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

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904754
艾倫.B. 知念
劉幼怡
天衛文化
2019年7月01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4904754
  • 叢書系列:小魯理論叢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小魯理論叢書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兒童文學 > 兒童文學研究

















      ◎榮格心理學X老人童話,步入老年並非邁向人生終結,而是迎來蛻變的起點



      童話不僅是童話,老人不僅是年紀大

      人生智慧總在成熟之後萌現



      本書精選十五則老人童話,並運用榮格心理學進行闡釋、分析,

      幫助中老年讀者開啟一段探索內在的旅程,遇見全新的自我。

      

      ◆熟齡閱讀第一選書

      本書描繪了後半生的可能性,步入老年不再令人恐懼,而是充滿希望與潛能,為高齡讀者開闢一條自我實現的道路。



      ◆經典童話全新詮釋

      榮格心理學讓童話得以跳脫虛構的框架,與「老人長照」、「老人自我追求」等實務面相結合,賦予童話全新意義。



      ◆書目療法最佳素材

      本書具情緒療癒效用,促進高齡讀者心理健康,讓「從此以後」過得崇高且完美,不是神話,而是真正可以落實的道路。



      古老的童話故事彙集了世世代代的觀察和思考,是人類智慧的寶貴財富。多數人熟悉的童話,都屬於孩童或青少年,但公主與王子結婚後,真的就從此過著幸福滿滿的日子嗎?縱然是,幸福會是永恆的嗎?他們年長之後呢?老人(中年之後)就得退居社會邊緣嗎?



      作者精選出十五則老人童話,運用卡爾.榮格和艾瑞克.艾瑞克森的老年化研究學說作為基礎,以深邃的洞察力闡釋分析被長久忽視的至善寶藏,篇篇都極為精闢,給每個人在後半生可能面臨的困境提出誠懇的告誡;在完成自我分析、自我超越、返璞歸真和為社會的解放做出貢獻的幾個必要步驟後,更能體會人生每個階段都可以有希望、有潛能。



    專家推薦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伊佳奇�長照政策研究者

      李正雄�《Anke安可人生雜誌》發行人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林宗憲�搖滾爺奶社會企業創辦人

      凌? 健�臺灣公益CEO協會理事長

      陳書梅�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閱讀與心理健康委員會 主任委員

      許華倚�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盧怡方�《Anke安可人生雜誌》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好評推薦



      「老」應該是「善良」所堆積而成的人生。

      童話永遠都是最美好的一幕,往往卻不容易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童話往往是給兒童讀的書,讓他們生活中充滿著美好的願景。這本《從此之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卻是一本適合不同年齡層閱讀的童話。



      在十五則以老人為主的故事中,呈現出一個人性基本的價值──「善良」,作者在每一則故事後,均以心理學、老人學等角度來詮釋故事中所希望表達的涵義。其實,每則故事也都以「善惡」為對比的例子來隱喻著人性,在臺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時,這本童話,正可讓我們重新思考「老」應該是「善良」所堆積而成的人生。──伊佳奇(長照政策研究者)



      《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是精采的「老人童話故事」,透過夢境、寓言、隱喻、象徵,描述不同族群老人的「智慧」故事。人生經驗帶給人主要的收穫是眼界的開闊──文學、哲學、藝術和神學,這些動人的故事,非常鼓舞人心,為人生經歷開闢新的領域,讓人能明白自己的處境,重新找回童年時期的魔力和奇蹟,並把意義帶給自己的人生。這本童話評論集,一篇篇故事,以不同的形式陳述老年人的智慧和豐富的寓意,值得我們欣賞和感激。──凌 健(臺灣公益CEO協會理事長)



      本書收錄十五篇世界各地以老人為主角的童話故事,身為精神科醫生的作者,運用榮格(Jung)與艾瑞克森(Erikson)的學說為立論基礎,剖析故事角色遭遇的困境,進而導出人們在老年階段會衍生的心理發展任務、可能遭遇的挫折或困難,並提出相對應的解方。



