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6914
劉峙,劉滌宏
秀威資訊
2019年6月12日
147.00  元
HK$ 132.3  






ISBN:9789863266914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4.8 x 21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讀歷史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The Battle of Huaihai 1948/49:General Liu Zhis Wartime Diary

    ◆ 珍貴第一手史料,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國民黨為何輸掉國共戰爭最關鍵的徐蚌會戰?

      誰該負起損失五十萬將士的最高責任?



      ◆ 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一九四八年底爆發的徐蚌會戰,是國共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徐蚌會戰,國軍眾不敵寡,損失五十萬精銳,澈底改變了戰爭的天平,更種下國府敗走台灣的因子。劉峙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在中山艦事件、北伐戰爭及中原大戰諸役獲勝連連、屢立戰功,甚得蔣中正器重,被譽為「常勝將軍」及「五虎上將」。一九四六年國共戰爭全面爆發,一九四八年六月,蔣中正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為徐蚌會戰的最高指揮官,他在戰敗後受到許多責難、更在戰史上留下「無能」的汙名。



      本書是劉峙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戰時日紀,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記錄徐蚌會戰期間諸事,透露出政治干涉軍事、指揮官無實權、布署及指揮失調、戰略舉棋不定、後勤補給不足、黨員精神渙散、諂媚領袖之風,各種導致國民黨全面潰敗的原因。對於民國史及國共戰爭史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



      「軍事之機微繫於一念,政治牽制軍事固不可,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國防部戰略舉棋不定,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徵兵之遲緩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劉峙



    本書特色



      1.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2.珍貴第一手史料,記錄國民黨在徐蚌會戰潰敗之主因!



    名人推薦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楊維真、國史館修纂處助修蘇聖雄,專序推薦!



    ?


     





    推薦序�楊維真

    推薦序�蘇聖雄

    編者前言



    一九六六:戰後回憶

     義不容辭跳火坑:徐蚌會戰經過

     徐蚌作戰的檢討

     感慨、反省、期望



    一九四八:戰時日記

     一九四八年五月

     一九四八年六月

     一九四八年七月

     一九四八年八月

     一九四八年九月

     一九四八年十月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



    附錄

     劉峙將軍自傳(包括對徐蚌會戰的再次回顧)

     我們在大陸是怎樣失敗的?�劉峙



    編者後記





    推薦序【節錄】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國軍第七兵團黃伯韜部掩護友軍放棄海州(連雲港),兼程轉進徐州途中,遭中共人民解放軍重重阻截,困守碾莊待援,正式拉開國共內戰決定性一役──徐蚌會戰(共方稱之為「淮海戰役」)的序幕。國軍主帥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集結國軍精銳五十萬兵馬,與共方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六十萬人眾(另動員大量民兵)鏖戰三個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九四九年一月),最後國軍澈底慘敗,幾遭全殲,黃伯韜及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力戰殉國,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被俘,劉峙則僅以身免。此役國軍犧牲慘重,大量兵力耗損,尤其杜聿明、邱清泉等國軍重要戰將或被俘或成仁,軍心士氣大為震盪;加之解放軍擊敗國軍據有淮河流域後,兵鋒直逼江北,京滬人心惶惶,對於國共內戰形勢影響甚鉅。而劉峙從此背負「敗軍之將」的罵名,成為終身的恥辱。今年(二○一八)適逢徐蚌會戰七十周年,劉峙之子劉滌宏整理其先人遺留日記,將劉峙徐蚌會戰期間日記(一九四八年五月-一九四九年一月)交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出版,並節錄劉峙回憶錄──《我的回憶》徐蚌會戰部分一併刊行,這對民國史及國共內戰史而言,毋寧是件深具歷史意義的盛事。



