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重返阿波羅:開創登月時代的50件關鍵文物

重返阿波羅:開創登月時代的50件關鍵文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722569
蒂索.繆爾-哈莫尼
姚若潔
大石國際文化
2019年7月02日
233.00  元
HK$ 198.05  






ISBN:9789578722569
  • 規格:精裝 / 304頁 / 18 x 23 x 4.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自然科普 > 天文學/地球科學 > 太空科學











      本書由國家地理學會與史密森尼學會合作出版,以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館同名展廳Apollo to the Moon的展覽內容為本(該展廳連續展出了42年後,已於去年底為了擴建而關閉,預計2022年改成Destination Moon展廳重新出發),選取50件登月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物,包括先鋒號衛星,史上第一部在太空拍下照片的Ansco相機,歐米茄登月表,當然還有阿波羅11號登月艙,另外還有文件、臂章、殘骸、塗鴉以及幕後人物的小介紹,以此編織出整個登月時代的故事。



    本書重點



      ●今年適逢人類登月五十周年,帶你回到過去精彩且浪漫的登月時代!

      ●挑選50件最具代表性的登月文物,告訴你不為人知的祕辛,編織出完整的登月時代!

      ●重返NASA最輝煌時代的偉大冒險故事, 坐上阿波羅11號登月艙,探索無垠宇宙!



    名人推薦



      「這些設計精巧、故事迷人的阿波羅計畫重要文物,使得這一系列傳奇登月任務充滿人性色彩,且重新令人感到震驚。」──《書單》雜誌(Booklist)



      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館的珍貴文物現身說法,道出NASA最輝煌時代的偉大冒險故事。」──GeekWire



      「這本書是為每個人寫的──不管你是對阿波羅任務一無所悉,還是想要填補對登月史的知識空白,都能在書上找到讓你感興趣的事。」──Lit and Life



      「這幾年我已經很少讀紙本書了──不過我很慶幸我這次破了例。這本書充分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復古科技宅風格,美妙極了,我很高興書架上擺了這本書,隨時能拿起來細讀,而且百讀不膩。」──Reading Reality



      「整本書呈現得很棒,從照片到其中介紹的人物和文物,每一件都聚焦不同的任務或重要事件,讀起來非常享受。」──Books Are My Thing



      「……一本可以瀏覽,也可以細細品味的書。」──From the TBR Pile



      「我就住在當年建立阿波羅太空計畫的鎮上,我們大部分的學校不是用太空人就是用太空梭當名字。我先生是航太工程師,我媽媽在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工作,我們每天都會開車經過神農五號火箭。因為太空計畫一直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以為這本書在談的事情我大概都知道,但是我錯得離譜!」──I Wish I Lived in a Library


     





    前言? 6

    紀念牌:萊特兄弟的飛機和阿波羅11號?? 12

    第一章?? ?任務初期? 20

    第二章?? ?新的挑戰? 56

    第三章?? ?阿波羅計畫的火箭和太空船? 82

    第四章?? ?升空!? 104

    第五章?? ?飛行途中? 132

    第六章?? ?月球漫步? 160

    第七章?? ?月球科學? 190

    第八章?? ?克服災難? 224

    第九章?? ?返回地球? 256



    阿波羅任務年表? 294

    延伸閱讀? 296

    關於作者? 298

    謝誌? 298

    圖片出處? 299

    索引? 300





    ?





    序言



      我還記得在1970年代擔任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的館長時,很喜歡在各個展覽室漫步,一邊偷聽來訪家庭的對話。我想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而幾乎總是會聽到令人愉快的談話:「爸爸,這是真的嗎?」「當然,薇吉尼亞,這個博物館裡所有的文物都是真的,所以這些東西才會這麼重要,這麼有趣。」飛行任務中,總有某些部分是無法在地面上重建的。例如,約翰?葛倫(John Glenn)在軌道上看到的地球非常迷人,這在地球上就體驗不到。不過,來到這裡的訪客可以得到第二好的體驗,那就是看到他實際使用的相機。這臺相機是真的,你簡直可以感覺到葛倫就在你旁邊,從這臺相機的觀景窗往外看。



      後來,阿波羅任務拍回來的照片不僅美麗,也深具歷史重要性。簡單回顧 一下這些任務,或許有助於了解這些照片的意義。阿波羅任務一開始就是個災難,在地面測試時,指揮艙失火,造成高斯?格里森(Gus Grissom)、艾德?懷特(Ed White)和羅傑?查菲(Roger Chaffee)三人罹難。這次任務後來命名為阿波羅1號,隨後的阿波羅2號到6號都是無人的測試任務,為載人任務做必要的準備。



      阿波羅7號任務:華利?舒拉(Wally Schirra)、瓦特?康寧漢(Walt Cunningham)和唐恩?艾塞爾(Donn Eisele)測試指揮和服務艙,在地球軌道上待了十天。



      阿波羅8號任務:法蘭克?鮑曼(Frank Borman)、吉姆?洛弗爾(Jim Lovell)和比爾?安德斯(Bill Anders)是最早達到脫離速度的太空人,大膽地抵達月球軌道。