      透過閱讀此書,讀者得以照見自己在老年期的心緒與心理需求,並能與故事中的老年角色一同經歷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同時,藉由作者的專業解說,讀者可釋放個人的孤寂不安感,並能從中找到面對困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讀者會領悟到,在邁入老年階段,人生仍有無窮的希望;理想中恬然安適的老年生活,其實並不遙遠。在高齡社會的臺灣,本書是適合老年讀者閱讀的書目療法素材。而本書的故事富有趣味性,且深具教誨的意味,頗有寓教於樂的效果;因此,也適合老年讀者帶領兒童閱讀,透過老少共讀、共學,從而達到老少共融,並增進世代間的認識與了解。──陳書梅(臺大圖資系暨研究所 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閱讀與心理健康委員會 主任委員)



      「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吉恩?柯翰博士(Gene D. Cohen)在其《The Mature Mind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提出熟年大腦的新觀點。熟年大腦會同時運用左右大腦完成訊息處理,年齡越成熟,生命經驗越豐富的長者,在情緒、社交、認知、自我省思等能力會更加圓融有創意。現代科學也不斷提出熟年大腦的正向力量,翻轉老年只有「衰退」的刻板印象,非常開心終於也在童話故事裡看見熟齡人士獨有的人生智慧。作者搜羅十五篇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年童話,最精采的是運用心理學分析每則故事背後的隱喻,加上回扣故事源起的社會脈絡以及心理治療的實際案例,從故事的趣味性到學理的論述乃至真實生活的舉例,深入淺出,越讀越著迷,原來「老年」是上天給的禮物。──盧怡方(《Anke安可人生雜誌》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


     





    致謝

    導讀:老,是一種熱鬧過後的優雅

    序言

    1命運與樵夫(來自小亞細亞的童話故事)

    魔力的喪失與回歸

    2麻雀的禮物(日本童話故事) ?

    自我面對

    3魔巾(日本童話故事)

    面具與自性

    4年老的煉金術師(緬甸童話故事)

    智慧

    5聰明的商人(猶太童話故事)

    智慧與邪惡

    6魔林(克羅埃西亞童話故事)

    自我超越

    7一位老母親的憂傷(德國童話故事)

    超越與上帝

    8海龍王(朝鮮故事)

    超越與內在自我

    9失去瘤的老人(日本童話故事)

    返璞歸真

    10純樸的割草人(印度童話故事)

    自我整合與天真

    11六尊神像(日本童話故事)

    奇蹟的重現

    12寡婦與青蛙(中國西藏童話故事)

    媒合與超越

    13漁夫和神怪(阿拉伯童話故事)

    媒合與社會的解放

    14使枯樹開花的老人(日本童話故事)

    回歸與蛻變

    15閃閃發光的魚(義大利童話故事)

    老人故事的完成

    結語:從此以後

    譯者後記:老人童話中的至善寶藏

    參考文獻

    ?





    導讀



    老,是一種熱鬧過後的優雅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許多童話總是在主角努力後克服困難,獲得圓滿結局,帶給讀者無限美好,但是艾倫.B. 知念認為,這都只是童話的前半段而已。



      他以《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這本書,告訴我們:童話故事應該還有後半段。其實人生是發展出來的,西方發展心理學即是如此,而孔子也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於是在他積極尋找下,這幾乎被遺忘的後半段童話──老人童話,終於露出曙光,雖然篇數寥寥,不過也間接提醒著我們,這些老人童話,猶如現在許多長者的處境,他們遭到冷落與不受重視,正被這個社會所遺忘,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臺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長照問題與老人照護議題,都是這幾年熱門的社會議題,老人的身心健康若沒有受到重視,都有可能惡化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必須有所政策給予協助,讓青壯年無後顧之憂,盡情為社會做出貢獻,社會才得以安定常樂。不只是臺灣,相信在這個時代,能否安妥處理老人問題,絕對是衡量這個國家是否足夠成熟進步的重要指標。