      劉峙(一八九二-一九七一),字經扶,江西吉安人,保定軍校第二期步科畢業。一九二四年黃埔軍校創辦,任兵學教官兼校本部參謀處科長,並擔任教導團第一團第二營營長,從此輔佐校長蔣中正治校建軍,成為蔣的重要親信,被譽為「五虎上將」之一。一九二五年蔣中正發動兩次東征,劉峙戰績彪炳,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蔣中正)第一師第一團上校團長。一九二六年二月,第一軍第二師編成,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王懋功旋因親俄嫌疑被蔣中正撤職,由劉峙接任。同年三月中山艦事件爆發,蔣中正宣布廣州戒嚴,劉峙率第二師搜捕共黨份子,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贏得蔣的充分信任。北伐期間率部出征,屢立戰功,歷任第一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總指揮等職。北伐完成後,劉峙以討逆第二路軍總指揮身分,討平各地反蔣派,獲勝連連,被譽為「常勝將軍」,並於一九三○年出任駐豫綏靖公署主任兼河南省政府主席,使河南成為南京中央插足華北的灘頭堡。此外,因圍剿鄂豫皖蘇區有功,蔣中正曾令河南新集改名「經扶」縣。抗戰期間,歷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重慶衛戌司令、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國共內戰時期,先是出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並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一九四八年六月奉委徐州剿匪總司令,徐蚌會戰失利遭撤職,轉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一九四九年大陸陷共後先赴香港,後轉赴印尼。一九五三年奉准來台,定居台中,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一九七一年病逝。



      綜觀劉峙半生戎馬,不論是中山艦事件迅赴機先,北伐、討逆諸役屢立戰功,甚至國共內戰兵敗徐蚌,均與民國命運息息相關,但學界對其之研究似不多見。本人曾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張嘉皜撰寫碩士論文〈建國與備戰──劉峙在河南的治理(一九三○-一九三五)〉(二○一一),這大概是當前學界對劉峙研究的代表作,但仍僅聚焦於抗戰前劉峙主政河南的政軍建設等作為。劉峙為學界所忽視的原因有二:一為其前半生雖戰功彪炳,但抗戰以後即無突出表現,內戰更背負徐蚌敗戰的責任,「敗軍之將,何敢言勇」,這是影響劉峙歷史評價的主因。二是相關研究資料不足,劉峙來台後,回首前塵往事,雖曾撰有前述《我的回憶》一書,但敘事簡略,發行量亦不多。今其徐蚌會戰戰時日記將正式發行,當對資料不足限制有所改善。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陳誠、胡宗南、王世杰、徐永昌、錢大鈞、王子壯等眾多國民政府黨政軍要人日記陸續整理出版,民國史研究不僅取得重要的進展,更豐富了歷史研究的多元色彩。日記本為個人私密記載,除少數例外(如《胡適日記》),大多數日記的主人翁從無意公開發表,所以一般研究者均將日記視為「無意史料」,其可信度較高,史料價值遠在政府檔案、官方文書等「有意史料」之上。



      以劉峙徐蚌會戰戰時日記為例,其平日內容雖多記載日常活動、來往人物等瑣事,但每個星期「上星期反省錄」及每個月「上月反省錄」卻頗有可觀。如一九四八年十月九日「上星期反省錄」,即對蔣中正的指揮風格大不以為然:



      軍事之機微繫於一念,苟有一念之差為政治無窮之憂。政治牽制軍事固不可,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日喊主動機動而事事干涉掣肘,豈非縛其兩腳而令其賽跑決勝耶,甯有此理。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徐州國軍突圍失利,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殉國,徐蚌會戰以國軍大敗告終。面對此難堪結局,劉峙在一月三十一日「上月反省錄」中稱:



      擔任徐州剿匪總司令計自去歲六月十四日起至本年一月廿日止為時七個月又六日,其間經豫東、兗、濟、徐、蚌各次會戰,損失武裝兵員達五十餘萬,是誰之過歟。國防部戰略上舉棋不定,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各部隊長不能練兵、用兵,反私而忘公,而徵兵之遲緩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加以余之威望難孚,才輕低能致遭此空前大敗,愧憤欲死,盱衡世局大難未己,今後誓必藏拙,不願再負重任,得為一升斗小民足矣。



      凡此種種,俱可見劉峙身為徐蚌戰場最高指揮官,對國共戰局的剖析與感懷。最後,本書附錄二文:〈劉峙將軍自傳〉、〈我們在大陸是怎樣失敗的〉,均對徐蚌會戰失利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我們在大陸是怎樣失敗的〉一文寫於劉峙來台之前(一九五一年八月於印尼茂物),對於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及蔣中正的責任更是直言無諱,擁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值此《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即將付梓之際,爰贅數語以為之序。

    ?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