 思辨之前 p.17

    part 2 概念澄清 p.29

    part 3 帶領思辨 p.63

    part 4 延伸閱讀與補充資料 p.89









      由林火旺教授帶領、新生代基金會舉辦的「愛智營」,自2012 年7 月起,迄今已是第七個年頭。這個營隊的目標,是透過哲學討論與對話,刺激學生對耳熟能詳的品德做深刻的檢討與反省。長久以來,台灣的品德教育淪為填鴨式的灌輸標準答案,鮮少給予學生討論與反思的機會。大家只知道要做好人做個有品德的人,但從來就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遵守道德規範、過有道德的生活。對於品德「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使得我們開始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生活方式:學校考公民與道德每個人都拿一百分,實際生活上卻一點也不遵守道德規範。有鑑於此,愛智營的成立宗旨,便是透過哲學討論與對話內化品德教育,讓學生能對道德的內涵與意義,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



      本書的內容前身為營隊的其中一份教案。透過欣賞影片、討論議題以及設想情境,反思「尊重」的真正意義與判斷標準。尊重是我們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品德,但什麼叫做「尊重一個人」,似乎又不是那麼容易判斷的事。尤其在教育現場,每當老師想糾正學生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常會遭到學生否認、抗拒,甚至反過來指責教師將價值觀強加在學生身上。如果一個行為尊不尊重他人,只需要以這個他人是否喜歡該行為來判斷,就很容易產生這種老師無從介入、大家只能各說各話的狀況。這都是因為我們對於尊重這個品德,沒有足夠的理解與認識之故。



      教案的思路,是先釐清一般人對尊重的直觀理解,依此建構關於尊重的常識性判準。在引導大家思考這個判準有什麼問題後,以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目的自身原則」為理論基礎,對尊重的內涵做出具體的論述與解釋,最後建構尊重的客觀判準。康德的理論艱澀嚴謹,卻不脫離我們的生活與直覺。透過設想生活常出現的各種情境,以及欣賞討論活潑有趣的影片情節,我期待本書能成功扮演讀者與哲學理論的溝通橋樑,並幫助讀者成為真正能尊重他人的人。



      本書得以完成,首先需要感謝林火旺教授的指導與賞識。是因為我跟隨在老師身邊學習多年,才能接觸各種倫理學理論,並且獲得將其落實在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從第一屆便參與營隊工作,除了能貢獻所長於台灣社會,也讓我的教學能力與思想深度都有所提升。其次要感謝合作構思教案的夥伴─澎湖縣馬公國中的呂啟民老師以及國立潮州高中的張友香老師。憑藉兩位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創意,我才能踏出學術的象牙塔,完成一份貼近日常生活、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品德教案。當然也要感謝賢華姊、秀恒姊與澤玫學姊對我的支持。你們對我的肯定與照顧,是我能持續往前邁進的一大動力。最後要感謝共同度過愛智營歲月的所有工作夥伴們,包括我當時的女友、現在的妻子曉涵。如果沒有你們的鼓勵與陪伴,這本書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完成的。



      哲學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在於「討論」而非「灌輸」。理想的討論環境,需要帶領者完全平等看待所有參與者,不忽視任何一個人的想法與感受。只有當我們處在完全開放的空間,發言舒適自在、不用擔心其他人的眼光或責備時,才有可能真正講出心裡話,討論與溝通才能真正成功。書中的思辨脈絡與引導方式,或許不見得適用所有人,但我期待本書能成為讀者在思考相關問題時的重要參考。如有未竟之處,還請不吝給予指教,我十分樂意反省與修正。畢竟道德與價值向來都是經典又困難的哲學議題,有限的我們或許窮盡一輩子都無法找到標準答案。如果有緣,能透過本書與任何一位讀者在追尋答案的道路上比肩而行一段,也就足以令人雀躍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