      人們不只要學會長大,也要學會如何面對死亡。除了仰賴政府政策與青年的幫助,老人自身也需調整心態,承認自己生理的狀態正在走下坡。以經濟生產的角度,或許老人只是社會的拖油瓶,不事生產外,還消耗資源仰賴照顧,毫無經濟價值可言;但是作者並不認同,他試圖在滿山滿谷的英雄童話當中,極力找出老人在童話脈絡裡的價值綠洲。他認為老人也應該像孩子一樣,有為他們而寫的「童話」,讓他們有所依歸,找到倚靠;或許唯有找出老人童話的存在來證明其價值,對艾倫.B. 知念而言,才是人類最完整的一部童話史。



      艾倫.B. 知念本著信念替老人發聲,告訴我們─老人永遠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其實原因其來有自,他在此書的開頭如此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我年邁的雙親。」這已經充分顯示作者的書寫契因,肯定老人在社會上的貢獻,希望老人的價值重新被看見。不可否認,在這樣的緣由下,艾倫.B. 知念在一成不變的童話研究裡,找到一個全新方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艾倫.B. 知念從古典童話中,選擇十五篇各地的老人童話作為論述文本,除精采的序言和結語之外,每一章就是一則老人童話,開頭先提供故事原貌,接著開始文本分析,他選擇卡爾.榮格和艾瑞克.艾瑞克森的老年化研究學說作為基礎,論述之中常可見他對老人的心態與心理發展都有精闢的分析;並適當地舉出自己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實例,與故事相互佐證輝映。雖然十五篇的文本數並不多,但是在他的精采論述之下,讓讀者得以窺見隱藏在故事底下百分之八十的冰山。這十五篇童話從點成線,最後交織成一張美麗的老人童話論述風景,這段論述織網過程,精采絕倫。



      這十五篇老人童話,不只是單純讚揚老人智慧與經驗的可貴;在某方面,更像是給長者所閱讀的寓言故事,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的角色也會有所變化:公主變成妻子,王子晉升為父親,老人童話就告誡這些長者角色,不可以倚老賣老,利用自己的老態為所欲為,更不能尖酸刻薄,否則會得到懲罰,唯有智慧、包容,才能得到美好。



      艾倫.B. 知念在論述中所認為的「老人」,是一種相對於「青年」的概念,聲明當時的老人,以現在的角度而言,可能是青壯年,根本還不到老的地步,但是他認為論述必須回到歷史現場,才能給予最正確的評論。作者的解析平易近人,沒有過於晦澀的言詞與理論,因此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宛如閱讀一本有趣的童話論述,縱使讀者沒有學術的訓練,也可以享受故事的芬芳與作者論述的精采思辨。作者表示老人的童話故事所描繪的是有關人後半生的理想;老人童話主要呈現給讀者的是對老年的生活想像,所以,倘若你是一位長者,或許你應該找個機會閱讀,這本書絕對能讓你滿載而歸。孩子需要童話故事,老人也需要。童話是源於民間故事的傳承,是一種智慧的傳承,教導人們為人處事的智慧,也是族群的記憶,所以它不只是給孩子讀的故事,更是人類的歷史寶藏。



      在高齡化的社會,有許多樂齡的照顧與活動,都是基於陪伴年長者所設;除了生理的照料外,心理層面也需要更加留意。他們承受著龐大的心理壓力,一方面是來自即將面對死亡的恐懼,一方面是對於不再年輕,被視為只是毫無生產力消費者的恐慌。書中談及青年與老人的差異,他們一樣會遭受到生活的苦難,不過老人不像青年擁有力氣可以直接對抗,他們必須運用智慧度過難關,所以艾倫.B. 知念也間接告知讀者一件事:擁有智慧的老人,才可以在他的後半輩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作者也聲明,並非所有的老人都擁有智慧,也不是所有的青年都是勇士。智慧的芬芳,才能使得老人獲得價值。老人不應該只能被貼上「被照顧者」、「麻煩」等標籤,關於老人的經驗、智慧與成熟,都是一種美德。