      阿波羅9號任務:吉姆?麥克迪維特(Jim McDivitt)、大衛?史考特(Dave Scott)和洛斯蒂?史維考特(Rusty Schweickart)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登月艙測試。



      阿波羅10號任務:湯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約翰?楊(John Young)和金恩?賽爾南(Gene Cernan)在月球軌道上完成第一次登月實際演練。



      阿波羅11號任務: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任務終於完成美國總統甘迺迪在1961年的指示,成功登月。



      接下來的12到17號任務大幅提升了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在阿波羅1號之後,任務的接連成功是非常驚人的成就。因為我本身是有經驗的試飛員,我可以預期我們一旦開始飛行,還會遇到更多困難。我認為最重要的兩次飛行是離開地球的阿波羅8號,和抵達月球的阿波羅11號。從今天起再過一百年,當歷史學家思考地球和月球這兩個天體時,或許會爭論這兩次飛行中比較困難或比較重要是哪一次。



      這個問題無法藉由檢視這兩次任務的照片來回答,雖然我相信這兩張照片都在全體人類心中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首先是安德斯用哈蘇相機(Hasselblad)拍攝的一張照片,小小的地球從月球的地平線上升起,這是人類第一次拍下這樣的照片。另一張是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拍攝在月球表面上的巴茲?艾德林(Buzz Aldrin),而阿姆斯壯本人出現在艾德林頭盔面罩的反射中,成了照片上意外的亮點。



      我也憑著一張我最喜歡的照片,和這兩位一同占有登月史的一席之地,這張照片是阿姆斯壯和艾德林駕駛老鷹號(Eagle)登月艙,正從月球表面朝著在繞月軌道上駕駛哥倫比亞號(Columbia)的我飛回來。老鷹號只剩一半(只有返航段;登陸段留在月球上),但看起來意氣風發。它的位置比我低一點,和位於月球地平線上方幾度的地球正好排成一直線。這張照片現在就掛在我的書桌上方,我把它叫做「三十億加二」(Three Billion Plus Two)。即使到了今天,我看到這張照片時心中仍會升起一股暖意。不過儘管如此,整體來說我還是更喜歡欣賞藝術品。雖然航太博物館充滿了無價的珍貴文物,但館內的藝廊仍是我最喜歡的區域,在那裡我可以慢下來,花點時間思考我看見的東西。



      藝術帶領我們超越攝影,跨過鏡頭進入想像的領域。你可以說,離開地球表面讓我們的想像力又擴大了一點。有些曾經看過太空船發射,或長時間待在熱氣球或飛機上的藝術家,確實創作了驚人的作品。在太空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是切斯利?朋斯泰爾(Chesley Bonestell)對人類從未到訪之地的想像;還有兩位太空人藝術家,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以及和我同期的太空人兼好友艾倫?賓(Alan Bean),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畫作。



      另外還有一位較不知名、但極具才華的藝術家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博物館聘請他擔任多年的藝術策展人。迪恩憑著個人聲譽,能夠請到很多朋友貢獻畫作,其中包括傑米?魏斯(Jamie Wyeth)和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阿波羅11號任務結束,即將最後一次離開哥倫比亞號時,我覺得要是就這樣走了,不留下一絲曾在船上待過八天的痕跡,似乎有點遺憾。縱然哥倫比亞號是無生命的物體,我還是希望它能以某種方式記得我。所以我下到導航臺,這裡感覺上就像哥倫比亞號的腦部,然後對它提出讚美:「107號太空船——別名阿波羅11號——別名哥倫比亞號。最好的太空船。願上帝保佑它。麥可?柯林斯,指揮艙駕駛員。」我在一塊面板上寫完這段話,才覺得走得比較安心。



      照片、畫作,甚至塗鴉,都是因為它所代表的東西而具有生命。而立體的物品,也就是我們稱為「文物」的這些東西,才是讓博物館有別於其他機構的地方。文物是博物館的心臟與靈魂。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想飛向太空,而就算你想,實際上也做不到──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之外。



      不過上不了太空的人,仍對太空顯得興趣盎然。我被問過好幾百次:「在太空中到底是什麼感覺?」通常我只要回答「很酷」或「太棒了」就足以應付,但後來我又會對自己沒能說出更好、更令人嚮往的答案感到失落。我要是站在哥倫比亞號旁邊,說不定就有辦法提出那樣的答覆。博物館的魔力就在於透過文物和輔助材料,帶領訪客進入故事之中,栩栩如生地呈現出在太空中真正的感覺。在眾多博物館之中,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有幸取得無與倫比的豐富館藏,從萊特飛行者號(Wright Flyer)到太空梭都有。除此之外,每位策展人更是發揮了傑出長才,把這些國寶規畫成令人著迷的展覽,這本精美的書就是明證。


    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太空人(1963-1970)、雙子星10號駕駛員、阿波羅11號指揮艙駕駛員

    史密森尼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館長,1971-78




    其 他 著 作