      其實,筆者已經是個年過七十的老者,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老」這件事,人一出生就注定往死亡邁進,所以老是一種進行式,從未停止過。不過,生命的價值在於每個階段都有其應學習的功課,勇於追夢是青年的功課,學習智慧則是年長者的功課。老其實是一種優雅,那是歷經多少日子所換來的自在從容,猶如孔子所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那是一種熱鬧後所展現出的優雅。在現今的社會,許多人都在追求形式外貌上的年輕,不肯認老,在他們違反自然的光鮮外表下,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焦躁不安,這肯定就不是一種智慧的展現。認老,認清自己現在的狀態,怡然安在,唯有接納自己的老,人才會顯得更為有活力、更為年輕,而成為智慧的勇士。



    序言



      流傳了許多世紀的童話故事,是人類智慧的寶貴財富,它彙集了世世代代的觀察和思考。正如布魯諾• 貝特罕在他的暢銷書《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心理意義與價值》中所指出的那樣,很顯然,像《白雪公主》和《小紅帽》這樣簡單的故事,確實蘊含著有關人類心理的重要寓意。更確切地說,就像瑪麗─路易士• 馮• 弗朗茲在她的系列趣味叢書中所闡述的那樣,童話故事是有關人生旅途的寓言故事。



      在大多數人們所熟悉的故事中,主要角色都是兒童,如小紅帽,或者最多是青少年,如灰姑娘。毫無疑問地,這些童話故事的講述者都強調表現青年人的心理,著眼於他們如何長大成人。在典型的劇本中,一個孩童或是青年有時會自願離家出走,到外面去尋求好運,如《大拇指》中所描述的,或是像《糖果屋》裡漢斯與葛麗特非自願地被趕出家門那樣。「出走」體現了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每個青少年都必須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過程絕不容易,童話故事描繪了主角經歷了種種嚴峻的考驗─與女巫鬥爭或是智勝巨人。年輕的主人公最終獲得了王位,並找到真正的愛情,象徵了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找到了「自我」,在社會上有了地位,對家庭和事業承擔起責任。多數童話故事帶著青年人對幸福的夢想,都以這樣一句迷人的話作為結束:「從此以後,他們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現實生活當然不會以「永保青春」或「永恆的幸福」告終。於是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待男主角和女主角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待王子和公主白髮蒼蒼後,又會是什麼樣呢?



      這個問題不完全是無中生有的奇想。童話故事描繪了人類生活永恆的範例,並反映出每個人在「生活」這部戲劇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心理分析學家和童話學家所觀察到的那樣。一些年輕人可能會與危險抗爭,翻山越嶺去尋求並實踐他們的歷險。另一些青年卻不安地陷入了感情的世界,渴望尋求理想的伴侶,譬如童話故事中的王子或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夢想是青年時期最強大的動力,它充滿迷人的魅力,以致少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直到每個人走過了前半生,到了不惑之年才猛然醒悟。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一些有特色的童話故事提供了答案。這些故事描繪的主角顯而易見是些老人,因而它們可以被稱作是「老人的故事」。它們與人們更為熟悉的《灰姑娘》或《白雪公主》這類著重於描繪年輕人,並被稱作「青年的故事」形成了對照。但是對「老人」和「青年」的界定需要持謹慎的態度。



      從故事零星出現的跡象不難看出,童話故事中所稱的「青年」是指青少年或兒童,而年過40 或50 歲的人是「老人」。多數讀者可能會為此感到訝異,因為50 歲的人現在已不再被看作是「年邁的人」。這是由於童話故事源自很久以前,那時候生活艱苦,生命短暫。在中世紀的歐洲,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25 歲,因此40 歲的人算是長壽,60 歲的人則被看作壽星。在童話故事中,「老」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指「中年及其以後」。



      這本書的內容是有關「老年」主人公的童話故事。它揭示了成熟期的心理學。老人的故事標誌著每個人在後半生必須完成的發展任務,正如青年故事標誌著每個人的前半生的任務一樣。老人的故事講述的不是成長,而是如何從青年變成老人,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上如何走向成熟。



      當然,在所有的童話故事中,差不多都會出現較年長的男人和女人,然而在多數人熟悉的故事中,年長者通常扮演次要角色,不是被分配去扮演像《白雪公主》中繼母那樣邪惡的老太婆,就是像《灰姑娘》中仙女一樣難以置信的好人。以年長者作為主角的故事非常少,在我為寫這本書而翻閱的四千多篇童話故事中,僅有2%講述的是「老人的故事」。



      講到童話故事,需要做些解釋的是,這是一種特殊的故事,描繪普通人在奇特的環境中與人類的困境做鬥爭,而有著幸福結局的民間故事。童話故事的這些特徵值得詳盡闡述,因為它們共同表現了童話故事何以如此引人入勝又富於見解。正如不同學科的學者們所強調的那樣,童話故事是年長日久流傳下來的傳統故事,由於眾口相傳,年深日久,已失去它獨特的風格和個人成分,而留下戲劇性情節和使人普遍感興趣的深刻見解。實際上,這或許是世界各國的童話故事會如此難以置信地相似的一個原因。譬如你在歐洲、亞洲和非洲都能夠找到《灰姑娘》的故事。    



      而「老人的故事」也一樣,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類似的故事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真正的童話故事和個別作家所著的文學故事有所差別,像《柳林中的風聲》、《小熊維尼》或《安徒生童話集》。由個別作家寫出的故事,通常表現的是那位作家的心理,而真正的童話或民間故事則表現了人類普遍的心理。



      童話故事不具現實性,這一點可以從它典型的評論式開場白中得到證實,如「當許願仍然有效」或是「當衣帽架上仍會長出衣服時」;因而它與需要「信仰」的「神話」和「傳說」不同。的確,我們今天所稱的「神話」就是過去的宗教啟示,而「傳說」則是歷史的事實。希臘人向宙斯和阿波羅神祈禱,不僅是為了從事神話學的研究,而是真實的信仰。對較之下,童話故事略過信仰,直接帶我們進入幻想的王國,這樣的過程反而成為這一類作品的實力所在。童話故事透過想像,描繪了「可能會是什麼」,而不是簡單的「是什麼」。童話故事超越客觀事實與社會常規的約束,呈現了對人類的理想及理想的人類發展的幻想,因此幸福的結局是「童話故事」有別於「恐怖故事」或「悲劇故事」的主要特徵。(9)童話故事的樂觀主義絕非多情善感,而是人類最深切、最崇高的希望表達。



      然而,童話故事著眼於普通人(10),表現核心在於具有人的本性、有著像任何一個現代男人或女人所有的恐懼和愚昧的那些人物。因而,童話故事的主人公與神話中的神和勇士相比起來更容易引起共鳴,這就使得童話故事裡的深刻見解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因為故事中描繪的理想,正是大多數人的追求。老年人的童話故事所描繪的是:有關人的後半生的理想,因而老人童話故事基本上要呈現給讀者的是「對人的後半生的生活想像」。



      今天,我們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需要這些理想。隨著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經濟生活水準的提高,和醫療事業的改善,人人都期望長壽。這就是遠近馳名的美國人口的「老齡化」,而大多數成年人毫無疑問地在為這一目標進行籌畫、投資,有規律地運動,合理地調配飲食。但是在美國老年人協會前會長羅伯特• 巴特勒所著的那本獲獎著作的書名中所提出的一個基本問題依舊存在──人為什麼生存?人長壽的意義和目的究竟何在?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生活的多數理想是圍繞著對於青春的想像,譬如說力和美。這些都是男、女主角的美德,與青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缺少對繼青春及其英雄範例之後的憧憬,人的後半生似乎就成了可怕的、衰老退化的時期。沒有人能夠像西蒙.德.波娃在她那篇關於對老年人歧視的辛辣評論文章〈老年的到來〉中那樣,真確地描

    繪出這一駭人的景象。在以青年人為中心的社會裡,每一個老年人都處於衰退的陰霾和永保青春的夢想之間,而通常是對人生的絕望占了上風。正如西元前7 世紀時的希臘人彌涅墨斯描繪了幾乎是普遍存在的對衰老的恐懼:「青春之果腐爛得早,青春如同白晝一樣短暫。青春一旦逝去,活著會比死亡更糟。」



      老人故事提供了對這種嚴酷景象的戲劇性選擇機會─圍繞著智慧、自知以及超越的一種新的成熟形象。這些都是美德,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是現代社會長時期忽略了的原始意象,而這種美德與故事的主人公──老人的美德─同樣重要。為數不多的老人故事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故事蘊含深刻的見解,為何一直被人們忽視?這裡要展現給讀者的正是表明老人心聲的故事,講述老人故事的故事。



      老人故事在東方古文明國家中如日本、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流傳得較為普遍,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的文化較之現代西方社會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尊重,因而在他們的民間故事中,老年主人公自然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不能這麼簡單就下定論。在過去的西方文化中,老年人同樣受到尊重。《聖經》裡,長壽被視為上帝賜予的恩惠,《聖經》裡的國王可以活到令人不敢相信的年紀。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使得老人的故事黯然失色。在古農業社會,年齡和經驗都是無價的財富。老農憑著多年的經驗,會從冬季提早來臨的跡象:松鼠的毛皮變厚、候鳥比預料的時間提早遷移,判斷出什麼時候該提早收割莊稼,而年輕的農夫對這些微妙的預兆一無所知。在農業社會中,老年人通常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掌握經濟大權,因此他們會頻繁地出現在民間故事中,並受到特別的敬重。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以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老年人掌握的知識很快就過時。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土地所有權」與「掌握新技術的才幹」相比,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老年人最終將被社會淘汰;童話故事描繪的正是這個議題。



      如果老年人得不到重視,童話故事也會很快受到忽視,兩者的關係緊密,因為老年人是那些傳統上講述故事的人(即使是現在,老年人講述的故事也要比中青年人講述的故事留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些)。很久以前,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具有報紙、電視及圖書館的作用,為人們提供了享受新聞、娛樂和教育的機會;書籍出現之前,它們是無價的源泉。由於文字上的說明比人的記憶更準確,因而民間故事就像巫術和迷信一樣,漸漸顯得「落後」和「過時」了。但是童話故事卻沒有完全被忽視,因為它們講述的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每個世代都必須處理的一些問題。於是童話故事沒有被淘汰,而是發配到托兒所去;民間智慧的結晶則退化成為兒童們消遣娛樂的讀物。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不少老人故事,保留至今的那些也只是殘存物而已:這一點,我在後面還會談到。



      為了讓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故事再生,以適應現代讀者的需要,我選了一些典型的老人故事進行複述,盡力保持它們的本色。一些人對這種複述提出了質疑,覺得還是原版本更可取,但我對故事的改編出於以下幾種考慮:有些情況下,原版使用過時了的古英語;還有一些故事被濃縮得讓人難以欣賞,像是摘要,而不是真正的童話故事;還有更多的故事用對待孩子而不是成年人的簡單語言來表達;更重要的是,作為口頭的民間故事,童話故事應該是口頭流傳,並適應於不同的環境,不存在所謂的單一「正確」版本。因此,我不想為故事的複述致歉,甚且鼓勵讀者有機會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講述,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故事。我為那些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原版出處。多數童話故事取自幾本單一的參考書,這些書都是世代相傳、家喻戶曉的,也都強調了它們真正的民間來源。



      在解釋這本老人的故事時,我借助了心理動力學的發展理論,特別是基於卡爾.榮格和艾瑞克.艾瑞克森的老年化研究學說的新近成果。超出其他心理分析師的是,榮格和艾瑞克森首創了對成人發展的心理學研究,儘管他們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帶有直覺的性質,並以對個體進行心理治療的個人經驗為基礎,但之後對群體的研究證實了他們的許多觀察是正確的;正如我們將要討論的那樣。



      心理分析學家指出童話故事極像夢,並且能夠以相似的方式來解釋。這種比擬非常巧妙。夢或童話故事都使用象徵──無意識意象的語言而不是意識性理性的語言──它們講述的是心靈的活動,而不僅是大腦的活動。一個孤立的夢沒有多少意義,但是在系列的夢中,一再出現的夢的主題快速浮現,就成為解析夢的象徵意義的主要依據。老人故事也是這樣。任何一個單獨的故事,只不過是個迷人的故事而已,不具深刻的意義。確實,單就一個故事所做的解釋和闡述,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正如許多研究民間故事的學者們指出的那樣,許多心理分析評論只是以在一本故事中出現過,其他故事卻不曾有過的某一細節為基礎。而當這些老人故事彙集到一起,正如它們首次出現在這本書中時那樣,相似的主題就會清晰地顯示出來。透過老人故事的相互對比,以及老人故事與青年童話故事的比較,可望得出更可靠的闡述。



      童話故事與夢的雷同,強調了對童話故事詮釋的另一個要點:不能忽視童話故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正如夢反映了作夢者的個性和生活經歷一樣,童話故事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想要從童話故事中獲取舉世皆通的洞察,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人故事做一下比較,絕對是不可少的。



      除非夢的智慧能夠適用於人們清醒時的現實生活,否則夢等於徒勞無益。老人故事也是這樣。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像老人故事中的主角一樣對付著各種難題,並且用類似的方法在解決著這些難題。不管是接受心理治療的老年人,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歷史性人物,實際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肯定了老人故事中的智慧。現實反映了人們的幻想。對老年學的系統研究確認了老人故事裡的許多深刻見解,正如我們將要談到的那樣。實際上,在某些方面,現代研究僅僅是在努力趕上童話故事裡所表現出來的智慧。

      最後,任何一種釋義的正確與否,主要在於它的可信度。對一個故事的解釋聽起來真實嗎?它是否喚醒了被人們遺忘的智慧,並激起新的希望?這些問題,只能逐一由每個人自己去解答,以反映每個人對故事,以及對個人生活的反思。在接續的篇幅中,在每篇故事之後,我都附上了提供讀者作為思考起點的解釋性評論。此外,還附上這本書的結語。我總結了很多不同的主題,並將它們綜合在一起。我想,這些融為一體的童話故事,呈現了一幅前後連貫、條理清晰的精神(心理)任務圖──那是每個人必須在後半生完成的,是對面臨的困難和危險的告誡,也是對希望、前途和潛能的一種預示。



      老人童話故事是悖理的、奇異的。它們如同任何一個童話故事一樣,用魔力、隱喻、戲劇性和靈感提供孩子們娛樂。不僅如此,老人童話故事還滿足了中老年人的需求,為完成人的後半生的精神任務而奮鬥。因而,老人童話故事適應了現代童話故事情景的需要,也就是父母親或是(外)祖父母為孩子們講述故事。老人童話故事既能給人以娛樂,又能給人以告誡;既充滿孩童的天真稚氣,又飽含著心理學的深刻見解。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那樣,這種驚人的融合,是老人故事的主要承諾。魔力和天真又回歸到人的後半生,使人生的開始和結局結合在一起,使「從此以後」變得崇高且完美。




    其 他 著 作
    1. 喚醒世界:女性和英勇女性特質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